盈盈花盛处,芳华遍人间

2018-05-09 01:40柳眉
高中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乞巧男女

柳眉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来临了,全世界的女性都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欢天喜地度过属于她们自己的节日。在享受着假日特权和节日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我们中国古代也是有妇女节的,虽然过节的时间、方法不一样,但欢乐的气氛却是相似的。

最著名的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古代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朗朗明月,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女红娴熟,更乞求姻缘美满。

七夕的晚上,少男少女们总是迟迟不肯睡觉,他们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相传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更多的年轻人趁这样的夜晚彼此交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至于乞巧活动,那就有很多了。有些乞巧活动很简单,女孩们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或是姐妹们围坐在一盆清水的周围,摘了瓜蔓或是葡萄蔓上的嫩芽,一叶叶丢到水中。沉了,或是直直地躺在水面上的,就不巧。巧手投出的嫩芽,会像簪、像花、像钩,形象越美,投芽的人得到的巧就越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如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等等。

七夕乞巧,很可能起源于汉代,东晋《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就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东汉流传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为后人演绎爱情神话留出了空间。宋元之际,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上巳节里丽人行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纪念黄帝的节日,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这一天也是西王母的生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在先秦时,上巳节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先民认为此时以香薰草药沐浴,能祛除污秽与疾病)。《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的情形。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大概和我们当前的圣诞节差不多。《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唐朝的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内容除了祓禊,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节的诸多活动为什么都围绕“水”而进行呢?在水的文化内涵中,“水”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在医疗条件落后的远古时期,水的功能尤为重要。水不仅可以涤除瘟疫,消灾祛邪,治疗疾病,甚至具有致孕、助产的作用。殷商始祖简狄就是“行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吞之而孕”的。所以说,水对妇女来说,帮助极大。再者,水往往是女性的象征,至阴至柔,象征着男女爱情。水边是男女约会的好去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男女相遇的浪漫场景千年流传。由此,上巳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周礼》中记载,仲春之月,男女私会不会遭到禁止,而在平时没有经过媒氏的许可,私自相會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对于青年男女来说,上巳节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了。《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在三月三这一天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这段文字记载了先秦时郑国三月上巳之日,春水上涨,河边汇聚了手持兰草的男男女女,他们一起有说有笑相约游玩,钟情的男女更是互赠芍药(辛夷草,那时的定情信物),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五月的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但出门拜年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结束,农忙就开始了,更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子纷纷于五月五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至清代,端午这天,女子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之乐。明朝的余有丁有诗云:“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其实,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子的节日,也有女子的节日,分别是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故都做为女儿节。

猜你喜欢
乞巧男女
潭山乞巧
现代男女微信聊天禁忌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藕断丝连
男女有别
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
人一天到底该吃多少
“意式”男女的街头时髦选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