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澍,张效见
LI Longshu1,2,ZHANG Xiaojian2
1.安徽大学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9
2.安徽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肥 230601
1.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Signal Processing,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PSO算法是一种寻优算法,于1995年由Eberhart和Kennedy首次提出[1-2]。它源于模拟鱼类和鸟类的寻食行为[3]。PSO算法具有操作简单、鲁棒性强和易于实现等优点,优化性能较好,常用于解决多峰值、不可微和非线性等问题,并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函数优化[4]、排列[5]和神经网络[6]等。
虽然PSO算法优化性能较好,但是在寻优求解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平衡粒子的搜索行为,存在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陷。对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诸多改进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在PSO算法速度迭代公式中增加惯性权重ω,以更好地平衡粒子的搜索行为。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惯性权重进行了广泛研究[7-10]。例如,文献[7-8]提出惯性权重线性减少方法,以提高寻优性能,并被广泛应用,称之为标准PSO算法。但在该算法中,如果粒子在寻优初期搜索到的位置不够好,易陷入局部极值。文献[9-10]对惯性权重采用指数减少方法,减少了算法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另一类是引入其他优化方法,文献[11]在PSO算法中引入两种混沌优化策略,提高了收敛精度。文献[12]在PSO算法中引入GA算法的变异和交叉操作,提高了收敛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针对PSO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惯性权重混沌PSO算法(a New Chao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on Adaptive Inertia Weight,CPSO-NAIW)。实验结果表明,CPSO-NAIW算法能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极值,提高算法性能。
PSO算法可具体表述如下:首先初始化种群粒子,然后每一个粒子通过追逐个体和群体极值位置,即粒子本身和整个粒子种群当前找到最优解的位置,来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最后不断迭代直到找到在指定阈值的最优位置。在种群规模为M,解空间为D维的PSO算法中,设第i粒子个体和群体极值位置分别为Pi和G,在d维的位置和速度分别为xid和vid,xid和vid的更新公式如下:
介绍了惯性权重线性减少方法的缺点,然后提出了一种根据粒子与群体极值位置距离进行权重调整的方法,该方法更好地平衡了粒子的搜索行为,减少了算法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最后针对算法如何摆脱局部极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优化摆脱局部极值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混沌优化策略,在算法陷入局部极值时,对群体极值位置进行调整,以使粒子经历新的搜索邻域和路径,增加算法摆脱局部极值的可能。
在PSO算法寻优迭代中,应用较多的是惯性权重线性减少方法,然而,PSO算法的寻优进程是非线性且十分复杂的,线性减少的方法变化过于单一,造成其对非线性、复杂寻优进程的调节和适应能力有限,易陷入局部极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惯性权重自适应方法(New Adaptive Inertia Weight,NAIW),NAIW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
其中,ωmax和ωmin分别为惯性权重的最大和最小值,ωmax=0.9,ωmin=0.4[16];Δxi为第 i个粒子与群体极值位置的距离,利用式(4)计算得到;为Δxi在t代中的值;iterNum为最大迭代次数;k为迭代系数,利用式(5)计算得到。NAIW方法通过粒子相对于群体极值位置的距离对权重进行动态调整,把权重的变化与粒子的位置状态信息关联起来,以更加精确地调整惯性权重。当较大时,即粒子距当前最优解位置的距离较远,则利用式(3)会赋予速度更新式(1)中较大的值,以使粒子获得较大飞行速度,进而可以使其更快速地向当前最优解位置靠近并保证了种群全局“探索”能力,当较小时,即粒子距当前最优解位置的距离较近,则利用式(3)会赋予速度更新式(1)中较小的值,以使粒子获得较小飞行速度,进而可以使其更加精细地搜索最优解位置邻域,保证了种群局部“开发”能力。同时,式(3)中的k值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少,以保证算法在迭代初期和后期分别对较大和较小的需要[7-8]。通过以上调整权重的方法,增强了权重的自适应性,更好地平衡了粒子的搜索行为,减少了算法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提高了PSO算法的收敛性。
