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如春

2018-05-07 09:03凌粉香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8年3期
关键词:饭桌茉莉

凌粉香

素白的茉莉静静地开,富贵竹青绿的影子唤醒了清晨。她如桃花般的面庞,在瞬时点开了记忆。那一句句良言,灼灼如春。

记得那个早晨,和母亲上街买花。家旁的老街,一排边尽是卖花的小车。我走到她的车前,她笑着道:“你们随便看,喜欢就买走。”轻声细语,带着谦和与温柔,不似旁边卖花的那个老妇人,扯着嗓子喊:“不要闻不要掐!不买就别随便碰!”她的温和使我心生融融的暖意。我想,如此好脾气的人,生活定如花般美好。

这一句良言,给人以平和、愉悦之感。“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我选了一束茉莉,细细闻,纯净甜美的香送来了她的声音:“我也喜欢茉莉。生活像茉莉一样芬芳,真好。”她又笑了。洁白的花影映着她的话语,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好看的红晕。如此激励人心的话,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悠然、岁月的宁静闲适。街上,瓜果小贩的吆喝声,止了;栗子店的炒栗声,静了;飞驰而过的车辆的呼呼声,散了……我的脑海里只剩下她的话,明晃晃地亮着。

这一句良言,给人以生活的希冀与美好、乐观与旷达。“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星子在无意中闪……”

她为我细细地包好茉莉,又顺手带了几支富贵竹,用牛皮纸与细草绳慢慢扎好。正疑惑着,她那如春的声音再次响起:“春天来了,送你们一束富贵竹和茉莉一起养。花开富贵,万事如意,生活美好。”我与母亲惊讶于她待客的真诚、待人的慷慨。带着她的祝愿回到家中,我找了一个干净的花盆,装满细土养茉莉;又找了一个花瓶,盛满清水养富贵竹。花影与竹影相伴,我又想起了她的良言:“花开富贵,万事如意,生活美好。”这一句良言让我看见了她待人的和善与热情,更让我看见了君子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毕淑敏曾说过:“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这正如那个卖花女子。她待人诚恳,热爱生活,不急功近利,用一句句良言,既温暖着自己,更温暖着他人。

此段描写很出彩,排比、对比的修辞,长句、短句的交替,整句、散句的结合,无一不显示出小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第二次引用林徽因的诗句,表达良言给自己的感受。

“细细地包好”“顺手带了”“慢慢扎好”,动作描写细腻,再现了卖花女子温婉美好的形象。

第三次引用林徽因的诗句,表达良言给自己的感受。

最后引用毕淑敏的话,也是极为妥帖的,既卒章显志,也再次点题。

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诗句,为文章增色不少。由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爱读书并善于积累的孩子。在表达良言的妙处时,小作者没有落入“如沐春风”或“如春阳般温暖”等俗套,而是巧妙地引用了林徽因的几句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星子在无意中闪……”“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格调清新高雅,与文中卖茉莉的女子温柔娴静、岁月静好的形象极为吻合。最后又以毕淑敏的话作结:“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诗一般的语言,萦绕着茉莉般的芬芳。

我走在青砖铺成的乡间小路上,用比平时慢了三分之一的步调走着。空气里似乎仍有冬日里潮湿的气息。

我踏着一树的斑驳往家走去,半拉子夕阳挂在老槐树的末梢。阳光不再逼仄,少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但我仍然感到十分刺眼,就像试卷上那个猩红的分数。

“容儿啊,回来啦!”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到了家门口。奶奶站在门口,浓浓的花生油似的阳光在她的脸上打下了一圈光晕,照在她绽开的皱纹上。她头上银白色的发丝在微风中忽上忽下地晃动,整个人显得古朴而又安详。

奶奶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几碟时令小菜,一盘海带丝,一碗粥。红红的辣子拌着翡翠似的海带,我夹一筷子放在嘴里嚼了几下,顿时就有了胃口,任凭这滋味席卷味蕾。

奶奶见我吃上了,便去忙活她的红豆。她用布满老茧的手轻拨筛子里的红豆,先将小石块捡出来,又将红豆尽数倾倒在瓶罐里,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最后,奶奶留了一小把红豆,将它们泡在水里。我只知道黄豆磨浆前要泡一夜,红豆为什么也要泡呢?我抬头问奶奶。奶奶笑着说:“泡一泡,才能去掉苦味啊!这样熬出来的红豆汤才甜!”

