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婧昳 Si Jing yi 范剑才 Fan Jian cai 陆 苹 Lu Ping
博物馆作为公共性建筑,其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建筑设计的发展史,在经历了一段全球性的“文化趋同”时期之后,设计师们开始认识到,功利的效益目标和平庸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均质性“世界文明”,对地区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损害。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的地域文化环境,希望能够满足人们对地域文化回归的愿望。目前在中国,关于博物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博物馆建筑设计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而对解决具体的室内设计问题则仍有不足。如何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合适地表达地域性,确实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涉及几个关键词:江南、地域性、新建博物馆,首先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以明确本文研究范围。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江苏长江以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常州、湖州、嘉兴等(此为传统的江南六大府,现在包括无锡市,原无锡县属于苏州市)。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江南的一部分。由于广义的江南地域范围非常之大,地区之间文化相差甚远,因此,本文以人们所熟知的,即狭义的江南地区为研究范围(图1)。
图1 狭义江南区域图
所谓地域性,指的是与某一地区相联系或相关的本性或特性。本性或特性构成了划分地域的标准,这些特有的性质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即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反作用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环境带有与其相对应的特性[1]。简单概括地域性的定义:地域性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域中一切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整体所具有的特性。地域不仅指的是地理空间范围上的变化,更注重的是地域划定的标准具有同质性和内聚性,是否属于同一个地域关键在于质的选择和内聚的程度。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对藏品进行研究整理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机构,是对社会公众公开进行藏品展示、文化普及教育的场所。现在中国正处于博物馆建设的繁荣时期,按照建造方式来分类可以分为修缮类、改建类和新建类,由于新建建筑容易出现忽视地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新建博物馆。
笔者将选定区域内的博物馆(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国有))加以整理,将其中的新建博物馆(动工时间为1990年及以后)归纳为表1。
“江南”不仅是一种地理范围,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当其反映在建筑上时,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当地自然环境、色彩、材料、地域文化符号。
江南处于丘陵地带,水系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雨较北方丰富,降水多在夏季,梅雨期可达20~30d。谈及“江南”,人们脑海中便会浮现一幅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江南之美,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环境造就的。
在如此富有地域特征的地方,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要使建筑本身与地域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室内设计也应通过对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表达体现地域性。
例如杭州西湖博物馆的序厅,使用纵向的线状构件喻示落下的雨滴,让人很容易想到细雨绵绵时节美丽的西湖(图2)。苏州丝绸博物馆正门前的“四方的雨”艺术装置,不仅犹如江南的丝雨,在阳光下呈现出丝绸经纬交织景象(图3)。
表1 江南地区新建博物馆一览表
又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厅地面一部分是钢化玻璃,下方设置灯光,一是起到了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二是直接描绘了运河的轮廓(图4)。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还反复出现了桥的造型,不仅有作为展示场景的一部分,更有以桥洞的形式作为隔断(图5、6)。
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建筑整体设计理念就是“一叶划向湖面的孤舟”。在设计手法上从代表性实物“独木舟”入手,将舟的形态加以提炼,生成雕塑化的建筑造型,并紧紧围绕“湖面、舟、木构”这些关键要素,营造整体性的室内外场所气氛[2](图7)。
图2 杭州西湖博物馆序厅
图3 苏州丝绸博物馆“四方的雨”
不同于北方皇家的气势恢宏与中原的大气豪迈,江南更像是一幅水墨画,秀丽淡雅,最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建筑便是“粉墙黛瓦”。色彩是非常具有地域性的,若是江南地区的博物馆室内色彩十分艳丽,那定会让人觉得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博物馆要体现江南的地域性,便要承袭以黑白灰为主,辅以木色的配色原则(图8~10)。
图4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地面
图5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景
图6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桥拱隔断
江南地区盛产竹木、烧制青砖青瓦,因此传统建筑常常使用木、竹、青砖、青瓦等。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建筑要素,一些传统的材料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与运用,早已在人们心中约定俗成,易于触发人们对传统的联想和由此而产生的亲切感、自然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使建造活动简化,钢铁、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被大量地应用在建筑之中,这些材料有着超越传统材料性能上的优点,因而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是必然的趋势。科技进步丰富了地域建筑的表达手段,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另一方面,在尊重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去适应环境体现人文精神,植根于文化土壤的技术建构,技术与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创造性结合[3]。在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从材料体现地域性,现在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
图7 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图8 淮扬菜博物馆内景
