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吴凌云/通讯员/姚组轩
福到了!
在横坎头最热闹的时候,我也去了一趟。高铁在余姚站下车,驱车前往梁弄镇横坎头村,半个小时的工夫就到了。从余姚市区到横坎头村,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但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需要近6个小时。
驱车前往村里的路上,与我同行的是个土生土长的横坎头人。指着眼前这条路,他感触颇深。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时代。
同样告别那个时代的,还有人心。
1
“未付账款45万元”。那时的张志灿总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这笔账“还”上。
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3年,张志灿41岁,横坎头村党总支书记。
正是那一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访横坎头村。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说:“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2018年3月1日下午3时许,横坎头村村委会会议室里,140余名党员干部屏息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
一次到访,一封回信,中间隔了15年。这15年间,横坎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分别比15年前增长了20倍和17倍。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是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个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
“其实这是横坎头第二次收到习近平同志的回信了。”张志灿打开了话匣子。2003年2月8日,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横坎头村干部们商议了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考察时的指示精神之后,以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名义给习书记写信汇报今后工作打算。
2003年2月11日,习书记给横坎头村回信,赞同肯定村两委的目标打算和工作举措,希望横坎头村“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十五年来,横坎头没有辜负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
现在的横坎头,除了红色基因,人们还将它与一种红色水果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水果就是樱桃。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
那时,村里建了一个70亩的基地,村干部、党员带头种。后来,张志灿开始四处“物色”人才,他听说梁冯村有一个种植水果很有名气的村民,叫黄文,人很勤快。锁定目标后,张志灿三顾茅庐,引进人才成功,与此同时,黄文还答应每年上缴村里2.5万元。
2年后,樱桃种植基地换上了红艳艳的新装,引来了成群结队的游客。这一幕,让村民们看到了红色经济的希望。这时候,张志灿再出新招,“种植樱桃想要规模发展,就要发动广大村民一起种植”,于是,村里连续两年向村民免费发放樱桃苗木。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经过几年培育,樱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
算起这笔经济账,张志灿的脸上写满自豪,“旺季的时候,横坎头的樱桃可以买到5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2
“还是算了吧!”黄彭勋是这样拒绝张志灿的。
2004年,张志灿找到了黄彭勋,“村里按着习书记的指示正在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来了总要吃饭的,你们回来开饭店吧!”在张志灿看来,黄家场地宽敞,适合开饭店,黄家还有现成的“大厨”——陈三妹曾在食堂烧过菜、卖过点心,厨艺在当地颇有名气。
2005年,张志灿又一次来动员黄彭勋开农家乐。这次,黄彭勋有点动心:“那年春节回村子时,我看到浙东抗日根据地这个景点一期工程建设完工了,完全变了样子。我开始觉得,遵照习书记指示发展红色旅游,会让横坎头村大变样。”
那时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1年后的9月27日。
那一天,“百丈农家”在村南端的百丈岗水库旁开业了。这是横坎头村第一家农家乐,掌柜的正是黄彭勋夫妻俩。
这一次,是黄彭勋主动找到张志灿:“我想开农家乐了!”时隔多年,他仍记得张志灿当时说了一句:“老彭,前面的路我陪你先走着,后面的路要靠你自己。”
当年,经历了十一黄金周的短暂热闹后,店里生意急转直下。在最困难的时候,镇里和村里一共给黄家补贴了6000元,黄彭勋把这看成是政府对村里的发展有信心,与此同时,他还切实感受到横坎头村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特色农业正在发展壮大。
“2008年4月底的那个周末,我永远也忘不了。”黄彭勋妻子陈三妹回忆,那时村里的樱桃红了,客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村子。一个中午,摆了54桌,厨房刚炒好一盘菜,就立即被顾客“抢”走。
似乎就是从那一天起,许多意想不到的好事接踵而至。浙江省旅游特色经营户(点)、优秀乡村旅游服务企业……一块块金字招牌摆进了收银台后的柜子。
如今,纷至沓来的游客让黄彭勋尝到了农家乐的甜头。一家人辛苦劳作,换来每年近70万元的收入。“有时候,忙起来,一天接待700多人,翻桌都来不及。”但是,这都难不倒黄彭勋,作为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带头将客流引荐给村里其他几家农家乐。
“归根到底,是村里遵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没有淡旺季,一个团一般有50来人,多的100多人。这次,习总书记又给村里回信了,我对自家的农家乐和村里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了。”
3
2004年,住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内的黄志尧也搬家了。接到旧址开发建设的通知后,黄志尧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四处奔走做动员工作。“讲老区精神,没有实际行动怎么行?”说起这个,黄志尧有些激动,他是一名党员,也曾多年担任红色景区讲解员,为宣传红色文化费尽心思。
从老家百丈岙到集镇的5公里山路,余姚市荣华灯具厂总经理冯焕荣走了几十年,“又爱又恨。爱,因为这是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恨,因为这是困住自己的牢笼。”20多年前,冯焕荣在山村务农,是结对帮扶的对象。2004年,冯焕荣下定决心下山闯事业,辗转几年,最后做起当时镇里集中发展的灯具产业。后来,他办起第二家工厂,两家企业年产值加起来超过2000万元。“下山彻底改变了人生道路。”冯焕荣感慨地说。
随着横坎头村柴山脚安置房工程建设的推进,更多人将像黄志光、冯焕荣一样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
眼下,横坎头村已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一轮村庄规划,如何在农房改造、道路提升、自来水改造、河道治理等方面持续投入,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村景区化。
行走在村委会的办公大楼,能感受到,横坎头很忙。采访开始的时候,张志灿的办公室来了一拨老党员,商量着村里的大事小事。采访结束的时候,从他的办公室经过,坐在沙发上的人已经换了一批。二楼会议室的培训从农业种植讲到了红色资源,听课的人把门口都围得水泄不通。这些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横坎头人喜欢这种忙碌的节奏,忙一点,他们就离总书记对他们的期望更近一些。
走出办公大楼,我又看了看墙上悬挂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
横坎头,加油!横坎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