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山五个名字的由来

2018-05-09 00:54于克南
江苏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簸箕云龙方志

◎ 于克南

小金山亭榭(左)

小金山码头(右)

小金山位于云龙湖东岸,山高不过数丈,方广不过亩许,而它却是云龙湖风景区的一颗明珠,其上建有苏公塔,其下藏有西汉墓,其北原有石狗一对,其南古迹是关帝庙。历史上它曾叫金磴山、金定山、紧镫山和金镫山,俗称小金山。触摸岁月长河流淌的历史印记,感受地名文化的色彩斑斓,小金山是一个好去处。

金磴山源于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小金山古名金磴山,明万历《徐州志》:“金磴山:即云龙山之尾,乃余气西峙者”,站在云龙湖大堤上眺望,云龙山的这条小尾巴清晰可见,金碧辉煌的苏公塔高耸其上。

金磴山和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张果老在城南的泉山修炼,师傅让他用泉水煮不老之药何首乌,开锅之后,香气扑鼻,着实让人垂涎,张果老忍耐不住偷吃了一口,感觉味道鲜美无比,又偷吃了一口,还不过瘾,就吧唧吧唧连汤带水把何首乌全吃完了,张果老抹抹嘴后感觉事情不妙,如被师傅逮着了岂不被打个半死?说时迟那时快,慌忙中倒骑着毛驴一溜烟窜到云龙山下,踩踏一座小山,爬上高高的云龙,腾云驾雾而去。

这座被张果老倒骑毛驴踩踏的小山,由于西侧的岩石裸露在外,夕阳下总是金光闪闪,所以古人给它起了“金磴山”这样一个漂亮的名字。

金磴山的“磴”指的是石凳,它的顶部是平的,形状像一个不规则的石凳。古人称石凳为石磴,明清诗人陈继儒《小窗幽记》:“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独,尤欲细;茗欲频,尤欲苦。”又如《红楼梦》:“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文中的磴都是作凳来讲的,凳子最初的用途是用来踩踏上马或上轿的工具,张果老借助这座小山爬上云龙,形象地表达了金磴山之小和云龙山之大,给传说增添了浪漫情趣。

美丽的传说被金山村村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为了纪念这个古老的传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在虎头山东侧打造了一处主题景点,把张果老挑水的泉叫“果老泉”,泉边还塑了一座张果老倒骑毛驴的雕像。

金定山源于万寿祺《刘氏墓表》

金定山之称载于民国期间《铜山县志》:“按万寿祺《刘氏墓表》作金定山。”但同时期的《铜山县志》《徐州府志》均没有收录这篇碑文。

徐州工程学院薛以伟教授收集的万寿祺《隰西草堂集》卷三有《刘氏墓表》,文中讲:“此马孺人刘氏之墓也,孺人年十六归马公如骥……葬于金定山之原,彭城万寿祺表其隧,呜呼!孺人女子能以孝化其家,后世子孙必有兴者。乡人以时禁樵采,虽百世可知也。”这是一篇称颂孺人刘氏上为老下为小,秉持孝道弘扬传统美德的碑文。从文中可以看到,刘氏墓在小金山,小金山在明末称作金定山。

苏公塔

因为刘氏的儿子马伯奇和万寿祺是好友,所以碑文由这位文学大师执笔。不仅碑文讲究,墓地的风水也讲究。

西汉墓位于苏公塔下,墓门在小金山的东北角,门前有“金山汉墓”碑刻。2011年11月,小金山西汉墓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因发现了汉代人赌博的工具六博棋子名声大噪,六博棋是象棋、国际象棋的鼻祖,虽然徐州发现了许多有关六博棋的汉画像石,但是在墓葬中发现六博棋实物的寥若晨星,六博棋子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西汉时期徐州流行赌博。

《徐州小金山西汉墓清理简报》介绍:“墓室平面由中间隔梁分为东西两个椁室,均用四块条石覆盖……石板宽度不一,最宽的0.90米,最窄的0.47米,厚约0.16米。”这八块条石极有可能是古人为了采石方便,直接取自于小金山的顶部,以至于山顶形成了平面,远远看去它就像一个不规则的石凳。

小金山依山靠水并有朝揖之势,古老的金山村和关帝庙坐落这里,苏公塔选址也在这里,这些都说明它的地理位置上佳,特别是苏公塔,不论从哪个方向去看,山水亭台都是交相辉映,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张果老倒骑毛驴

小金山汉墓

小金山638年古槐

紧镫山源于乾隆皇帝赏花的传说

乾隆皇帝下江南四次巡幸徐州,所到之处往往以他的行迹命名,如市中心的回龙窝、铜山区柳泉镇的皇道泉等,紧镫山的命名也是如此。

有一次,乾隆皇帝春游云龙山,正值杏花开放,他在大士岩寺庙里看到写有“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的物件,认为这二句“沿俗本之讹,亦拙劣不类”,让人找来苏东坡的《眉山集》,仿东坡体写下“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加以厘正,书后命人刻碑嵌于试衣亭中。这块碑刻除部分字体文革中遭到破坏外,基本保持完好,大家把乾隆皇帝的这次厘正称为“试衣亭诗辩”。

传说,乾隆皇帝接着就来到云龙山下,骑着高头骏马观赏烂漫无边的杏花,不知不觉来到小金山,当他忘情赏花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差点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原来脚下的马镫松了,仆人们赶紧把皇上扶了下来,麻利地把马镫紧好,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插曲就发生在小金山,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把“金磴山”改叫“紧镫山”,说此山乃乾坤之地,乾隆皇帝到此不下马都不行。这个传说根据金山村老主任蔡建强的叙述整理,虽然这个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方志没有载入“紧镫山”这个地名。

