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书写探析

2018-05-08 09:10尹方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吕后史记情绪

尹方红

摘 要:《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吕后从“高祖微时妃”到掌握政权、培植家族势力,直至死后势力被铲除的过程,司马迁对不同阶段吕后情绪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吕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却是失败的妻子和母亲,对她情绪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吕后形象。本文以吕后的情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具体表现,并从自身经历、爱情需求和权力需求三个方面探析吕后情绪的心理促成因素。

关键词:《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 情绪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心理描写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情绪描写便是其中一方面。它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一,也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描写了吕后不同的情绪类型,诸如怨、怒、恐、喜等,展现了她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这些细腻入微的情绪描写不仅突显了人物形象,而且显示了《史记》高超的写人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析。

一、吕后情绪的具体表现

吕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她刚毅而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且多疑残虐,让人望而生畏。在《吕太后本纪》中,作者对吕后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怨、怒和恐等这些负面情绪上。

怨是吕后自戚夫人出现后长期累积的情绪,也是最强烈一种,“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这种“怨”也是复杂的,它包含了恶、惧及哀等多种情绪。从《史记》中可知,吕雉一直随刘邦创业吃苦受难,待局势稳定后却因年老色衰日渐被他疏远,而戚夫人却常伴其左右,这是吕后的悲哀和她产生对戚夫人怨憎情绪的重要原因。戚夫人还依仗刘邦对她的宠爱,“日夜啼泣”,意图让赵王取代吕后之子刘盈做太子,这是吕后最害怕也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如此种种情绪的交织,导致了吕后“最怨”赵王母子。因此掌权之后,她设计除掉赵王,囚戚夫人于永安巷,“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制造了令人闻之胆战的“人彘”,她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吕后怒的情绪书写主要有三次,突出体现在吕后当政时期,面对他人之悖,以及皇家威严受到挑战之时。前者主要是对周昌之怒,吕后当政欲铲除对惠帝及自己有威胁的赵王如意母子,因此囚禁戚夫人并派人去召赵王,“使者三返”,周昌以如意生病为由加以阻拦,于是“吕后大怒”,派人召赵相。吕后在刘邦死后掌握政权,她欲除戚夫人母子一方面是积怨已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全孝惠帝的政权,树立威信。周昌深受朝臣的尊敬,却被刘邦派去保全赵王如意,而他对赵王的处处维护也加深了吕后的猜疑和忌惮。因此他阻挠点明吕后“欲召赵王并诛之”的意图并加以阻挠,才使得吕后怒不可遏。孝惠帝也“知太后怒”,亲自迎接赵王并与他一同起居。吕后欲除之,惠帝却积极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吕后之怒。因皇家威严受到挑战之怒,主要是对齐王和赵王刘友之怒。齐王与孝惠帝同席而坐上位,为此“吕后怒”,意图毒杀齐王。吕女因不得赵王刘友的宠爱,向吕后诬告他曾有反对吕氏的言说,“吕后怒”,召赵王刘友将其囚禁至死。

吕后之恐在《吕太后本纪》中提到了三次:恐孝惠帝有失,恐家族涉难,恐政局混乱。吕后因齐王坐上位僭越君臣之礼,而欲鸩杀齐王,却不料孝惠帝亦起身敬酒,“太后乃恐”,倒掉了他酒杯里的酒。吕后当政大肆封赏吕氏家族,但因顾虑白马誓盟,基于对家族命运的担忧,“恐即崩后刘将军为害”,封刘泽为琅邪王“以慰其心”。为更好地巩固政权,维护家族利益,吕后因惠帝之子不是吕氏女所生,就杀其亲母。他得知真相之后言“壮即为变”,吕后“恐其为乱”,于是囚禁了他。

除以上所述情绪之外,吕后还有喜、哀及恶等其他情绪的展现。但吕后之喜主要是由于群臣对吕氏政权的维护,可以说是她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见日食“恶之,心不乐”也是因为她内心的恐惧。哀,则是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哀悼。怨、怒与恐三种情绪,是《吕太后本纪》中所记载当政前后吕后最真实的表现。“怨”是作为一个被抢了丈夫宠爱的女人的嫉妒愤恨之情;“怒”是作为太后以及汉初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对大臣违命的愤怒,对威严不树的掩饰;而“恐”更多的则是作为母亲、作为家族长辈的情绪。

二、吕后情绪的心理促成因素

《吕太后本纪》作为一篇为女性立传的文本,司马迁在其中对吕后评价甚高:“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但也有人认为她毒辣残虐、偏私专横。《吕太后本纪》中的情绪描写,既表现了吕后的刚强坚毅,又展现了她的毒辣专横,形成吕后这种多变情绪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试从吕后的自身经历、爱情需求及权力需求三方面来分析原因。

