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停止的奔跑

2018-05-09 05:39马之恒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5期
关键词:蒸汽机蝙蝠巴黎

马之恒

自从驯化牲畜和发明轮子以来,人类就在不断追求着让旅行更快捷的方法。当时间进入工业时代,机械动力的引入带来了旅行速度的惊人提升。从陆地上的火车和汽车,到江河湖海里的轮船,再到翱翔天空的飞艇与飞机……人类追求旅行速度的创新智慧,被北京汽车博物馆和巴黎工艺博物馆精心收藏。

被尘封的名车“履历”

在老北京人当中,一直有個这样的传说:颐和园里有一辆袁世凯进献给慈禧太后的“大奔”,但慈禧很少使用这辆车,因为她不喜欢司机坐在她前面。传说的其他细节我们姑且不去考证,但这辆汽车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并非德国出产的奔驰,而是来自美国的杜瑞亚L型汽车。在汽车需要纯手工组装的20世纪初,这款汽车总共只被生产了47辆。袁世凯买到了其中的一辆,加装上顶棚等定制组件之后,就把它作为贡品送进了颐和园。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收藏的同款车前,我们可以找到这段发生在清末的“现代化逸闻”。不仅如此,在这座位于北京四环路的西南拐角附近、造型酷似眼睛的建筑物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车,等着访客去发现它们身上蕴藏的故事。而这些分散在“创造馆”“进步馆”和“未来馆”里的故事,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个片段。

来自德国的奔驰一号原厂授权复制车,就是北京汽车博物馆里珍贵的藏品。这辆1886年获得专利的三轮汽车,是人类第一辆以汽油驱动的汽车,被认为是现代汽车的“鼻祖”。它的原件被德国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由奔驰公司授权建造的复制品,便成为最佳的替代选择,因为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参照在德国展出的原件制作。

与奔驰一号一同出现在展厅里的西方名车,还有来自美国的亨利·福特T型车。在生产T型车的过程中,福特汽车公司引入了在当年堪称革命性的装配流水线,使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的旅行工具。正因如此,总销量高达1500余万辆的福特T型车,获得了“世纪之车”的雅号。

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创造馆”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段关于法国的有趣故事: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约瑟夫·鞠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能依靠自身动力行驶的蒸汽汽车。他希望这辆三轮“卡车”可以取代马匹,更好地牵引重型火炮。然而,他的设计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因为他既要让前轮担任转向轮,又为了简化前轮的传动结构,把沉重的锅炉布置在了车体前部。但是,仅凭驾驶员一个人的力量,几乎不可能让前轮转向。于是,这辆蒸汽汽车第一次试车,就撞上了兵营的外墙,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而在这一次事故中“牺牲”的“正主”,正是巴黎工艺博物馆最值得一看的展品之一。这座位于巴黎市中心、被誉为“科技与机械的圣殿”的博物馆,早在1794年就已经问世。它完整地讲述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科技史文物,成为如今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切片”。博物馆根据藏品所属的领域,划分为计量科学、建筑学、交通运输等7个展区,以分别介绍工业革命带给这个领域的改变。在位于整个参观路线最后的交通运输展区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让旅行更为快捷的发明。

在奔驰一号问世之前,旅居巴黎的比利时工程师埃蒂安·勒努瓦就已经制成了以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但遗憾的是,他在燃料选择方面“走错了路”,以煤气为汽车提供动力,而盛装煤气的容器很容易破裂。而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则选择以分馏自石油的汽油作为燃料,成功地发明了汽车。

到1889年,由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威尔汉姆·迈巴赫合作制造的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出现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这“点醒”了不少法国工程技术界人士,其中就包括阿尔芒·别儒。他与合作伙伴一起,着手研制使用汽油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第一款成功的作品被命名为“标致3型”,由于出众的可靠性,它一经问世就深受欢迎。在巴黎工艺博物馆里,就有一辆被珍藏的“标致3型”汽车,向我们展示着法国著名的汽车品牌“标致”的起源。

不畏失败的创新梦

不过,在致力于全面展示工业革命和技术里程碑的巴黎工艺博物馆里,关于旅行的创新成果,并非仅有汽车这一项。在鞠诺蒸汽车的对面,华丽的大楼梯间里,就悬挂着博物馆著名的展品之一,由克莱门特·阿代尔研制的蒸汽动力“蝙蝠飞机”。

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已经日益完善,因此人们希望借助于此实现“征服蓝天”的梦想。已经小有成就的电信工程师阿代尔认为,蒸汽机的进一步轻量化,以及使用蒸汽机驱动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因此,他参考蝙蝠的身体结构,建造了通过蒸汽机驱动的“蝙蝠飞机”。

为了让“蝙蝠飞机”飞上蓝天,阿代尔精心建造了使用液体燃料驱动的蒸汽机;由于当时的欧洲社会相信鸟类羽毛具有“飞行魔力”,因此他模仿羽毛的样子,为自己的发明制作了四叶螺旋桨。然而,蒸汽机的机械效率终究有限,第一架“蝙蝠飞机”只能完成半受控的不稳定滑跃;应法国军队要求拆除第二架并改建而来的第三架“蝙蝠飞机”,也同样难以控制,第一次试飞就遭遇突如其来的侧风并坠毁。

当“蝙蝠飞机”终告失败的时候,它们已经消耗了巨额资金,至少相当于今天的800万欧元。但随着航空技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法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阿代尔走进“死胡同”,只是因为他无法摆脱时代带来的局限性。因此,作为人类航空史上的伟大实践,“蝙蝠飞机”占据了博物馆最华丽的大楼梯间,成为令所有观众仰视的珍贵藏品。

或许正是凭借这种不畏失败也不完全“结果导向”的理性精神,诞生于大洋彼岸的现代飞机,首先在法国走向了实用。1909年,随着路易·布莱里奥驾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飞机终于不再是猎奇者的玩具,而是显现出成为交通工具的潜质。此后的100多年里,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人们得享快捷而舒适的飞行。

也许,这正是巴黎工艺博物馆想要告诉参观者们的道理:今天的人类所拥有的便捷生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通工具走向实用化的过程,伴随着无数的试错,以及技术人员努力改进性能的殚精竭虑。正是凭着不畏失败的创新精神,我们才得以一路走来。

猜你喜欢
蒸汽机蝙蝠巴黎
巴黎之爱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蒸汽机和运输业的发展
《巴黎私厨》
蒸汽机传奇
蒸汽机的问世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巴黎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