金镫山源于清同治《徐州府志》

赵明奇教授主编的《徐州古方志丛书》收录了四套铜山县古方志,其中三套均把小金山称为金磴山,唯有1926年的民国《铜山县志》称其为金镫山,引用的是清同治《徐州府志》的记载,府志云:“云龙山尾西数武为金镫山,镫亦作磴,旧志云以形似名作镫。”

清同治之前的徐州方志并没有“以形似名作镫”的说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和徐州图书馆张菲菲老师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清同治《徐州府志》的编纂者误解了清乾隆《徐州府志》对小金山的记载。

清乾隆《徐州府志》是这样说的:“云龙山迤西相连者曰金磴山,云龙之尾也。又西曰簸箕山,二山以形似名,下为簸箕窪即石狗湖也。”编纂者误以为“二山”指的是金磴山和簸箕山,其实不然,“二山以形似名”指的是东簸箕山和西簸箕山,不含金磴山。

明正统《彭城志》“东簸箕山、西簸箕山俱去城南十里,乡人以二山形似簸箕故因以呼之”,二山指的是东簸箕山和西簸箕山。小金山往南1里是八里桥(1992年拓宽道路时这座古桥被埋在地下),再往南2里才是“去城南十里”的东簸箕山,所以“二山”不含金磴山。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清乾隆《徐州府志》没有按照惯例把金磴山和簸箕山分开单列,造成编纂者误读,导致金磴山的记载从此也有了同簸箕山一样的“以形似名”的表述。

“镫亦作磴”是按照“以形似名”来讲的,小金山既像马镫又像石磴,虽然镫和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是镫可以写作磴,金镫山或金磴山都是对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镫亦作磴”体现了地名语言的玄妙。

清同治之前的徐州方志并没有小金山形似马镫的说法,这个说法极有可能由“紧镫山”演变而来,金和紧发音相似,久而久之说成了“金镫山”,金山村村民知道遥远的金磴山和紧镫山的传说,却无人知晓百年前金镫山的来历,况且民国《铜山县志》还记载金镫山曾作为村名使用,这的确让人感到蹊跷。此考疑是对古方志记载的探讨,金镫山名字的由来还须求教于诸家大方。

小金山的地名来历及压子小和尚

金山村以山为名,据村主任蔡建强介绍,解放前后至20世纪60年代村名一直叫“金磴山村”,不论是村里的土地证还是家家户户的门牌号都是这样写的,文革后简称金山村,把金磴山叫作“小金山”的时间更早,这种俗称在解放前就有了。

小金山海拔高度约45米,南侧原有一座古刹——关帝庙,坐北朝南,占地大约300平方米,大殿三间供奉武圣关公,东厢房四间供奉千手观音,关帝庙遗留的一棵古槐已638岁,至今仍郁郁葱葱。

1935年,关帝庙的住持贤云收留了一个7岁左右的残疾男童,看他身子瘦弱、性命难保,给他取了一个“勤修”的法号,寄予“勤修长寿佛”可以延长寿命的殷切希望。不过,有人还叫他“压子小和尚”,原来,这个孩子被多户人家当做“压子”养育,假借他的童子身达到早生贵子的目的,7岁的时候无人再收留他被送到庙里,被贤云住持收留为徒。据贤云住持的亲戚介绍,贤云是金山村人,原名蔡守连,是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老人。

解放后,老庙改成金山小学,勤修被分配到金山粉丝厂工作,由于他孤单一人可以六亲不认,发货的重担自然落到他的头上,排队领货时谁要是加塞儿,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一定会被毫不留情地揪出来。听金山办事处董敏女士讲,勤修80岁的时候行动不便了,孤苦伶仃的他被送到奎山养老院,他在泰山脚下度过了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

云龙湖的老石狗在何处

狗是人们生活中的忠实伙伴,听觉发达,嗅觉灵敏,具有守望和看护的本领,石狗常用于镇邪保平安。

云龙湖原称石狗湖,清道光《铜山县志》:“石狗湖:地卑下,岁旱可成田,雨潦则南山之水尽汇于此,积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镇之,故名”,方志记载石狗原有一对。根据多位老人的回忆,石狗位于小金山北侧300米左右的湖边,雨水大的季节石狗没于湖中,雨水小的季节身子则浮出水面。金山村89岁的李兴举老人介绍,石狗有一米多高,有20公分的底座。奎东村77岁的张姓老人1959年也在这个地方见到过石狗,不过只看到一只。老石狗有可能在1992年拓宽湖东路的时候埋在了地下,也有可能深陷湖中,但愿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它们神奇和忠诚的面目。

结束语

依山傍水的小金山是云龙山的尾巴,这条尾巴深入湖中形成了一处龙尾摆水的奇观,每当寒风乍起,惊涛拍岸,湖水就在小金山的脚下白浪掀天,云龙山犹如一条出水的蛟龙,蓝天白云,候鸟飞翔,景色蔚为壮观。诗人渠清源赋诗赞美:“云龙湖畔苏公塔,万亩荷塘金山下。廊桥卧波鱼龙舞,鸥鹭戏水送晚霞。”

说来也怪,云龙山的名胜古迹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在头一个在尾,掐头去尾有趣的遗迹就不多了,小金山恰恰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云龙湖新石狗

猜你喜欢
簸箕云龙方志
解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行走的簸箕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苏云龙作品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