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辉
鄙视或鄙视链广泛存在于社会各圈,也包括世代之间。
“你鄙视还是不鄙视油腻的中年人?”这是在思想秀节目《@所有人》现场主持人马东的提问,微信公众号即时公布的答案是一半对一半。
马东问:“你知道diss怎么翻译吗?”有人说是“怼”,马东纠正说是“鄙视”。鄙视谁呢?油腻的中年人。谁鄙视呢?当然是年轻人。节目中,鄙视方是黄执中、周玄毅、颜如品,反方是邱晨、马薇薇等。
《奇葩说》的节目特征之一就是上演各种鄙视,这也是卖点,妤让观众各自站队,互相撕。世代问的鄙视也很正常,总比斗争、冲突好。
那天,正方鄙视“油腻的中年人”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连中年人自己也鄙视自己,一如冯唐鄙视自己的油腻。我倒是要看看反方怎么辩解。
马薇薇站在“油腻中年”的一方,辩称,鄙视中年和鄙视大龄女青年一样,是一种鄙视链现象。到什么年龄就干什么事,你迟早也会被人鄙视的。马薇薇用的是“大而化之”法。
同一方的邱晨说,中年人喜欢谈性,可谁不谈性?男生宿舍谈得欢着呢。邱晨用的是“避重就轻”攻击法,卻只字不提油腻中年谈性有性骚扰下属之嫌。
鄙视一方则抓住中年人通常是上司或家长的“唠叨”,这也是油腻的表现。反方应对:人类经验分为个人经验和历史教训,难道你们要拒绝人类经验吗?怼得好。鄙视方说我们讨厌的就是那种“过来人婊”,什么什么都是过去的好,你们还嫩着呢。这一怼赢回了现场不少年轻人的掌声。《奇葩说》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就是告诉大家,所有的道理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能同时容纳两种矛盾逻辑才是成熟的标准。辩论的玩法是逻辑平行,谁也不让谁,都在自己的方向上说理。就怕逻辑纠缠,最后辩成了一锅粥。
我是现场观察员。我问大学生喜欢哪个辩手,他们大多喜欢马薇薇。马薇薇演绎观点一流,马东场控技术一流。马东见辩论双方纠缠不清,就会把话筒扯向观众席。“油腻还有什么特点?”有人说“唠叨”,尤其中年女人;有人说“装了”,尤其中年男人。突然,一个愣头小子抢话筒说,“油腻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加给儿女。我爸妈就总是唠叨要努力报考什么专业之类的。”说完还嚷嚷“这段别删了哈!”马东调侃道:“不删?回头你爸得扇你!”
我这个“油腻的中年人”不幸被马东抽到提问。我挺了一下如晶:油腻的标志就是人生没问题了,没好奇心了,等于死了。解腻的方法就是多提问题。你能被开脑洞说明还年轻。如晶号称“宝贝”,无论啥刁难都难不倒这个胖姑娘。她的超级自信哪来的呢?这种内心强大或许是90后的标配吧。
在这个年轻人主场的互联网时代,中年人被鄙视,因为他们是话语场的弱势群体。有关中年油腻的话题,背后就是一场“世代战争”:年轻世代想上位,老一代倚老卖老不让位。
观念迭代,话语权正在转手之中。像所有历史上的“世代战争”一样,胜出的最终是年轻人。所以,最好别在网上对年轻人指指点点,否则会死得很难看。而中年人只要知退让、保持灵魂有趣,就不会陷入油腻。
我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因为老板“不好玩”而辞职。“不好玩”会影响工作心情好吗,否则干工作为了什么?这是这帮小年轻的逻辑。
“这是个冒犯的时代。”最好的冒犯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年青一代做出很牛的事干掉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油腻则国不堪,则整个社会都患上中年危机或年轻人的“初老症”。
你要为年轻时吹过的牛皮奋斗终生。这句酒吧中的励志名言应该@所有人。这可不是喷口水能实现的。
(二姥摘自《新周刊》图/曹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