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近代历史建筑研究*
——以芜湖中国银行为例

2018-05-08 07:48
中国名城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银行芜湖建筑师

徐 震 胡 溪

1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发展及其风格

1.1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处,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当南北之冲,邮传、商贾、舟军之所集,民聚以蕃”,自古为物资集散中心,商业发达。1876年芜湖开埠和1882年镇江米市迁芜,推动了芜湖与国内外各经济区域的联系和交往,使之成为省内对外贸易的中心,促进了芜湖各行业的兴盛,推动了芜湖近代建筑业的发展。

芜湖作为一个沿江城市,属于我国内河近代城市中发展较早、建筑活动较频繁的城市,其建筑活动在安徽省内常处于领先地位。芜湖作为近代安徽省内经济中心城市,其建筑无论是类型样式,还是所达到的水平,在当时的省内都是领先的。芜湖近代建筑种类多样,既有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宗教建筑、厅堂建筑等,也有大量工业建筑。安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最大的工业厂区和最大规模的建筑单体均出现在芜湖,它们不仅代表了芜湖近代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且也代表了当时安徽省建造技术的顶峰。

1.2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发展历程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期(1876-1894)、发展期(1895-1911)、兴盛期(1912-1937)、停滞期(1938-1949)四个阶段。

1876年芜湖开埠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阶段是安徽近代建筑的萌芽期。该时期由于芜湖的开埠,安徽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均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开埠之后的1877年,安徽地区出现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办公建筑――英驻芜湖领事署,它是外国人近代在中国兴建的重要使馆建筑之一,可视为安徽近代历史建筑的开端。芜湖的开埠也为外国商人带来了通商贸易的机会,大量外国商号依托芜湖向安徽内地渗透。与此同时,西方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也逐渐以芜湖作为传教中心,建造了教堂、医院等。这些均为后来芜湖的商业建筑和宗教建筑打下了基础。

1894年甲午海战后,民族自强意识渐强,芜湖社会对西方现代思想由抗拒而接纳,这种文化观念的改变,为各种具有西方建筑色彩的现代建筑广泛进入芜湖本土做好了思想层面的准备。至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芜湖经济贸易随外商的纷至沓来而不断发展,各种办公建筑的建设逐渐兴起。这一时期建造的历史建筑主要有:英国驻芜湖总税务司办公楼、洋员帮办楼、太古洋行办公楼、怡和洋行办公楼,等等。这一批办公楼均为西人建造,以行政办公和商业办公为主,风格均为外廊式。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芜湖社会全面西化,政府、教会、商行等各类机构纷纷建造自己的办公楼,这一时期是芜湖近代历史建筑最为兴盛的时期,类型最为多样,不仅有西方人建造的芜湖海关办公楼、亚细亚洋行办公楼、天主教主教公署等,而且出现了国人建造的芜湖模范监狱办公楼、裕中纱厂办公楼和商务总会办公楼等,特别是安徽近代极为罕见的由中国建筑师柳士英设计的芜湖中国银行办公楼。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最为多样,既有西方外廊式和古典式,同时也有兼具西式空间组织和西式细节的中西合璧式,还有西方外廊式与中式大屋顶组合的殿堂式。

抗日战争之后,芜湖的建筑活动几近停滞,这一时期的建筑,目前仅存侵华日军司令部办公楼,该建筑为西方外廊式和中国古典式的组合。

据史料记载,芜湖近代有两座银行建筑,一为柳士英设计的中国银行,一为上海银行芜湖分行,风格均为古典式,主立面均有柱廊。

1.3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风格

芜湖在区位上靠近皖南,即文化地理学上的徽州,受明清时期安徽省内繁盛一时的徽文化影响,近代之前的传统建筑均呈现徽派的风貌特点。

芜湖近代历史建筑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方建筑形式,较典型的是外廊式,西人建造的英国驻芜湖领事署、海关、天主教会主教公署等均属此列。另一种是中西合璧式,属于地方色彩较浓的建筑形式,大多采用徽派空间组织,因受到西方建筑影响,局部地区采用西式符号,例如国人建造的芜湖模范监狱办公楼、芜湖商务总会小洋楼等。

