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地区沿江城市吉安市的特色营造

2018-05-08 07:48贺志海
中国名城 2018年5期
关键词:吉安市赣江吉安

张 敏 贺志海

1 江南丘陵地带城市所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特征极其复杂,按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五大类。就丘陵地带而言,我国主要有三大丘陵地带: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其中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长江以南,南岭以北)、闽浙丘陵(武夷山以东)、两广丘陵(南岭以南的两广地区)。每种地形有各自不同于其他地形的环境、生态、景观等特色。相比之下,江南丘陵地带有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的特征。

1.1 生态环境优越独特、气候环境舒适宜人

江南丘陵地处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北纬25至30度之间的江南地区,主要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禀赋可谓得天独厚,因而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些地区往往四季分明,既无西北风沙之侵,也无沿海台风之扰,一年中风和日丽的气象占据大部分时间。城市周边异彩纷呈的山水环境还可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户外活动场所。

1.2 自然景观秀丽优美、人文景观异彩纷呈

丘陵地带既不同于高原大山脉的巍峨苍凉,又不似平原大盆地的一马平川。一般处于单条或若干条山脉的肢端或之间,山头较多,体量较小,尺度宜人,地形起伏变化多端。河流清澈,水系密布,并随地形起伏变化而蜿蜒曲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游西山村》)的景象随处可见。山青水秀、姿态万千的大地环境赋予了江南丘陵地带城市良好的外部山水景观,正所谓“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游”(刘克庄诗《簪带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自古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描述这类城市美妙的景观意境。

1.3 适地物种丰富多样、特色素材取之不尽

江南丘陵分布于江南地区中部省份,优越的气候、水质、土壤资源蕴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品种,其中很多动植物品种在北方地区不能生存,正如《周礼·考工记》所言“橘逾淮北而为枳,鹦鹉不逾济,貉逾汶而死,此气候然也”,又如“榕不过吉”说的是榕树只能生长在吉安以南的地区等等,这就构成了江南丘陵地区独特的生物环境特色。绝大部分城市所确立的市树市花均属于本地品种,例如吉安市市树樟树、市花杜鹃。丰富多样的适地树木花卉、建筑材料等都是构成城市环境特色的元素所在。

1.4 城市布局有机分散、城市规模一般不大

江南丘陵地区中的城市通常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悠久的建城史。在以水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一般顺江发展,较多出现一江两岸或两江三岸的总体格局。由于地形较为复杂,城市往往被山头或河流分隔,城市规模受地形限制较多,并且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较高,因此规模不易做大。由于周边缺乏极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平原,所以较少出现中原或盆地地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的布局形态多依山就水,呈有机分散的组团形式,各组团之间有良好的自然分隔过渡。

1.5 重化工业布置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改革开放以前,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类地区铁路和高速公路施工复杂、成本昂贵,又没有沿海地带的深水港口,再加上长期的对台战备,国家重大重化工业一般不选择布置在此类地区。这种情况虽然造成了此类地区工业基础的薄弱,但也使得它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不那么突出,某种意义上也算“因祸得福”。

近些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人口与产业急剧膨胀,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日渐突出。但东南丘陵城市地处内陆,发展相对较慢,再加上城市布局的分散性、自然水体的流动性,以及山野丘陵良好的生态调适功能,使得江南丘陵地带城市拥有更佳的持续发展空间和人居环境品质。

2 吉安市的地理特点与文化特征

吉安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城市。它位于江西省中部,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它揽罗霄山脉中段、占赣江中游,全市总面积25300平方千米,2016年人口530万。

吉安全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南、西三面环山(图1)。境内山体主要由两大山脉构成,赣江西部为耸峙于赣湘边境的罗霄山脉,东部为雩山山脉,其间为星罗棋布的低山丘陵和中小盆地,中心城吉州区所在地为最大的吉(安)泰(和)盆地。

吉安境内河川水系酷似叶脉,赣江如树干自南而北贯穿其间,将吉安市域切割为东西两大部分。地势由边缘山地到赣江河谷徐徐倾斜、逐级降低。

赣江纵贯江西全省,为江西省最大河流,其在吉安市域内的流域面积占到赣江总流域面积33%。吉安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汇入赣江,其中最大支流是禾水,它发源于广东河源,流域面积9098平方千米,主河道长255千米,最终于吉安市区南进入赣江。

图1 吉安市地形环境及城镇分布图

除独特的地理环境外,吉安的历史文化也可圈可点。

吉安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该地所孕育的庐陵文化是赣文化三大支柱之一,“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五里三状元,隔河两宰相;一门九进士,十子八知州”,形成了自成一系的江右文化,诞生了文天祥、杨万里等众多名士,故吉安素有“人文故里”“江南望郡”“山水福地”“状元之乡”之美誉。近代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又使吉安市成为闻名遐迩的“将军市”“红色摇篮”“革命圣地”。