泡一泡才甜啊!如果把心放在春天里泡一泡,是不是就甜了呢?

我感觉冬日里环绕在我身边的微尘终于一点点散去,日子终于开始流动起来。

夕阳挂在墙头,似乎舍不得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似乎看见春天如锦绣般向我走来,似乎嗅到了槐花的香味。

春天如期而至。

良言让我如沐春风。

由“泡红豆”突然想到“把心放在春天里泡一泡”,不太自然,有点突兀,且开头几段的描写与良言的出现没有什么关联,缺少铺垫。建议开篇适当增加与“红豆汤”有关的内容,如晚饭时奶奶给“我”准备了香甜的红豆汤。

呼应开头,再次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自己心境的变化,实则点出了良言之美。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具有画面的美感,如“浓浓的花生油似的阳光在她的脸上打下了一圈光晕,照在她绽开的皱纹上。她头上银白色的发丝在微风中忽上忽下地晃动”,以及奶奶从红豆中捡小石块的场景,均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开篇和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感悟相照应,渲染烘托得恰到好处,可见小作者善于观察和思考,并颇具描写的功力。不足之处在于,题材略显老套,个别地方的遣词造句还有待推敲。

我的父亲是一个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农民。他没有进过学堂,仅有的那么一点文化是当兵时在部队里得来的。

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跟我们姊妹仨有什么交流。童年时我能记得的好像就是父亲进进出出的忙碌身影。跟唠叨了一辈子的母亲相比,父亲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两句话,倒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放暑假,家里总是会买来一些雏鹅,我一个暑假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放鹅。当嫩黄可爱的雏鹅长成雪白肥硕的成鹅时,暑假也就过去了,我的学费也就有了着落。

放鹅貌似很简单,就是早晚把鹅赶到有草的路边去,然后你就坐在树荫下,看着鹅一直吃到食管鼓起来,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放鹅也有不少讲究。比如,你得看着鹅不能跑到人家的秧田里去吃秧苗,还要为鹅选一块草肥水沃的地,好让它们快快吃饱,就可以吆回家了。有时候太阳西沉、天色已暗,鹅依然闲散着不肯进食,我心里着急得恨不能摁下它们的头去,等它们吃饱了才放手。当然,放鹅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把鹅放少了。有的鹅喜欢单独行动,这时,你就要用一根竹竿努力地把它们吆喝到一起去,以便于管理。

在我的放鹅生涯中,还真的犯过一次大错。

那是一个不太燥热的黄昏。我借到了一本《格林童话》,在那个图书匮乏的年代,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那是我第一次对文学有了美妙的体验,第一次感觉到人生除了吃喝还有如此吸引人的事。我真的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扑在这本书上,因为借阅的时间只有两天,我必须分秒必争。所以,把鹅赶到一块草地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沉浸到王子公主的童话里去了。当我看到《牧鹅姑娘》的故事,想起我的鹅时,它们早已经溜到了一块蔬菜地里,做了一群“盗贼”,把人家一大畦尚未长成的莴苣几乎一扫而空,只剩下数截光光的秆以及一地的扯碎了的烂叶。我知道闯祸了,赶紧把它们吆回去。哪知更倒霉的事还在后头。这里的蔬菜是刚打过农药的,我的二十只毛色已泛白的鹅齐刷刷地口吐白沫倒下了,一只也没有活过来。想想童话里的故事如此美好,而眼前的现实却这般残酷,人生真是一出悲剧!母亲气得七窍生烟,随手抄起一根擀面杖就朝我抽了过来。我心头的恐惧还不仅仅来源于母亲的擀面杖,而是我的学费没了着落,我还能上学吗?