混沌是一种非线性的自然现象,具有随机性、遍历性等特点,可进行寻优搜索[17-19]。
一个常用的混沌模型Logistic方程如下:
其中,μ为控制参量,当 0≤z0≤1,μ=4时,Logistic处于完全混沌状态。式(7)为Logistic方程的一种演化形式[20]。
本文借鉴混沌现象随机性和遍历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混沌优化摆脱局部极值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群体极值位置连续未更新的代数SG与局部极值判定阈值SGmax进行比较来判定算法是否陷入局部极值[14]。若SG≥SGmax,则认为算法已经或即将陷入局部极值;反之,则认为算法没有陷入局部极值。当算法被判定为陷入局部极值时,首先利用式(8)把群体极值位置G映射到混沌变量定义域[0,1]内,然后利用式(7)进行迭代运算,得到 M 个混沌位置(CG1,CG2,CG3,…,CGm),最后利用式(9)进行逆映射,获得 M 个新群体极值位置(G1',G2',G3',…,Gm')。由于粒子通过追逐个体和群体极值位置来完成自我更新,当算法陷入局部极值时,群体极值位置一定在局部极值位置上,此时,采用混沌映射得到具有较强随机性和遍历性的新群体极值位置,并结合式(1)就可以改变粒子的寻优轨迹,使得粒子i通过追逐新群体极值位置Gi'进行自我更新时,可在局部极值位置邻域外的其他区域进行寻优搜索,搜索新的邻域和路径。因此可以较大概率地发现更优解,进而增加了算法摆脱局部极值的可能。
本文从惯性权重的调整和如何摆脱局部极值两个方面对PSO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CPSO-NAIW算法,该算法的具体执行流程如下。
输入:算法迭代次数T、种群规模M。
输出:最优位置G。
(1)随机初始化种群中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初始化迭代次数、计数器和局部极值判定阈值为t=0、SG=0和SGmax=10[14]。
(2)初始化P为粒子当前位置,G为初始群体最优粒子位置。
(3)对种群中所有粒子执行以下操作:
②根据式(1)和式(2)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
③计算粒子适应度值 f,并更新粒子的P和G,如果G未更新,SG=SG+1,否则SG=0。
(4)如果 SG≥SGmax,利用式(7)~(9)对 G 进行混沌优化生成G1',G2',Gi',…,Gm',SG=0。
(5)t=t+1,如果 t<T ,转(3),否则,执行(6)。
(6)输出G,算法结束。
在CPSO-NAIW算法中,第(1)、(2)步对算法各个参数进行初始化,第(3)~(6)步对求解问题进行寻优搜索。其中,第(3)步利用本文提出的新惯性权重自适应方法(NAIW)对粒子进行更新,第(4)步判断算法是否陷入局部极值,若SG≥SGmax,则认为算法已经或即将陷入局部极值,并利用本文提出的基于混沌优化摆脱局部极值的方法来进行摆脱。
首先介绍了实验环境和算法参数设置,然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的有效性,采用6个经典基准函数对算法性能进行测试。基准函数信息见表1。并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对比。方案1:对两种改进方法分开进行测试,首先在标准PSO算法[7](Standar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PSO)即线性减少惯性权重PSO算法的基础上,对权重的调整采用本文提出的新自适应惯性权重方法,形成PSO-NAIW算法,然后在SPSO算法基础上,加入本文提出的基于混沌摆脱局部极值方法,形成CPSO算法,最后把本文提出的两种改进方法综合起来,形成CPSO-NAIW算法并把它们与SPSO算法进行对比测试。方案2:为展示本文CPSO-NAIW算法的先进性,将CPSO-NAIW算法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近改进PSO算法,即IAW-PSO[21]、高速收敛PSO算法(表示为FPSO)[14]、PDNPO-PSO算法[22]和SPSO算法进行对比测试。
表1 基准函数
实验采用C#编写,实验环境为(M490)CPU 3.20 GHz Inter core i5和4 GB RAM。PSO-NAIW、CPSO、CPSONAIW以及SPSO算法参数设置如下:惯性权重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ωmax=0.9和ωmin=0.4;IAW-PSO算法参数设置如下[21]:惯性权重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ωmax=0.9和ωmin=0.2;迭代步数K1=60,K2=10;最大初始化次数kmax=200;FPSO算法参数设置如下[14]:惯性权重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ωmax=0.9和ωmin=0.4;停滞上限MAX=10;PDNPO-PSO算法参数设置如下[22]:惯性权重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ωmax=0.9和ωmin=0.4;惯性权重取值范围中间值ωs=0.65;上限控制参数k1=2;调节能力控制参数k2=1;个体学习因子的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c1max=2和c1min=0;群体学习因子的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c2max=2和c2min=0;振荡周期L=300。所有算法的种群规模M为30;学习因子c1=c2=2。
