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大民(原聊城市杂技团)
我认识空竹是70年前的事了。
那年初春,天已渐暖,夕阳西斜,晚霞洒在青石板路上,胡同里静悄悄的。我在家看连环画,突然听到一阵神秘的嗡嗡声。因着好奇,我跑出家门,正看到新搬来的邻居小妞,灵巧的双手抖动着一个旋转如陀螺的物件。母亲告诉我,这个会飞会叫的“陀螺”名叫空竹。那年我七岁。
1962年,20岁的我考入山东省聊城市杂技团任音乐员,借此对空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它不仅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器具,还是杂技传统的表演节目。空竹乃是它的现代学名,古代称胡敲,明朝之前叫弄斗,明朝之后叫空铃。地域不同,名称又各异,还有响铃、转铃、闷葫芦、风葫芦、抖牛、抖转子、天雷公公等叫法。从繁多的名目中,可以看到它传播之深远广泛,它是传统杂技艺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
后来,随着与空竹演员的接触增多,我对空竹节目的技巧有了一些了解。如大鼓线、打花鼓、黄瓜架、玉带缠腰、鹞子翻身、仙人跳、满天飞等,再欣赏空竹表演,也能品出些个高下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省市文化志杂技部分的撰写,对空竹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中国文化历史,丰也、厚也、博也,但关于杂技的记载极为贫乏,只能在历史的断简残牍中寻觅摭拾。比如,关于空竹的起源,就争议很大。
一说在部落时代,轩辕黄帝为了争夺领地,与蚩尤不断交战,却屡战屡败。玉帝得知后,派九天玄女下凡协助黄帝。九天玄女在涿鹿布了可以自由旋转的“乾坤八门旋转阵”,以此战胜了蚩尤。为了庆祝胜利,黄帝命丞相风后将乾坤八门旋转式样改造为一种游戏,几经改造后就成了当今的空竹。此说即所谓的“空竹源于太极而成于八卦”,但这只是一种传说。还有一个讲述空竹由来的神话故事,生动美丽,神乎其神。据说洛阳南门外有一个竹匠,人称“编竹老人”,手艺精湛,名扬千里。一日,老人编竹劳累,卧睡于龙门山石之上,朦胧间见一少女飘然而至。少女说道:“我是龙门山神之女,名为竹姑。听说你竹编手艺不凡,特送你一物,此物叫竹鼓,抖转有音。”说完抖动竹鼓,看得老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舞毕,竹姑从袖中取出一图,交与老人,图上有竹鼓的制作尺寸并各式技法。老人刚把图收好,忽被女儿叫醒,方悟梦中所遇是神人点化。回到家中,老人依图造就,遂教女儿操练于洛河之畔,不日娴熟。观者见状,纷纷习之。
美丽的传说与神话,都讲到空竹源于“神”的力量和智慧。按我的理解,这“神”就是创造万物的人民,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空竹。
另一说,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是空竹的记录,那它的历史有1700余年了。虽然对此赋的内容无法考证,但我宁信其有。郭沫若的《论曹植》一文中有一段话讲得极好:“为了说曹子建是忠臣,提高他的道德地位,所以一方面替他用力粉饰,另一方面又要替他用力洗刷。洗刷什么呢?便是洗刷他的风流才子头衔。这个头衔,和道德纯臣的牌位,实在是不能调和的。于是曹子建的一些风流逸事和言情的诗辞便要成问题了。”文学上的君子、建安作家之最的曹子建,竟酷爱俳优跳丸跳剑之术,赞美空竹这玩意儿,当然是被洗刷的内容。但愿后辈在挖掘文化遗产中,让此赋重见天日。
第三说,一般学者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我认为空竹应源于宋代,《水浒传》第110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宋江、卢俊义并马而行……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有一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物是胡敲也,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乃作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这珍贵的数行文字,传递出几个信息:一是在宋代有抖空竹的艺人;二是在当时当地,空竹名叫胡敲;三是空竹的形状和抖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从史料可以得知,清朝是抖空竹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人李虹若在《朝市丛载》中记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种身段。”;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云:“空竹亦名空钟,能抖出各种花样,摆摊的人均擅此技,借此以招徕。”
