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北京教育科学院课程研究中心
刘 琦/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所谓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特质常使其历久弥新,穿越时空,泽被古今。在呼唤传统回归的今天,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不仅是一种呼声,也渐渐成为常态。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文化与今天最大的隔膜在于文字,我们今天引导孩子读经典第一步无疑是要疏通文字。但解读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疏通上。例如《溱洧》中关于“勺药”的 “药”是何种植物,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意象对整个诗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朱熹注:“勺药,亦芳草也,三月开华,芳色可爱。”三月仲春,芍药烂漫绽放时其他花已经凋谢。当春末百花凋零,芍药就成了青年男女表达情爱的信物,采之以赠热恋之人,结恩定情。在古诗词中,药读作yuè,与“约”同音。“勺药”的谐音就是“勺约”。“勺约”意即获得盟约。《溱洧》中,热恋的男子借赠芍药表示情爱,缔结良约,当女子欣然接受时,他们即进入了情投意合、海誓山盟的境界。而且也暗合了上巳节“招魂续魄,拂除不详”的古老传统。
可见,我们要传递的不仅是形式,还有内涵。《诗经》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的情韵,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幅古代的风俗画。画面所传递的是最质朴、动人的情怀。在“上巳节”那天,没有浓烈的红色玫瑰,也没有昂贵的礼物,溱洧河边,那些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只是手秉兰草,赠之以“勺药”,离别时,他们将承载自己依依情意的纯纯芍药赠给对方,在神灵相伴的时刻虔诚为心爱之人祈求“祛除疾病,祓除不详”。而这种由眼睛、肌体、神情所表达的爱意,这种“秉兰赠芍”所传达的情意与祝愿,比起今天情人节昂贵的玫瑰巧克力却显得更加虔诚、神秘、真挚。
在美妙的季节,在美妙的地方,以手执香兰开头,以赠芍药结尾,《溱洧》写得是多么美妙、精湛而蕴藉!这是人之初的本真,读懂了这些也就读懂了我们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和大道至简的审美倾向。
《女曰鸡鸣》是《诗经》中的名篇,通过男女二人的对话,表达日常而纯朴的情感。有的老师因诗句暗换主语,教学中让学生为每句加上主语,判断是谁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如何解读这二人的关系呢?有的说是刚结婚的夫妻,有的说是结婚很久的夫妻……这样的讨论已经使课堂效果打了折扣。之后老师将“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解读为“你的朋友来了,把你的美玉赠给他”,并认为从中可见中华民族“忠恕”的传统,因为“固然人为自己生活,但不能只为自己,至少也为大众、为人类、甚至为了一个人也好”,诗中的女性为了丈夫搞好社交关系,这也是一种“群”。这样的解读真的对吗?讲解给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可以不按常规将之理解为是女主催促男主起床,而是换一个思路,是男主准备起床,惊动了女人;女人想让男人再多睡一会儿,男人没有停下的意思:“快天亮了。” 女人有点不舍:“你起来看看夜色么,是星星的光亮。” 男人向女人解释:“我要去猎鸟,天一亮野鸭和大雁就飞起来了。”于是,二人畅想了一下打回猎物的打算及以后的恩爱生活:把猎物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一起饮酒欢乐,琴瑟和鸣,融融泄泄,白头偕老,还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二人交往的美好经历。这样的解读岂不更好?
这本是一幅洋溢着和谐温馨与乐观浪漫情调的生活画卷,既有眼前温馨场景的描写,又有对以后幸福生活的畅想,还有对过去美好恋爱的追忆。不仅如此,二人的对话虽在室内床头,内容却辽远开阔:起伏的鸡鸣,灿烂的星空,凫雁翱翔的旷野。时空内涵如此丰富生动,摇曳生辉;生活味道如此浓郁醇厚,沁人肺腑;情感状态如此真挚纯净,浪漫和美。这正是郑风沐浴浸润下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爱情,这就是“诗”。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到这原生态的诗意,文学之美。这首诗能被选入《诗经》,并流传到今天,不仅是因其新颖的构思,质朴的情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日常的画面,展现的是最原生态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
在时间的纵轴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纵览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在今天有效地传承,但在课堂上我们是把传统文化当作针砭时弊的引子,还是应当回归本源,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这方面的取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讲述《溱洧》这首诗时,以冬至入题,大谈今天传统节日的式微、传统节日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留下多少呢?我们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再重复这些已经一目了然的问题,而要回归本源。讲这首诗首先应讲清何为上巳节,让学生明白,上巳节除了祈福之外,这一天还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人们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这是对人性的解放,对生命的热情歌颂。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欢乐的呢?
我们现在过节是为了消费,为了释放生活的压力,为了与亲人相聚,为了与大家狂欢。但我们唯独忘了自己,忘了感恩。迷失于太多的外部因素,而忽略了本心。祈福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生命的珍视;踏青是走近自然的怀抱,对爱情的追求是对美好情感的追逐。这些都是深沉而真诚的情怀。或许随着时代的变化,外出游玩已成为常态不再显得珍贵,很多习俗已被淡忘,但如果还能保有这些情怀,何必纠结于所谓过节的形式和隆重程度呢?每个时代自有每个时代的变迁,我们传承的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否则即使节日的形式恢复了,也丢失了最为宝贵的内涵。
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应当是怎样的呢?我想应当是充满了文化魅力和普世情怀的课堂。既然给学生展现民族的百花园,就应当取其精华,将最美丽的花采撷给学生,感受这花的芬芳和花香的蕴藉,体会花的与众不同,播撒爱护这花朵的种子,而不是走马观花后随意的采摘,轻易地丢弃。支离破碎的解读,不仅不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无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反而更加艳羡异域的风光,他国的美景。
同样,传承传统文化,首先应当有紧迫的使命感,不急功近利,不被时代浪潮裹挟。有一双慧眼,能透过表象,看到实质,挖掘最为深邃的情怀;有一颗慧心,巧妙连缀,不着痕迹又切中肯綮,不是隔靴搔痒的逗引,而是直叩心灵的撞击,一见如故,念念不忘;有深沉的情怀,不故作高深,不借题发挥,当真正体会到至深情怀时,谁还会去追逐假丑恶呢?
传统文化是宝库,每一个行动起来的人都值得尊敬。但我们不能在传承的路上再走弯路,不能将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原典。我们要做的是就像呵护生命般保护原貌,给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播撒珍视经典的种子,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真正不断流、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