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光 亮
(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郑州 450000)
东胜气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其构造位于伊蒙北部隆起与伊陕斜坡交接部分,面积约9 805 km2,为一条向西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震和测井资料表明,杭锦旗地区主要发育构造 — 岩性圈闭,以小型、中型规模为主[1]。东胜气田发育的油气圈闭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圈闭形成时间早于天然气主要运移聚集期,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2]。
图1 东胜气田上古生界储层成藏模式
东胜气田十里加汗目标区主要目的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主要含气层系为盒3段和盒1段,储层深3 010 m左右,地层温度为89~95 ℃,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8.3~9.3 kPam,总体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储层。针对此类致密气藏,储层深度压裂改造是实现前期勘探、开发的主要措施,是正确认识储层、保证油气井顺利投产的重要技术手段[3-5]。为此,华北分公司在东胜气田十里加汗目标区进行了超临界CO2复合干法压裂技术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该技术的机理是,以纯度90%以上的液态CO2作为前置液,以液态CO2双极性压裂液的混合复合液作为携砂液,利用超临界CO2超强的破岩能力,使极低的黏度和表面张力能够克服水平应力差导向,并且易于进入微小孔隙,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该技术比常规的压裂液体系更具明显优势:破岩能力强、压后易返排、储层伤害较小;该体系中CO2不易随温度增加及相态变化而从流体中逸出,CO2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6-8]。
(1) 液态CO2,配方纯度为90%以上;前置造缝主流体体系,加砂混注(提供动态排量和返排蓄能)。
(2) 双极性压裂液,基液为“0.45%双极性稠化剂+0.04%极性调节剂+清水”。
(3) 交联剂为双极性交联剂,推荐交联比为1 000 ∶8(最佳交联比以现场实测为准)。
(4) Ⅰ型破胶剂,添加量为0.03%~0.04%(按泵注程序楔形添加);Ⅱ型破胶剂,添加量为0.000 5%~0.001 0%(按泵注程序楔形添加)。
(5) 加砂采用主流体体系,用作顶替液。非极性基团溶于CO2并可交联,极性基团溶于水并可交联,交联冻胶在80~120 ℃条件下稳定剪切黏度不低于125 mPa·s,满足地面携砂要求。与CO2混合交联后,80~120 ℃条件下稳定剪切黏度不低于105 mPa·s。添加I、Ⅱ型破胶剂,80 ℃条件下破胶时间为5 h,破胶液黏度为1 mPa·s,无残渣。
(6) 防冻液,配方为“30%工业清水+30%二甘醇+20%异丙醇+20%特种树脂”;降低CO2早期低温效应以保护井口套管,隔离送球滑溜水与CO2防止井下冻堵。
(1) 压裂缝长优化。采用FracPro软件对不同已知缝长下的日产量和累计产量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压裂缝长超过240 m后,产量增加幅度较小。优化结果为,主通道方向上缝长设为240 m。
(2) CO2规模优化。采用CO2扩展有限元软件,针对不同体积液态CO2注入地下时的缝长、缝高波及范围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优化液态CO2用量为550 m3左右。液态CO2规模优化模拟输入参数如下:地层温度,92.6 ℃;上覆地层应力梯度,0.023 2 MPa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0.019 8 MPam;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 0.016 4 MPam;储层顶深, 3 097.8 m;储层底深, 3 110.9 m;地层压力, 29.99 MPa;体积弹性模量, 13 295 MPa;杨氏模量, 18 000 MPa;泊松比, 0.200;孔隙度, 0.118;渗透率, 3.247×10-3μm2。图2所示为CO2地下三维波及范围优化情况。
(3) CO2排量优化。在同等规模下,模拟不同CO2排量下,缝长、裂缝波及宽度(裂缝复杂程度)、缝高变化情况。表1所示为液态CO2泵注排量优化模拟结果统计数据。
图2 CO2地下三维波及范围优化情况表1 液态CO2泵注排量优化模拟结果统计数据
排量∕(m3·min-1)横向波及带宽∕m半缝长∕m缝高∕m备注2.04229313.5裂缝复杂形态不理想3.05927313.8裂缝形态较复杂4.08224114.2大规模复杂缝网5.08621819.0大规模复杂缝网,缝高易失控
由产能与缝长的对应关系可知,240 m为最优缝长。经过CO2排量优化,可使裂缝主延伸方向达到最优缝长,并使横向波及带宽达到最优化(即提高排量波及带宽增幅不明显),在纵向上避免了缝高失控[9-12]。综合考虑,优化后CO2施工排量为4.0 m3min。图3所示为液态CO2泵注排量优化模拟情况。
(4) CO2超临界相态控制。在超临界CO2喷射压裂过程中,CO2流体能否进入超临界态的关键在于其温度水平。影响CO2流体温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地层温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超临界CO2喷射压裂过程中,随着井深增加,井筒压力逐渐增高,井筒温度先增高后在接近压裂层位处开始降低[13-16]。该区块目的层深约3 100 m,地温梯度为2.98 ℃hm,折算井底温度为92.6 ℃。