为了测试PSO-NAIW、CPSO和CPSO-NAIW算法性能,本文设置以下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1 PSO-NAIW、CPSO、CPSO-NAIW和SPSO算法在迭代1 000次的情况下,对6个基准函数进行寻优搜索,每个算法进行20次独立实验,取各个函数最终结果的平均(Mean)和最优(Opt)值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2 PSO-NAIW、CPSO、CPSO-NAIW和SPSO算法在固定目标精度下(各个函数目标精度如表1),对6个基准函数进行寻优搜索,每个算法进行20次独立实验,取各个算法达到目标精度时的平均迭代次数(Itr)、平均运行时间(t)及收敛率(CR)。其中,收敛率=达到目标精度次数/总实验次数。算法2 000次迭代内不收敛即视为当次实验失败,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2中看出,虽然PSO-NAIW、CPSO和CPSONAIW算法在对函数 f4和 f5测试时,与SPSO算法实验结果相同,但是在其他4个函数上无论是最优还是平均函数值都明显优于SPSO算法,并且CPSO-AIW算法实验结果最优。从表3中看出,虽然PSO-NAIW、CPSO和CPSO-NAIW算法在对函数 f1~f5测试时,与SPSO算法的收敛率相同,但是PSO-NAIW和CPSO算法对于除函数 f4外的其他4个函数,收敛速度更快、用时较少,并且,CPSO-NAIW算法对函数 f1~f5的收敛速度最快、用时最少。同时在表3中还可以看出,PSO-NAIW、CPSO和CPSO-NAIW算法在对函数 f6进行测试时,这三种算法相对于SPSO算法的收敛率更高、收敛速度更快、运行时间更短,并且CPSO-NAIW算法的收敛率最高、收敛速度最快、运行时间最短。综上,可以得出,PSO-NAIW、CPSO和CPSO-NAIW算法在整体性能上优于SPSO算法。这是因为PSO-NAIW算法根据粒子与群体极值位置距离来调整惯性权重,改善了权重的自适应性,更好地平衡种群的局部“开发”和全局“探索”能力,降低了算法陷入局部极值的可能。所以,算法用时较少、收敛精度和速度明显提高。CPSO算法利用混沌现象随机性及遍历性的特点,在算法陷入局部极值时,对群体极值位置进行混沌优化,以使粒子搜索局部极值外的新邻域和新路径,增强了算法跳出局部极值的可能。所以,算法运行时间短、收敛精度高且速度快。而CPSO-NAIW算法综合了PSO-NAIW和CPSO算法的改进方法,所以具有最优的收敛性能。
表2 实验1结果
表3 实验2结果
为了验证本文CPSO-NAIW算法性能,在6个基准函数上对本文CPSO-NAIW与IAW-PSO、PDNPO-PSO、FPSO和SPSO算法进行20次独立实验,每次实验迭代1 000次。实验结果如图1~6所示。由图1~3可知,对于函数 f1~f3,本文CPSO-NAIW算法不仅求解精度高且收敛速度快。由图4和图5可知,本文CPSO-NAIW算法对函数 f4和 f5的求解都达到了相应理论极值,并且对于函数 f5,本文CPSO-NAIW算法收敛速度更快。由图6可知,虽然5种算法对于函数 f6求解效果都不理想,但是本文CPSO-NAIW算法的求解精度和收敛速度明显优于其他4种算法。因此本文提出的CPSO-NAIW算法具有很好的收敛性能。
图1 f1函数
图2 f2函数
图3 f3函数
图4 f4函数
图5 f5函数
图6 f6函数
本文针对PSO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惯性权重混沌PSO算法(CPSO-NAIW)。该算法首先采用新的权重自适应方法(NAIW),通过粒子与群体极值位置距离对权重进行调整,使权重的调整与粒子的状态位置状态信息相结合,更好地平衡粒子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行为,在提高算法自适应性的同时减少了其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然后采用基于混沌优化摆脱局部极值的方法,该方法在算法陷入局部极值时,对群体极值进行混沌调整,以使各个粒子在追逐不同群体极值位置进行更新时,可以改变寻优轨迹,提高了算法摆脱局部极值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CPSO-NAIW算法,克服局部极值的能力更强,在收敛性能上更优。然而,本文CPSO-NAIW算法存在着稳定性不足问题,后续工作会针对该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Zhang Y,Gong D W,Ding Z.A bare-bones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environmental/economic dispatch[J].Information Sciences,2012,192(6):213-227.
[2]汤可宗,柳炳祥,杨静宇,等.双中心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49(5):1086-1094.
