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统筹做好教育资源配置,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教育部多次正式提出要严控大校额,体现了新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已具有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更大自信。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学龄儿童向城镇转移,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在班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有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规模甚至达到了七八千人。大班额、大校额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各地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化解辖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目前,我省各地的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有效化解大班额的同时,还有不少地方忽视了对大校额的控制,大班额是少了,可大规模、超大规模学校依然存在。
有些地方为了化解大班额喜欢搞“扩容提质”,简单说就是在原本有限的校园内增加几栋教学楼,结果“容”是扩了,可“质”不但没提,反而降了,因为这种“扩容”只能让学校规模变得更大,生均占有的资源更少;还有些地方为了多些教室容纳学生,不惜将实验室、劳技室、美术室等功能教室改成普通教室,结果班额是变小了,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备的功能教室却减少了甚至没有了。这些做法,治标不治本,并没能较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教育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对大校额的控制,去年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就明确将学校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必备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在化解大班额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对大校额的严格控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控制大校额呢?
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并依法落实好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说白了,就是基础薄弱的地方,学校不能“一所一所”地建,而要“一批一批”地建,否則只能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要尽快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好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尽量减少教育移民。这样既促进了教育均衡又控制了城区学校的大校额。
要制定严格的招生制度和科学的招生办法,进一步规范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秩序,切实做好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从源头控制大校额,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