利用CO2有限元模拟器,输入以下参数:储层深度,3 108 m;地温梯度,2.98 ℃hm;施工压力,60.0 MPa;施工排量,4.0 m3min;CO2注入温度,-20 ℃;油管内壁粗糙度,24.5 mm;油管外径,88.9 mm;套管外径,139.7 mm;环空流体比热,4 186.8 J(kg·K);水泥环比热,879.2 J(kg·K);油管比热,460.5 J(kg·K);套管比热,460.5 J(kg·K);地层比热,1 040 J(kg·K);油管导热系数,44.7W(m·K);套管导热系数,44.7 W(m·K);地层导热系数,2.0 W(m·K)。模拟4 m3min排量下,井筒温度、压力和相态的变化关系(见图4)。由图4可知,CO2在进入地层前就可达到超临界态。
图3 液态CO2泵注排量优化模拟结果
图4 4 m3min排量下井筒温度、压力和相态变化关系
综合考虑,排量配比范围为2 ∶1~ 4 ∶1。
东胜气田某井位于十里加汗西部探区。从目前盒3段的井控程度来看,河道规模变小,变化快,且盒3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要想获得较高产能,必须形成大规模复杂缝网,沟通远端富集区。目的层深度为3101~3108m,地温梯度为2.98℃hm,折算井底温度为92.6 ℃。资料显示,该区块盒3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分别为0.019 8、0.016 4 MPam。通过计算可知,该井水平主应力差值为10.6 MPa,常规水基压裂液在裂缝远端净压力维持率低,难以克服应力差,不利于形成复杂缝网。该井目的层压力系数为0.91~1.02,采用CO2复合干法压裂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促进返排,减少水敏及水锁效应。鉴于此,在该井开展了超临界CO2复合干法压裂技术先导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表2 液态CO2与双极性压裂液不同体积配比条件下的剪切黏度
图5 液态CO2与双极性压裂液不同体积配比条件下的剪切黏度曲线
该井共压裂注入CO2580.23 m3,双极性压裂液490.0 m3,砂60.07 m3,施工顺利。压裂后通过油嘴控制放喷,进行返排试气,已累计排液262.5 m3,返排率达49.6%;期间点火成功,焰高0.5~0.8 m,焰色呈橘黄色。目前正在排液中。
超临界CO2超强的破岩能力、极低的黏度和表面张力,能够克服水平应力差导向,易于进入微小孔隙,有利于形成复杂缝网。超临界CO2复合干法压裂技术在东胜气田的先导试验实施成功,证明了该工艺的适应性,为该气田同类储层的压裂改造提供了经验。
[1] 王周红,王东辉.东胜气田储层特征研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8(5): 9-12.
[2] 郑喜强,严岗.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油气圈闭类型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4):279-285.
[3] 申贝贝,何青,陈付虎,等.东胜气田压裂施工排量优化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4,4(2): 50-54.
[4] 张威,李良,贾会冲,等.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十里加汗区带下石盒子组1段岩性圈闭成藏动力及气水分布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37(2):189-196.
[5] 李仲东,郝蜀民,惠宽洋,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成藏机理之辩析[J].矿物岩石,2009, 29(1):86-92.
[6] 宋振云,苏伟东,杨延增,等.CO2干法加砂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J].天然气工业,2014,34(6):55-59.
[7] 才博,王欣,蒋廷学,等.液态CO2压裂技术在煤层气压裂中的应用[J].天然气技术,2007,1(5):40- 42.
[8] 苏伟东,宋振云,马得华,等.二氧化碳干法压裂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J].钻采工艺,2011,34(4):39-44.
[9] KING S R.Liquid CO2for the stimulation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G]∥Paper 11616-MS Presented at the SPE/DOE Low 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s Symposium.SPE,1983.
[10] 雷群,李宪文,慕立俊,等.低压低渗砂岩气CO2压裂工艺研究与试验[J].天然气工业,2005,25(4):112-115.
[11] 吴金桥,梁小兵,乔红军.液态CO2压裂井筒流动摩阻计算[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 35(5):96-99.
[12] KING S R.Liquid for stimula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G].SPE 1616,1983.
[13] ECONOMIDES M J ,NOLTE K G.Reservoir Stimulation[M].Third Edition.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02:1-10.
[14] HASAN A R,KABIR C S.Aspects of wellbore heat transfer during two-phase flow[J].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1994,9(3):211-216.
[15] 程宇雄,李根生,王海柱,等.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井筒流体相态控制[J].石油学报,2014,35(6): 1182-1186.
[16] 汪小宇,宋振云,王所良.陆相页岩气层的CO2压裂技术应用探讨[J].石油钻采工艺, 2014(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