中国沿海城市在近代曾一度出现“中国固有式”风格的建筑,这是因为1920年代,中国政府大力倡导民族文化,建筑界相应开始了“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的探讨。这一风尚的提倡,在安徽另一个近代城市安庆的近代建筑中有所表现。这一时期,安庆就出现了安徽大学红楼。但“中国固有式”风格在芜湖近代建筑中表现微弱,仅天主教芜湖圣母院建筑略具意象。其原因在于安庆的近代建筑组织者多为官方,建筑的纪念性和象征性意义较强,而芜湖近代建筑的组织者多为民间人士,故而对时事不够敏感,跟风性不强。

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渐起的现代建筑风格在近代安徽几无所见,究其原因,是因为安徽地处内陆,相对闭塞,使得安徽在近代建筑中几乎没有现代建筑师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芜湖中国银行,它是安徽绝无仅有的由本土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现代建筑,虽不完全属于现代建筑风格,但其空间组织紧凑、结构简明,略有现代建筑意象。芜湖中国银行是柳士英设计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之一,同时还是目前现存的安徽近代建筑中极少数经本土建筑师设计而成的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分析中国银行建筑的特征并溯源其背后的设计思想,不仅可以探讨近代历史建筑在内陆地区的多样表现,而且对近代本土建筑师设计作品的思想研究可作补充。

2 芜湖中国银行建筑研究

芜湖自1876年开埠,1882年设立米市后,经济活动急剧发展,银号繁多,成为近代安徽省内的经济中心城市。芜湖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其前身是大清银行芜湖分行。大清银行芜湖分行建筑,未见相关历史记载,据推测应为中国传统建筑。由于业务扩大,芜湖中国银行于1926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柳士英设计曾建了新楼,1927年5月竣工。近代芜湖中国银行建筑面积约1099平方米,采用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体量宏大,外观精美,是当时芜湖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在1946年、1997年和2013年经过三次修缮,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1)

2.1 平面布局与空间组织

芜湖中国银行主体建筑为三层,建筑面积1099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东、南、北三面均设有入口,建筑正南方向为主入口,其内为营业厅。正北方向为后勤入口,西北方向为仓库入口,而东面沿室外楼梯开设的门为辅助入口。其中主入口位于建筑中轴线上,设有过厅。(图2)

图1 近代芜湖中国银行

图2 中国银行一层平面

芜湖中国银行采用大厅式和走道式相结合的空间组织方式,其南部营业厅部分为大厅式,背部办公区为走道式,是较为典型的现代银行的空间组织方式。其平面布局对称,形式简洁。平面为矩形,主入口居中设置,采用封闭式内廊,内部营业厅约250平方米,并设有两排列柱,用作结构支撑与分割空间。由于柱距较小,柱身较粗,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分隔感。建筑大厅整体空间较为开敞,满足了银行建筑营业厅所需要的宽敞气派的要求。办公区与管理用房设于大厅的后部,采用内廊式布局。

2.2 立面造型和风格

芜湖中国银行的立面体现了古典构图法则。南立面即主立面采用了四根爱奥尼柱式,组成柱廊,对其他三个方向的立面构图进行统一。巨大柱式是基业稳固与权力威严的象征。主立面采用三段式的构图手法,无论是从立面整体还是具体细部而言,都给人以秩序谨严之感。底部为基座层,采用厚重石材凸显稳重感;中间层为墙身部分,窗户均采用规则式排列,每组窗户之间设有方形壁柱装饰,并采用水平线条将窗与墙面做了横向联系,并在一二层之间的窗间墙部分做了八角形的装饰,带有中式特征;作为三段式构图的最上部,采用了明显出挑的檐部和女儿墙,遮挡住建筑主体使用的坡屋顶,而使主立面呈现和谐适中的古典柱式构图特征。(图3)

图3 芜湖中国银行坡屋顶

2.3 装饰与细部

芜湖中国银行设计中所采用的装饰构件简洁大方,整体为古典风格,但进行了简化,使之更符合现代建筑的美学特征。建筑的屋顶采用坡屋顶形式,看似接近于歇山顶,但各部分比例有别,加上老虎窗,更具西式风格;主立面为对称构图,门廊、台基和檐部各部分比例适当,能看出横三竖三的古典主义构图意蕴;主立面门廊采用爱奥尼列柱式,柱头为精巧旋涡,但柱身无凹槽。总体上看,中国银行大楼呈现了较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表1)