在清代,抖空竹从民间走进宫廷,受到嫔妃的欢迎。清代有一首《玩空竹》的诗:“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段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于京师,新年,王孙、贵姬擅长者皆为之,宫中妃嫔亦多好焉。舞式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遥想当年,春花烂漫,秋叶静宜,红墙碧瓦下,经年春愁秋怨、不胜沉浮的宫女与嫔妃,纵情地舒展腰肢,抖动着空竹,当是一道赏心悦情的风景,那是北京特有的风俗画。从儿童到普通民众,再到王孙贵族,空竹不仅仅是一种卖艺的道具了。酒肆茶楼,校场虹桥、庙会集市,到处可见抖空竹的身影,空竹制作及抖法的书籍也应运而生,明代有刘侗和于奕正的《帝静物略》,清代有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空竹在民众中的地位有了提升,成为娱乐健身的玩器之一。业内人誉“北京是空竹的故乡,北京是空竹的摇篮”。
历史的长河滚动到清末民初,闪现出“南田北王”。“南田”是空竹匠人田双亮(1899-1966),他1岁丧父,6岁丧母,从小流浪,无师自通学会抖空竹,后经五十多年的刻苦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创新了独特的抖大盖技艺,主要技艺有“小叉子”“上高线”“坐地双高马”“跟斗接盖”等,被誉为“南派空竹”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内许多杂技团培养了大批人才。夏衍说过,“抖空竹的都是田双亮的徒子徒孙”。《杂技与魔术》杂志在1982年第2期刊登了《浪迹天涯扯铃人》,详尽报道了他的坎坷经历和传奇人生。“北王”是空竹匠人王雨田,他是北京天桥“行乡走会”抖空竹的高手,并带出众多徒弟,在我国北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是“北派空竹”的代表。令人赞佩的是,他的四个女儿——王葵英、王桂英、王淑英、王桂琴,在他的培养下,都成为了抖空竹的佼佼者。她们活泼、潇洒的表演风格,逐渐形成王氏家族独特的流派风格,对中国杂技空竹节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年,第一届国际杂技比赛在波兰华沙举行,王葵英与丈夫马洪亮表演的抖空竹获得银奖;1957年,王桂英和王淑英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杂技比赛,获得银奖;1984年,在第七届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上获金奖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抖空竹节目,其指导老师就是王桂琴和她的外甥女马玲,主要演员是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白梅。
王氏家族参演和编导的“抖空竹”节目,在国内外杂技赛场上可谓捧得了“金奖大满贯”。中国杂技家协会编写的《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一书详尽记录了王氏家族的贡献,本文对此不再赘述,而是重点探讨王桂琴执教的《俏花旦·集体空竹》在中国杂技改革创新中的价值和影响。
2013年1月,《俏花旦·集体空竹》在有着“马戏界奥林匹克”美誉的37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赛场上,凭借“蹿毛后空翻接跑肩上”“三人六跳滚翻接空竹”“三空竹背剑”“空手连翻前桥接空竹”“跑转点转”“点转1080接空竹”等一系列震撼技巧和端庄秀丽的演员们轻盈摇曳如风摆杨柳、旋转跳跃如风卷雪飘的迷人风韵,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神韵与魅力,赢得满场唱彩,最终荣膺马戏节最高奖——“金小丑”奖。有境外媒体评论道:“这个节目像首诗、像幅画,美不胜收”,“这个节目极具东方的神韵,东方的美”。
文学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艺术家心灵之光的映照。技精艺美、具有中国特色的《俏花旦·集体空竹》的问世,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气候滋润下诞生的杂技艺术硕果;是不忘本来,大胆融京剧元素与杂技技艺于一体的典范;是在整个团队汗水、泪水、血水浇灌下长出来的灿烂艺术之花;是演员用生命灵魂演绎的景、情、意相融合的精美之作,令人百看不厌,历久弥新。
回望抖空竹的历史,是历经千年、延续先辈智慧传承下来的,是在挑战中淬火成长起来的,是在创新中不断砥砺发展起来的。
如今央视正在热播《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传唱经典。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杂技大国、杂技强国,中国杂技也有自己的经典节目。截止2018年,中国杂技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赛场赢得“金小丑”15尊,中国的杂技人应该为这些经典之作喝彩咏唱。在与空竹相识70年之际,笔者也用这篇小文,向中国杂技的经典之作《俏花旦·集体空竹》致敬。
厉害了,我的中国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