吉安建城历史悠久。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内外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因此沿赣江及各支流形成了众多历史城镇。同时城镇数量庞大的人口又需要足够及时的粮食和蔬菜供应,因此城镇的具体选址大多处在山谷丘陵间盆地的中央,城镇的规模基本由盆地的规模及区域交通的重要性所决定,该地区最大的城镇当然就是位于禾水与赣江交界处的吉安府城。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山势西来渐,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即是对此地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京广铁路修建之前,赣江是江南地区南北来往的主要通道,广东举子多由此北上考学,被贬官员也多由此南下海南,更不用说各类商贾及货物运输,因此沿赣江丘陵地区的赣州、吉安、豫章(今南昌)、浔阳(今九江)都曾经繁盛一时,也造就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昌盛。吉安也不例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吉安市积淀出了以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商贾文化等为主的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占有相当重要历史地位,苏东坡曾做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

京广铁路修通以后,湖南成为南北运输的主要通道,赣江的人、货运输锐减,吉安段的赣江也由全国性的交通主动脉变成了地域性的“小盲肠”,沿线城镇发展较为缓慢,但这也恰恰为生态及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条件。

3 吉安的城市规划及特色环境营造

二十一世纪以后,吉安的大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首先,京九铁路的贯通终结了吉安长期没有铁路的历史,随后大广(赣粤段)高速、泉(州)毕(节)高速、吉(安)衡(阳)铁路的修建又使吉安重新成为中国东南丘陵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井冈山机场的通航更使吉安成为水陆空全方位的交通枢纽,吉安的城市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潮。

过去,吉安城市发展主要集中于赣江以西、禾水以北的吉州城区。随着京九铁路在赣江以东设站,赣江东岸的青原城区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成为吉安房地产业的主战场。禾水南侧的吉安县城离主城区相对较远,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地域性行政中心独立发展。但新世纪以来,吉安县城的工业招商引资工作颇有起色,吉安市也有意将新的工业企业安排在此处,以避免扰动吉州的传统旧城及破坏青原现代化新城的形象。近些年城市外环公路的修建更将吉安县城纳入新的“大吉安”市区之中,使之由独立发展的县城转变为以承纳工业企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片区。

这种因势利导、分散集团的方式避免了“摊大饼”的城市格局。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独特而明确的发展定位,便于形成各自特色,避免同质竞争(图2)。组团与组团之间是天然河道和自然山丘。同为一江两岸,赣江两岸与禾水两岸却颇有差异。吉州沿赣江是较早形成的沿江岸区,过去以货物运输、商品交换为主。随着水运的衰退,岸线功能将逐步置换,由码头、仓库逐渐改造为滨水文化娱乐场所,它们与吉州城内的白鹭洲书院等历史古迹一起,成为吉安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青原区是近些年依托京九铁路车站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建筑层数较高、风格较为现代,当然也应体现更加生态这个时代特征,因此其西部沿江控制了较宽的绿带,南北贯通,成为新、旧城区间的绿化屏障,同时也为新城区的发展提供了比旧城区更好的环境品质。吉州与吉安县城之间是禾水,但该地区不似赣江两岸那样地势平阔,多为浅山丘陵,因此也形成了山环水绕的自然形态。规划中没有刻意模仿沿赣江“一江两岸”的都市化设计,而是划定了一个较宽的保护地带,以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这种做法有很多的益处,首先它省去了平整土地和取直岸线所需要的土方施工,其次在吉州、青原主城区与南部工业开发区之间打造了一个宽阔的生态隔离带。另外,由于禾水是吉安全市流域面积最大的赣江支流,暴雨期间将会汇聚沿途众多山洪,宽阔的丘陵缓冲带将有利于城市防洪。当然,在今后有条件及用地指标允许的情况下,该地区将可打造为城市内部的大型生态公园,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

图2 吉安市城市规划总平面图

吉州城区内部将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历史地段空间环境整治的原则打造一系列小尺度的广场、花园,以突出和展示历史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历史文化散步道将这些古迹串联起来,以形成完整的旅游路线。

城市的外围特色也将得到关注。所有的自然山体、水系都将得到保护,传统村落也将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吉安是传统村落较为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经济较为欠发达,这些村落无意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钓源古村和渼陂古村。

钓源古村位于吉安市城西17千米处。北宋年间,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在此肇基,距今已千年。整体布局呈八卦图形,宛如迷宫。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前窄后宽;村内建有文忠公祠堂,150余幢至今犹存的古建筑屋角皆为弧形。