表1 芜湖中国银行装饰细部分析

2.4 材料、结构与技术

银行建筑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没有传统建筑样式可供借鉴,且银行建筑功能复杂,空间需要高敞,因此多采用砖混或砖石结构,但芜湖地处内陆,建造技术水平与新材料的供应机制仍不完善,因而芜湖中国银行整体为常见的砖木结构,砖墙、木柱、木楼板、木屋架,屋面盖灰瓦。

3 芜湖中国银行的设计思想

芜湖中国银行不仅是建筑师柳士英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柳士英设计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之一,同时该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建筑师对待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态度和该时期的社会思潮。因此,芜湖中国银行既反映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银行建筑的传统,也反映出近代建筑界“对传统建筑非科学性的否定与对西式建筑的崇尚”①,同时还体现出建筑师本人的设计偏好。

3.1 近代银行建筑的形式传统

1840年之后外国银行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建造了大量银行建筑,这些建筑的形式大多为西方古典式,尤其是上海地区,由于较早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浸染,因此银行建筑多呈现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其他建筑形式,如折中主义,只间或出现。呈现古典风格的原因如下,一是由于近代早期银行建筑作为外来建筑类型,大多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与建造,因此多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古典复兴或折中式,以采用集中式构图和古典柱式为其形式特征;二是古典柱式和石材等形式特征能够予人以坚固、稳定和财力雄厚的心理感受;三是源于中国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社会心理,借西洋建筑抬高身价。例如上海汇丰银行上海总行办公楼,呈典型的三段式划分,顶部以鼓座与穹顶突出建筑中轴线,并采用高大华丽的爱奥尼式柱与敦实的基座,整个建筑规整对称,比例严谨,充分体现出金融资本的雄厚实力。(图4)

芜湖中国银行的设计也同样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内部空间采用对称式布局,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均衡感。建筑正立面通过连续劵廊的设计,形成具有韵律感的空间,整体构图统一。但该银行与近代其他地区银行建筑的样式也略有不同,例如装饰方面,柳士英“有些厌恶繁琐的装饰与呆板陈规”②,因而在对芜湖中国银行的外立面进行设计时,多采用直线轮廓,例如东立面贯穿三层楼的条形窗等。白色大理石铺贴材料的选用,则体现了他“用材料的本质来表现事物的内在美,平易近人,不加斧凿,显得格外大方与纯洁”的建筑理念③。总体上说,芜湖中国银行虽然采用了西方古典式构图,但只是取其意韵,形式相对简洁,将复杂装饰进行简化,而非生搬硬套,带有一定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

图4 上海汇丰银行

3.2 中西方建筑文化撞击的背景

芜湖中国银行的建造正处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时期,国人开始接触与使用西式建筑,大批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建筑师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不科学性。例如近代建筑师张锳绪,认为中国传统的营建方法只依靠工匠祖传,技艺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为此,他写作了《建筑新法》向国人介绍西方科学的建筑方法。建筑师过元熙也在《新中国建筑之商榷》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弊端:“旧式住宅,则地铺土砖,阴湿极点,高顶椽屋,光线不足。夏暑无通风之方法,冬寒无取暖之器具,均为病疫之源,而桌椅板凳,均不顾安适”。④

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而言,西式建筑以其建造与使用上的科学性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尽管民众不具备专业的眼光去评判中式与西式建筑的优缺点,但通过对建筑的使用依然可以感受到西式建筑所具有的优越性,进而形成崇尚西式建筑类型的心理。例如,有人形容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⑤一些人崇尚西式建筑的心理可见一斑。

3.3 建筑师柳士英的设计理念

当然,芜湖中国银行建筑更多体现的是建筑师柳士英本人的设计理念与美学追求。柳士英是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教育家、本土第一代建筑事务所创办人,是中国近代建筑师中的标志性人物。柳士英作为近代中国建筑界和建筑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设计思想的演变,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本土建筑师设计思想变化的历程。1914年柳士英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0年学成回国,1922年与王克生在上海合办华海建筑事务所,该事务所是我国最早的由本土建筑师创办的建筑事务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柳士英的设计生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讲求结构逻辑,中期倾向现代主义,而晚期主张“细腻、变通、涵忍”,尤重创新与细部处理。在兴办事务所期间,设计了杭州武林造纸厂、南京大高俱乐部等作品。从整个设计生涯来看,早期作品形式更简洁,晚期更倾向传统风格和细腻装饰。1934年柳士英在湖南大学创设了建筑科,此后长期在湖南大学任教。期间设计了湖南大学大礼堂、图书馆、工程馆、科技馆与多座学生宿舍。其中学生宿舍整体上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而图书馆的设计则采取了传统中式建筑的样式,即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式样,具有清雅的传统建筑意韵。

