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旗/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国家课程课题化是指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模式,以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的形式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当前,这一成果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实现其与高中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将这一教育改革理论化的成果落地生根,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构建一个互通的桥梁,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
从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看,校本课程的选择与设计难以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逻辑,甚至出现了将学科校本课程与德育课程混淆的现象。问题的源头在于部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准确把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中学历史学科课程课题化的概念进行厘清。
历史学科课程课题化是国家课程课题化与一线教学实际对接和有机融合的产物。历史学科课程课题化可以分为“历史学科课程”与“课题化”两个层面,课题是学科课程的深化,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逻辑,是学科课程的升华。国家课程课题化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将内容转化为课题性教学和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创新迁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科课程课题化与校本课程同属于探究性学习的范畴,其内涵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服务实际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第一,呈现、定义探究式主题;第二,提供系统、多样化的材料;第三,设计系统、有层次的问题或任务;第四,根据材料和问题展开探究;第五,回扣本课探究主题,表达探究成果。
就课题内容的选取而言,一是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要进行有效整合,结合高考大纲,将历史学科课程的开发与考前教学有机整合,开发并形成与教学同步的系列教学主题。二是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人文主题,通过创设环境,营造人文氛围,以活动课、探究课、社团活动、人文讲座、沙龙漫谈等形式,联系课内课外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课程课题化的实施主要从课堂内参与和课堂外参与两个方面入手展开。
“教学有法”——课堂内参与的课题化策略。课堂内参与课题化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考察教师对史料的选材与甄别,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的思维穿梭时空,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来;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选材与甄别,学生自我生成问题,教师适时发掘并予以指导,让学生阅读史料,自我探究解决问题。
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化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仰望历史研究的星空,也须脚踏一线教学的实地,在恢宏大气的同时又不失历史课堂本色、底色。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并收集历史研究新动态、新热点之外,还要潜心、静心、深思、创新。在着力核心素养的实践训练和贴合高考链接大学的创设两个层面结合课程教材的自我探索,发现史料以供运用的同时,在史料与问题的创设上也须具有层次性与适切性。
以《回望“海上丝路”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例。在教学设计之初将本节课分为“概念解析——文本归纳——合作探究——能力蕴养——综合运用”五个层面,从情景导入到生成导出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难易度上进行梯度式增加。课前让学生准备两张白纸,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依层次记录在白纸上。首先展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航线地图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相关背景材料,在学生对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概念与特点进行一句话概括。在学生根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后,让学生对照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航线与马尼拉大贸易航线从亚洲与欧洲的角度进行命名,借着学生起名热情高涨的契机,随后抛出一则俗语与名词条目,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事例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否有直接关系,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进一步追问:这些事例能否作为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联的直接可靠的证据?如若不能完全说明二者相关,那么还需要什么材料?同时引入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现教师所准备的证据并让其进行区分。
本节课上到这里已渐入尾声,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提取而来的记录在白纸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
这堂课是贴合高考课题化教学范例,着重进行历史理解与解释的核心素养提升的训练。
学生主导,教师为指导,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选材与甄别的课题化研究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由于这一模式属于被动触发式呈现、主动探究式展开,受学生生理心理现状的限制,因而在课堂上问题的提问以及课后材料的收集上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在材料获取途径和内容甄别上进行适宜指导,最终老师将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从而在学生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迁移上得到层层提升。
在讲授《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近代中国和西方一样从轻工业开始,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另一名学生提出:课本上论述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呢?教师将两位同学的想法记录下来,给出了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参考书籍,同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可以加入这两个课题小组进行探讨,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作为课题。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对课题的主要问题进行解释与论证,最后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在记录完本组问题与讨论后初步得出结果后,派选代表进行查阅,最后形成文字稿。
“教无定法”——课堂外参与的项目化策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历史知识与能力不仅仅可以从传统课堂中感知、积累、加深理解,还可以走出课堂,基于现实关怀从课堂外获得。项目化教学是走出课堂训练历史能力的重要途径。全国卷高考历史命题压轴题多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项目化训练也可以看作大学科研项目的缩影。在实施策略上将历史课程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糅合,以一个课题的形式,确立一个研究对象,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意识与人文素养,是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对接,通过项目化的探究形式,培养学生对时代和历史发展有脉络化的个体认知与总体把握。
在课题选取上,可以由老师预设一个大的主题,学生根据大的主题独立探索小课题,在条件成熟后,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个方面的内容,学生举一反三,自我思考确立有研究价值与人文关怀的选题。在实施途径上,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主题讲座、读书分享会、实践课(实地参观调查与口述采访)、活动课(辩论赛、模拟法庭、历史小说剧本、历史剧)等多种形式展开,让项目化研究有生命,有色彩。
高中历史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课题,历史学科课题化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单向的知识体系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沉浸式的探究历史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简单的知识体系硬性生成升级为能力培养的过程。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而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之上的改革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