[3]Nickabadi A,Ebadzadeh M M,Safabakhsh R.A nove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ith adaptive inertia weight[J].Applied Soft Computing,2011,11(4):3658-3670.
[4]陈得宝,赵春霞.阶梯型粒子群算法及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24):5659-5662.
[5]Goudos S K,Rekanos I T,Sahalos J N.EMI reduction and ICs optimal arrangement inside high-speed networking equipment us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08,50(3):586-596.
[6]Bashir Z A,El-Hawary M E.Applying wavelets to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using PSO-based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9,24(1):20-27.
[7]Shi Y,Eberhart R C.Empirical study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1999:32-49.
[8]Eberhart R C,Shi Y.Comparing inertia weights and constriction factors i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2000:84-88.
[9]Pediwal J,Mahor A,Khatri N.Exponential decreasing inertia weight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n economic load dispat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s&Research,2012,1(5):380-384.
[10]Ting T O,Shi Y,Cheng S,et al.Exponential inertia weight fo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warm Intelligence,2012:83-90.
[11]刘道华,原思聪,兰洋,等.混沌映射的粒子群优化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4):764-769.
[12]雷秀娟,付阿利,孙晶晶,等.改进PSO算法的性能分析与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2):453-458.
[13]丁旭,吴晓蓓,黄成.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特征点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研究[J].电子学报,2016,44(4):967-973.
[14]朱海梅,吴永萍.一种高速收敛粒子群优化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0,25(1):20-24.
[15]吕振肃,侯志荣.自适应变异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电子学报,2004,32(3):416-420.
[16]敖永才,师奕兵,张伟,等.自适应惯性权重的改进粒子群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43(6):874-880.
[17]Ying Song,Chen Zengqiang,Yuan Zhuzhi.New chaotic PSO-based neural network predictive control for nonlinear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7,18(2):595-601.
[18]Zhou Keliang,Qin Jieqiong.PID controller parameters tuning of main steam temperature based on chao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CSAE),2011:647-650.
[19]唐贤伦,周维,张衡,等.一种基于多目标混沌PSO的机器人足球防守策略[J].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51-55.
[20]莫愿斌,陈德钊,胡上序,等.混沌粒子群算法及其在生化过程动态优化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06,57(9):2123-2127.
[21]杜继永,张凤鸣,李建文,等.一种具有初始化功能的自适应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J].信息与控制,2012,41(2):165-169.
[22]朱喜华,李颖晖,李宁,等.基于群体早熟程度和非线性周期振荡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J].通信学报,2014,35(2):18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