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玺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家兔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家兔肠和胆管上皮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也是家兔所有疾病中最常发且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幼兔的感染率可高达100%,患病幼兔死亡率可达70%,耐过兔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危害养兔业的发展。因此,球虫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更有效地配合兔球虫病的防治工作,我们于2017年4月~6月对杨凌某兔场的球虫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1.1.1 实验兔 杨凌某兔场3~4月龄幼兔和15~16月龄成年兔各20只。
1.1.2 实验器材 电热恒温培养箱,低速离心机,生物显微镜,冰箱,离心管,铜筛,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饱和食盐水溶液,25 g/L 重铬酸钾溶液等。
1.2.1 样品采集 随机选择杨凌某兔场3~4月龄幼兔和15~16月龄成年兔各20只,编号。分别采集各兔子的新鲜粪便,装瓶并按兔号标记(每次每个粪样不少于10 g),放置于4 ℃冰箱待检。
1.2.2 卵囊的收集与培养 将每个粪便样品置干净的小杯内捣碎,加适量清水充分搅匀,经过100目筛过滤,将滤液以2 000 r/min 离心5 min,取沉淀,加饱和盐水,以 2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加4倍体积的清水,2 000 r/min 离心5 min,沉淀即是收集的家兔球虫卵囊。将收集的球虫卵囊加25 g/L重铬酸钾液混匀,置培养皿中,在27 ℃温箱培养至球虫卵囊孢子化。
1.2.3 球虫种类鉴定 将收集的家兔球虫卵囊和培养孢子化的卵曩置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下观测卵囊的数据包括大小、形态、形状指数、颜色、内部构造、卵膜孔的有无、内外残体的有无、极粒、孢子囊的形态及形状指数、斯氏体等,记录各种卵囊的孢子化时间。依据有关文献进行种类鉴定。
1.2.4 各种兔球虫感染比例 在检查3~4月龄幼兔和15~16月龄成年兔球虫卵囊种类的同时,分别计算混合样品中各种球虫的感染比例。
在调查的养兔场40只家兔中有27只感染球虫,球虫总感染率为67.5%,3~4月龄幼兔球虫感染率高达95%,15~16月龄的成年兔感染率为40%(表1)。
表1 不同月龄家兔球虫感染率
本次鉴定感染兔球虫种类8种,全为多种混合感染。在卵囊孢子化后任意观察的300个卵囊中,优势种为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tidua)、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7 %,19.3 %,18.0%和16.7%,其余4种的感染比例均低于10%(表2)。
表2 家兔各种兔球虫感染情况
兔球虫病是兔常见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各种品种的兔对球虫都有易感性,患球虫病的家兔极易继发其它传染病,从而使兔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大批死亡,耐过的病兔长期不能康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对养兔业发展引起的经济损失很高(杨光友 2004)。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杨凌该家兔场球虫总感染率为67.5%,3~4月龄幼兔球虫感染率高达95%,15~16月龄的成年兔感染率为40%。该家兔场球虫全为混合感染,与有关报道的结果相似。共鉴定出8种家兔球虫,优势种为穿孔艾美耳球虫、黄艾美耳球虫、无残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赵月平等报道的大型艾美耳球虫,盲肠艾美耳球虫和穿孔艾美耳球虫为优势种,兔球虫感染率为68%。孟庆玲等报道兔的艾美耳球虫检出率为100%,并检出10种,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小型艾美耳球虫和斯氏艾美耳球虫为优势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兔场球虫病比较严重,为该兔场球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致谢:试验中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实验室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正斌, 胡庆禄, 明文森. 斯氏艾美耳球虫病的研究进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6): 31-33.
[2] 杨光友. 动物寄生虫病学[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70-271.
[3] 薛志成. 家兔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河南畜牧兽医, 2005, 26(3): 26-28.
[4] 孟庆玲, 才学鹏, 田广浮. 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研究[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7, 29(10): 788-790.
[5] 荆安, 李铭, 杨长玉. 重庆市江津地区兔球虫种类的形态学观察[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2, 10(1): 35-37.
[6] 路光. 含山县獭兔球虫种类调查[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1, 9(2): 24-25.
[7] 汪明. 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94-395.
[8] 程宝艳, 徐前明, 李培英. 安徽省肥西县兔球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3): 90-93.
[9] 李中习, 何树斌. 兔球虫病防治[J]. 四川畜牧兽医, 2015( 4): 51-53.
[10] 陈吉俩. 浅谈兔子球虫病[J]. 农业与技术, 2017, 37(9): 128-129.
[11] 乔军, 才学鹏, 田广孚. 兰州地区兔球虫种类调查[J]. 中国兽医科技, 2008, 44(8): 43-44.
[12] 赵月平, 吴淑琴, 穆秀明. 张家口地区兔球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24(2):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