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九
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扩大内需”被重新提及,如果再考虑到前不久的央行降准,基本上可以确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过去几年一直保持适度紧缩的经济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此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改革主旋律一直是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这样的提法被逐年淡化。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样的表述可以看出,当时还是以扩大需求为主线,供给侧改革为辅。到了2016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变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已经跃升为主线,而需求侧管理退居其次。而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扩大总需求”已经只字不提,只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在“扩大内需”退出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不到5个月时间,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重新提及,而且是“持续扩大内需”,而不是过去几年所提及的“适度扩大内需”,这说明供给侧改革在推进数年之后,需求侧的重要性重新归来。
在当前局势下重新强调内需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开始出现恶化的迹象,并且可能会实质性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9%,不仅好于市场预期,而且是过去7年来中国GDP增速首次出现了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市场回暖,去年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度为9%,拉动GDP增长了0.6个百分点。而此前多年,外需对于中国GDP的贡献度一直为负,2016年外需对GDP的贡献率为-6.8%,拖累GDP增速0.5个百分点。
去年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外需对于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度开始由负转正,这也为我国GDP的企稳构成了重要支撑,如果没有外需市场的好转,去年中国的GDP增速大概率还将继续放缓,6.5%的增速都有可能受到考验。进入2018年以来,一度好转的外需再度出现下滑的势头,一季度的贸易顺差同比收窄22%,3月份更是出现了贸易逆差。如果今年的外需再度下滑,我国的GDP增速很可能会再度放缓。
就在中国外需再度恶化之时,中美贸易大战的硝烟再度燃起,给中国的外需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仍是大概率事件,但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还是难免会受到影响。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政治局会议重提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开始给贸易大战做最坏的打算,对贸易大战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做充分的准备。
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历史上,扩大内需几乎是政府最擅长的刺激增长的手段,但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之下究竟如何扩大内需,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传统上而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是刺激内需的两大法宝,不过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主旋律之下,重新大力刺激这两大领域的概率并不大,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侵蚀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我国过去的调控总是在打压之后大尺度放松,导致每次调控最终都带来房价更大幅度的上涨,陷入了越调越涨的怪圈。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住不炒”逐渐成为这两年国内住房调控的核心基调,一系列史上最严调控陆续出台,一线城市房价出现明显下跌。在房价疯涨的势头得到遏制之后,住房调控开始转入长效机制建设,“租购并举”成为当前楼市的热点,房地产税也开始重新提上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重新刺激房地产内需,将会再度陷入“调控之后必定大涨”的怪圈,不仅导致过去几年的调控努力化为乌有,也让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建立更加遥遥无期。
从基建投资来看,重启类似“4万亿”刺激政策的概率也极低。从“4万亿”政策开启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10年的基建投资高潮,不仅弥补了过去的基建历史欠账,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需求,除了中西部等部分欠发达地区,基建投资已经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如果继续大规模刺激,很有可能再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基建投资自身的增长空间有限,另一方面,驱动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去杠杆压力,也没有能力像过去几年那样大力刺激基建投资。2017年,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PPP迎来大规模整顿,很多实力不济的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被紧急叫停。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的三大攻坚战,其中头条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在地方政府的去杠杆完成之前,地方债始终还是中国经济挥之不去的潜在风险。虽然基建投资是我国传统的拉动内需的利器,但是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果再度重启大规模基建,相当于直接鼓励地方政府加杠杆,无疑和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的努力相悖。
如果从短期刺激效果来看,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这两大法宝自然是最佳选择,但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只有刺激消费更具长期效果,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是“持续扩大内需”,相比之下,也只有消费才具有持续性,而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更具短期效应。
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似乎已经实现了向消费转型。最近几年,消费对于GDP的贡献度已经超过了50%,不过,消费的贡献度占比上升,更多其实来自于投资和出口贡献的下降,从消费自身的绝对增长来看,其实并不算乐观。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来看,最近几年的增速其实逐年下降。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實际增速为14.8%,而到了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仅有10.2%。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均GDP开始突破8000美元,消费升级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话题,但实际上,中国民众的消费能力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劲。
最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其实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去年下降到7.3%。不仅是工资收入增速放缓,民众的财产性收入增长也并不乐观,股市牛短熊长,而且波动巨大,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股市不仅无法给大多数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甚至侵蚀了很多投资者的财产。楼市虽然看似涨幅巨大,但除了少数拥有多套住房的居民,房价上涨带来的影响,更多是挤占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根本上而言,只有民众收入得到有效提升,才可能有足够的信心消费,进而起到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对现有收入分配体系进行合理改革,使得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民众倾斜,减轻民众税收负担,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升民众的财产性收入等等,这些或许都是未来可以期待的政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