柳士英曾担任上海同兴纱厂施工员。此时上海地区的建筑设计几乎被西方建筑设计事务所垄断,上海租界区呈现出“万国建筑博览”景象,罗马复兴、希腊复兴、折中主义、拜占庭式、古典主义等风格并置。外来的建筑文化与上海旧有的建筑文化从观念、形式到技术等多方面发生碰撞,这对当时的如柳士英等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柳士英本人而言,在他早期的设计生涯中,由于他早年在日本受到过完整的建筑学教育及受到当时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他更偏爱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1923年柳士英受邀筹办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之先河。他主要教授《西洋建筑史》,对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研究非常透彻,擅长希腊式立面构图。而芜湖中国银行正是他对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进行探索时期设计建造的作品,加之这一时期的银行建筑多为古典主义风格,因此他在芜湖中国银行的设计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西方古典式构图元素。

总体而言,芜湖中国银行建筑兼具中式细节和西方古典式风格。从柳士英本人的设计轨迹来看,上述特点主要源自于现代结构逻辑、古典风格和东方意蕴的相互交织。

4 结语

芜湖中国银行诞生于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时期,是中西方建筑文化撞击的产物,同时还反映出建筑师柳士英本人的设计理念与美学追求,是安徽近代建筑史的缩影。将之置于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大背景下,则可看出作为内陆地区的芜湖乃至近代建筑转型的特殊轨迹。与大量本地营造商按图索骥的建造活动不同,中国银行是近代芜湖有史记载的唯一的由国人建筑师建造的建筑,该建筑不仅在形式、风格、结构、构造等方面实现了转型,在建筑营造组织方式上,同样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嬗变。据史料记载,安徽近代仅有的两座银行建筑均在芜湖,另一个是上海银行芜湖分行(图5、图6),1932建成,具体建造信息不详。但就上海银行芜湖分行历史图片看,从入口门廊、对称布局、古典式风格等形式要素,再到爱奥尼柱式、檐下装饰、砖石墙面的分割等细部特征,无不与中国银行建筑有着隐含的关联和对称的模仿,这不仅反映出近代银行建筑在风格上的相似性,也体现出内陆地区近代建筑文化呈现出逐级传播的规律。

图5 上海银行芜湖分行入口

图6 上海银行芜湖分行内部

注释:

①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②③柳士英:《回忆录提纲》,1994年《南方建筑》第9期。

④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1937 年《建筑月刊》第6期。

⑤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清光绪33年[1907]铅印本。

参考文献:

[1]黄元炤.中国近代建筑师系列——柳士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昀,赵淑红,侯宇峰.沈理源与杭州浙江兴业银行建筑设计初探[J].中国名城,2016(12):48-55.

[4]郑晓旭.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5]柳士英.回忆录提纲[J].南方建筑,1994(9):54-56.

[6]赖德霖.从一篇报导看柳士英的早期建筑思想 纪念──柳士英先主诞辰100周年[J].南方建筑,1994(9):23-24.

[7]赖德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的若干史料[J].南方建筑,1994(9)9:86-89 .

[8]徐苏斌.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与柳士英[J].南方建筑,1994(9)9:10-14.

[9]柳肃.柳士英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J].南方建筑,1994(9):35-38.

[10]柳道平.纪念父亲──在纪念柳士英先生诞辰百周年会上的发言[J].南方建筑,1994(9):24-27.

[11]过元熙.新中国建筑之商榷[J].建筑月刊,1937(6):15-22.

[12]李维清.上海乡土志[M].光绪三十三年印本.

[13]郝鸥,谢占宇.中国传统金融建筑向近代银行建筑演进史研究[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2013,8:1-9.

猜你喜欢
中国银行芜湖建筑师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
芜湖滨江天际线
中国银行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当建筑师
中国银行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