(1)仍然按照传统形式直接使用传统材料。虽然新材料在某些性能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在不需要这些性能优势、或只需要装饰作用、需要还原历史场景的地方,仍按照江南地区惯有的方式运用材料,更能直接唤起人们对江南地域的感受(图11、12)。
(2)使用传统材料表现新形式(或传统形式的简化、衍生形式)。这种方式运用木、竹、青砖、青瓦等传统材料,但舍弃了原有形式改做他用,或者用旧材料创新形式。
图9 苏州博物馆走廊
图10 苏州美术馆入口
图11 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入口照壁
例如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主要展厅的地面是由青瓦铺装,青瓦由屋顶建筑材料演变为室内地面铺装材料(图13)。宁波博物馆的墙面材料来自于本地拆迁产生的旧砖瓦,这里瓦片由屋顶建筑材料变为墙面建筑材料,独特的墙面肌理成了整个建筑的最大特色。这使得博物馆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虽然宁波博物馆整体造型现代简约,外观造型上没有太多的模仿或参照宁波古建筑的样式,但这些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砖瓦,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博物馆一建成,就凝聚了百年历史,建筑本身就成了历史展品[4](图14)。
又如现代室内设计中常使用木材或竹材,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的不同界面要素(图15、16)。
无锡乡镇企业博物馆的门廊主要材料是木材,外观上类似于硬山顶,但结构和传统的硬山顶完全不一样,而是使用了钢筋拉索结构(图17)。嘉兴博物馆某展厅的顶界面也是使用木材,外观类似硬山顶,但使用的结构并不能承重,只是起到围合以及象征符号的作用(图16)。
图12 苏州丝绸博物馆展示场景
图13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地面
图14 宁波博物馆外墙肌理
图15 宁波博物馆报告厅墙面
图16 嘉兴博物馆顶界面
(3)使用新材料表现传统形式(包括传统形式的简化、衍生形式)。为了节约天然材料,发挥现代材料的优势,在建设活动中,用新材料来代替传统材料实为良策。通过这种方式,旧的传统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并呈现出新的面貌,以达到突出重点和表达个性的目的,使传统形式得以不断地延续和发展。
例如苏州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三馆同址)的屋檐,是将传统屋顶正反瓦片产生的起伏线条抽象成“凹凸”的直线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混凝土加工,结果便产生了虽然是新材料和经过演化的传统形式,但是仍然富有江南韵味的设计(图18)。
又如苏州博物馆的大部分屋顶界面仍然采用了传统江南建筑的坡屋顶形式,但是使用的是玻璃材料代替屋瓦,密集的木条象征檩条,这样可以依靠自然采光节省博物馆的能源耗费,木条又避免了眩光的产生,还能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图9)。这种做法在其他博物馆中也有发现,可见这种做法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图19、20)。还有更简便常见的玻璃顶面做法(图21、22)。
图17 无锡乡镇企业博物馆门廊
图18 苏州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屋檐
还有的是以现代材料代替天然材料,例如圩墩遗址博物馆中,悬廊以型钢为结构材料,但做成竹的形式,既体现地域性,又考虑到钢材比竹材使用更久、更安全(图23)。
图19 中国竹子博物馆廊道
图20 苏州名人馆门厅顶面
图21 苏州博物馆玻璃亭
在建筑整体上借鉴传统形式,但又由于使用新材料、新结构使之更符合现代施工和使用的需要,产生了既承袭传统,又顺应时代的博物馆建筑。如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图24)和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图25),都在建筑外形上承袭了江南小巷错落的立面与天际线。宁波服装博物馆建筑外形是一个巨大的屋顶,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运用使建筑可以做到原先传统建筑达不到的跨度(图26)。在屋檐下方开一排高窗,既能解决博物馆建筑内部的采光问题,高窗又符合博物馆内部采光不能对展品直射的要求,这是使用传统材料和建造方法所不能做到的(图25、26)。
图22 韩美林艺术馆顶面
图23 圩墩遗址博物馆参观悬廊
室内环境设计的符号主要是指有特定含义的图形和实物,这些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意义,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室内设计中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也因而更具有意义。传统建筑符号应用在现代历史博物馆内部形象中,可以通过空间氛围的营造来引起对传统建筑的联想;通过使用传统建筑元素,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的元素以部件、纹理与拼贴等方式体现,这样的符号,根据现代人的理解和需要进行变化加工,能够双重体现现代性与历史文脉,这就是新环境下建筑语汇的魅力[5]。
图24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图25 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
图26 宁波服装博物馆
新技术背景下,运用地域文化符号体现地域性归纳起来有两种方式:
一是原型符号的直接使用。将江南的文化符号比如六角花窗、菱形花窗、海棠花窗、隔扇、冰裂纹等直接引用到室内设计中,具有强烈的地域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图27、28)。
二是原型符号转化后使用。既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从而创造出地域化、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符号。例如苏州博物馆长长的走廊(图9)、天井空间(图29),就是将园林中的廊榭、花窗、江南民居的天井这些地域文化符号加以概括和抽象,转化成现代而极具地域性的建筑语言。
图27 苏州博物馆海棠花窗
图28 苏州博物馆六角花窗
图29 苏州博物馆天井空间
江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出了她独特的地域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域、一种文化最直接最快捷的表达,设计师需要将各种因素与地域建筑完美融合。建筑的地域性在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且文化环境的影响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6]。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已经走出迷茫期,逐渐考虑到地域性的体现,但博物馆的室内设计目前还没有跟上前进的步伐,本文探讨了近年新建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新建博物馆室内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性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骏.当代历史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2]王伟,鞠治金.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11):35.
[3]宋江涛.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李琦.记忆与延续——浅析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01):125-127.
[5]黄骏.当代历史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6]胡晓燕.川渝民俗博物馆地域性创作手法探索[D].重庆:重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