渼陂古村(图3)位于吉安市城东青原区文陂乡,也有近千年历史。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栋,楹联、书法、石刻与建筑艺术荟萃一体,堪称一座活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更令人称道的是从此地走出大批共和国将领如梁兴初、梁必业等。

两个古村位置一西一东、著名人物一古一今,堪称吉安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建筑、聚落及周边山水环境将得到完整保护,以成为吉安城市特色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广袤国土中,除占60%的高原山地和占31%的盆地平原外,丘陵地带仅占9%左右,但却承载了30%以上的人口。它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主要诞生地。

江南丘陵的地域环境对该地城市特色的构成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百年来的进化积淀形成了各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品质。如何紧密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抓住其中构成城市特色的精华部分加以传承和发扬,是这类城市目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迫切问题。

总体而言,江南丘陵地带城市特色的传承与发扬应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传统人居环境一贯秉持“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原则。《管子·五行》中曾曰“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事实证明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才是科学的、完美的。在当前规模巨大的城市建设中要尽力避免大建设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大破坏”,在丘陵地带尤其要提倡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显山露水等因地制宜的理念,总体上要人工服从自然。

二是生态性。城市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组织部分,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人的生存与发展,还要考虑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丧失了共存、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也将面临问题。在人居建设的早期,人类聚落构建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脱离于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以保人类生活免受自然灾害和凶猛动物的侵扰。但在当今人类几乎能改变和战胜一切动植物的时代,如何保持克制、做到与万物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精心组织和安排各类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必要时可在城内外安排郊野公园、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规划的最高阶段就是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图3 吉安市渼陂古村

三是完整性。生态环境的建设当然不是城市建成区一城一地的问题,它必须从大的、完整的生态环境来考虑。一般来讲,中国传统的区域行政范围大多以自然山水为界,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生境。中国古语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的就是各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人的体貌特征和性格养成的重大影响。放在今日,就是城市规划必须深入研究和考虑广阔的市域腹地,做到城乡一体化。城市环境特色的营造也是一个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巨系统。

四是地方性。当然,城市环境特色营造的最大要点是地方性。没有地方性,它可以是科学的、合理的,但不是独特的。要仔细考察本地的地质、地形与地貌,深入研究独有的或强势的动植物品种,认真总结传统乡土建筑的组群聚落与风格样式,提炼能沿用于今日的布局形式与装饰符号。因为只有本土的和被当地人们熟悉的元素才能唤起市民的长期认同,从而激发一种家园的情感,这样的城市特色也才具有内在生长性和逻辑合理性。另外,项目建设的就地取材也可降低经济投入,减少物流运输,减少碳排放,因此不可片面追求所谓“国际化”“现代化”。

上世纪末,吴良镛先生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想法,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广”字。首先,看问题的空间尺度要广,要跳出城市看城市,城市规划不仅包括城市本身的规划,还包括周边乡村和山水环境;其次,看问题的时间尺度要广,要从古代的人居环境规划中吸取经验和养分,即要保持传统特色,又要满足时代要求;第三,看问题的学科角度要广,不仅仅要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城市,还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研究规划问题,要做整合(Integrated)的考量。

自秦汉起,吉安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既有古代的繁荣,又有近代的衰败,今日又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代交通条件的制约曾使吉安的发展相对缓慢,但也让吉安有条件从其它较快发展的城市发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让坏事变好事,从而形成后发优势。

吉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赣江自南而北呈弓形流经市区,禾水由西向东形似舞动的彩练、蜿蜒廻转汇入赣江,两江交汇于神岗山东南麓,城市也因此拥有长达40多公里的临江界面。吉安地处山间盆地,市区内又有众多丘陵低岗,真正做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绿中、绿在城中”。

在正确的规划指导思想指引下,吉安采纳了“一城三区、两江三岸”的总体格局,相对平直的赣江两岸重点打造繁华的沿江都市景观,蜿蜒曲折的禾水则保留两岸丘陵和大片的河滩湿地,既作为主城生活区与南部工业区之间的自然隔离过渡带,又具有加长污染稀释距离和扩大蓄洪容量等多重功效。

在保持自然环境特色的同时,对文物古迹和传统村落又进行精心保护,以充分展示吉安“红”(革命纪念地)、“绿”(山水环境)、“古”(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特征,以营造尽善尽美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26(02):9-14.

[2]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6,24(10):23-26.

猜你喜欢
吉安市赣江吉安
赣江奔流
吉安市:“四化四早”防返贫 构建“遇困即扶”新机制
治理赣江
赣江潮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在昌举行(下)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吉安市老年大学正式揭牌
吉安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雨落赣江 〔外一首〕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