1.自身经历 自身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吕后复杂且多负面情绪的形成,与她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吕后年少时听从父亲之命,嫁给刘邦,为其生儿育女、劳动田间。那时的她勤劳善良,见过路的老人会关心帮助,还巧借迷信天命,为刘邦造势。战争期间,吕后随刘邦征战天下,一度被项羽“常置军中”,战后为平定局面,除韩信,诛彭越。无论是随军征伐、为人所俘,还是朝堂用计,这些经历造就了吕后坚毅果断的性格。而刘邦的寡情无义和冷漠无情,在她残暴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邦日渐疏远共患难的吕后,对戚夫人却情深义重,待局势稳定后更是宠幸戚夫人母子,一度想改立赵王为太子。被冷落的吕后,没有退路更没有依靠,她只能变强以保全自己和子女,故而她必须对敌人残忍。因此,《吕太后本纪》中所描写的吕后的情绪大都是负面的怨、怒、恐,而很少有喜、爱等正面情绪。

2.情感需求 因上述经历,吕后产生了对刘邦的爱情需求和对孝惠帝的亲情需求。她因其父对刘邦大为赏识,以为所识之人“无如季相”,便嫁给了当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而《史记》中并没有她执意反对的记载,由此,笔者推断,吕后对于刘邦是有感情的,所以甚有主见的她才会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且有儿子的刘邦。作为妻子,她有对于爱情的需求,在创业过程中她为刘邦竭其所能,在守江山时为刘邦百般筹谋。无论落魄还是显贵,吕后对于刘邦绝少抱怨,她一直在尽力帮助他,这是吕后对刘邦的爱。但刘邦宠幸戚夫人,甚至要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一再辜负她。如此种种造成了吕后爱情需求的极大不满足,因此才有她对戚夫人和赵王那种“最怨”的情绪,这种极强烈又极复杂的怨的情绪,也包含了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爱而不得。同时,吕后也是一位母亲,她爱护子女,同样也希望得到子女的感情的回馈,但是这种情感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吕后为保护刘盈、巩固其地位,跪求朝臣,誅杀赵王母子及其他皇子。而刘盈则认为她过于残虐,面对“人彘”,刘盈言道“此非人所为”,对其他皇子,他也处处维护。吕后意在铲除隐患以更好地保护他,而刘盈不懂她的心思,反而责其残虐。丈夫深宠他人,儿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还心怀不满,善待敌对之人。爱情与亲情需求的双重匮乏,导致了她内心的悲苦,因此,她的情绪多是负面的。

3.权力需求 相对于情感需求,吕后对于权力的需求比较强烈直接,主要表现在孝惠帝死后吕后哭却“泣不下”。对于此处吕后的心理,司马迁侧面进行了揭示:“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吕后仅有一子一女,唯一的儿子死了,作为母亲吕后却不悲痛,实因吕后有担心有恐惧。此时她不敢也不能悲痛,封建社会男性是“生活的主宰者”,女性只是“家庭的奴仆,生活的依附者”,丈夫与儿子都不在了,她只能依靠自己。刘盈死后,作为掌握政权的女性,吕后深知刘氏子孙心有不甘,前堂旧臣虎视眈眈,她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这些都加剧了她对权力的需求和“恐”的心理情绪。她对吕氏家族的封赏,对刘氏子孙的残害与封赏也是源于她内心极度的恐慌和担忧。随刘邦历经战争,平叛朝堂之乱、后宫之争,吕后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恐惧常常伴随着她。战乱被俘,为性命而忧;刘邦死后,又恐政权不保,战乱再起;作为母亲,恐子女有失;作为长辈,恐宗族被灭。可以说,她对权力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各种恐惧之心。

综上所述,虽然《吕太后本纪》中对于吕后的情绪描写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大都是负面的,诸如“怨”“怒”及“恐”等,却表现了吕后深刻复杂的心理活动。吕后的这些情绪是她自身独特坎坷的经历,爱情亲情的双重不满足以及对权力的极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因素也加剧了吕后“怨”“怒”及“恐”等情绪,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吕后是《史记》中唯一一位不是帝王却以本纪命名的女性,作为政治家她是成功的,但作为妻子、母亲,她是失败的。通过对《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描写的探析,我们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吕后。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有对人物情绪进行细腻的描写,这不仅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也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和人物传记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余仁双,徐韬,徐勇.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7.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刘昌安.吕后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形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 罗婷.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 李敏.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考察[D].山东大学,2007.

[7] 史晓蓓.吕后个性心理的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學院学报,2008(5).

[8] 郑蔚萍.汉宫铁腕女人吕后形象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吕后史记情绪
少年品读 史记
一个发飙斗狠近乎疯狂的女人——吕后
小情绪
吕后与审食其关系简辨
小情绪
小情绪
陪你一起读历史(4) 大汉女当家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