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瑞士联邦的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八百多万,而首都伯尔尼则像个古老的小镇,人口也只有十三万多。由于市民强烈反对飞机对城市造成的噪音污染,伯尔尼至今没有国际机场,市内也没有一座像样的高楼大厦。但莱茵河支流阿尔河的湍急流水,却把这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老城烘托得无比夺目灿烂,使它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瑞士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人民的生活非常幸福、安宁。按常理来说,如此发达的国家,其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一定非常大,各党派也一定会为争夺最高权力而打得头破血流。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国家元首“联邦委员会主席”换届期间,既没有声势浩大的选举演讲,也没有电视上面对面的激烈辩论,更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悄然完成了权力交接,甚至是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因为,在这个实行委员制的国家,作为国家元首的“联邦委员会主席”,也只是形式上的领导人。按宪法规定,“联邦委员会主席”任期只有一年,而且不得连任。更重要的是,虽然“联邦委员会”是瑞士的中央政府,也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但联邦政府中设立了七个部,部长都由联邦委员兼任,“联邦委员会主席”则由七名委员轮流担任,七个部长的权力也相对均衡,且相互制约,谁也不可能越权行事或搞腐败。
以此类推,不论谁担任“聯邦委员会主席”,也仅仅只是七名部长中不按姓氏笔画排序而暂时被排为第一名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充当着会议召集者的角色,并没任何特别权力。一旦任届期满,则顺理成章地由下任当选的部长顶上去而成为新的“联邦委员会主席”。
在2007年年底举行的瑞士联邦委员会“换届选举”时,之前担任“联邦委员会主席”的是米舍利娜·卡尔米·雷伊女士,她虽然是国家的“一把手”,也生活工作在首都伯尔尼,但她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外交部部长”的事务上,所以很少有民众知道她的名字。如果放在其他国家,像更换“总统”如此重大的事件,一定会引起举国关注的。但在瑞士,民众则显得异常平静,似乎选举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国内报纸也只是例行公事地刊登寥寥十几个字的消息,只是告诉民众,目前国家最高权力正在准备进行交接,仅此而已。
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年底的一次换届选举中,格劳宾登州的女议员艾维琳·维德默·施伦普夫被选为新的联邦委员后,她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议会给她一天的时间,她要回家去仔细考虑并征求家人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任职。
许多外国游客问起瑞士人他们的“总统”是何许人时,得到对方的回答往往是两手一摊,接着就是耸耸肩,再就是一笑了之。这样的回答,让外国游客如坠云雾里,只好带着满腹疑惑不再去打听人家的“隐私”,还是安安分分地去游览那美丽的风景和文化遗存去了。
一个国家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们对权力的欲望不再羡慕和迷恋。在瑞士国民的心目中,权力仅仅是个符号而已,不管谁来当“联邦委员会主席”,实际意义都一样,根本算不上什么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民众只认罩在他们头上那张至高无上的宪法大网,然后按照各自的行为方式去生活就是了。
【原载《中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