晚饭时,做苦力回来的父亲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只說了一句:“没得事,会好起来的。”然后便把头埋进了他的大海碗里,呼呼地喝起粥来。我的一颗充满罪恶感的心仅因父亲的这一句话,就获得了假释,恐惧感慢慢消失了,因为我相信父亲说“没得事”就是“没得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像王子公主历经劫难,最终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也许我也是父亲的公主呢?童年的女孩子谁没有一颗公主心呢?

其实,父亲的这句“没得事,会好起来的”在我生命的低谷时,还出现过好多次。当我的胳膊摔得骨折时,当我毕业了工作却没有着落时,当我拿到母亲的癌症确诊单时,当我一颗烦躁不安的心无处安放时……父亲似乎就只有这么一句“没得事,会好起来的”,却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如一束暖阳,驱散了我心中的雾霾,化解了我心中的坚冰,照亮了我整个的心房。后来,正如父亲所说的,一切真的慢慢地好起来了。

题一:请以“生动的重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现在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良言有时只需三个字,不多也不少,如春。

——题记

小学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操场,就是学校旁小巷中的“小饭桌”。

“小饭桌”是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去的。那时中午就在这里代伙。“小饭桌”由一位老爷爷单独操持。不大的店面,招牌由于“近油烟者黑”,早已“面目全非”。可是店内却窗明几净,每次去,桌面似乎都干净得像一面镜子。老爷爷总是掐着时间将饭菜准备好,然后微笑着站在门口。我们清脆地叫声“爷爷好!”,之后开始狼吞虎咽。

有一天,大概是期中考试之前,桌子上突然多了一盘红烧牛肉。“爷爷,今天多了一道菜呢!”不知是谁大声说道。爷爷笑了笑:“别桌客人点的,东西放多啦,不小心!”“不小心?”我们咀嚼着这三个字,都有些将信将疑。但“天上掉的馅饼”,不吃白不吃嘛!

渐渐地,加餐成了常态。有时是一盘翠绿的炒青菜,但更多时候是一碗香喷喷的荤菜。每一次面对我们的疑问,爷爷都会笑着说:“不小心!”那时我们虽然年幼,却也能感受到这三个字里洋溢的暖意。嘴里咀嚼着美味的饭菜,心里咀嚼着爷爷的善心,每一顿饭都吃得津津有味。天气一天天转凉,秋逝冬至。但在“小饭桌”里,有一位老人和一群孩子,这里春意盎然。

这天是这学期在“小饭桌”的最后一餐了。我们商量着,爷爷天天免费给我们加餐,我们似乎也应该回报些什么。于是,我们一起买了些凉菜,带去“小饭桌”。一进门,我们就大声喊:“爷爷,今天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吧!”爷爷惊奇地看着我们,“哎呀,怎么买了这么多菜!”“不小心!”清脆的童声仿佛一只只蝴蝶,在“小饭桌”里盘旋,飞入每一个人耳中,也飞进每一个人心中。

我没有看错,那一天,爷爷的眼中泛起了泪花。但那是稍纵即逝的。他随即又露出了我们熟悉的微笑,皱纹一条条舒展开,黝黑的面庞上泛起一丝红晕。“你们真是‘不小心!”他朝我们笑着,轻轻地坐到我们旁边,细嚼慢咽着饭菜,仿佛这是世上最好吃的珍馐。

自从离开“小饭桌”,掐指一算也已3年多了。不知道“小饭桌”还在不在了。就算在,爷爷还是那样的精神饱满吗?还会对着孩子们时不时露出温暖的微笑吗?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终究拥有过这么一段美好的时光,“不小心”早已不只是三个简单的汉字,它是一种关怀,一种温暖。在一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饭桌”里,一位老人和一群孩子,借着这句三字良言的热量,相互温暖着对方。

在“小饭桌”里,四季如春。

良言,未必是蕴含哲理的话。“不小心”,其实是真用心,这里面有老人家对孩子们的深深的爱,更有孩子们对老人家浓浓的情。看似朴实的话语中却有着打动人心的温暖的力量,让人如沐春风。

(指导教师:童春艳)

家里的吊兰开花了。

小小的花一朵又一朵,羞涩地从枝头轻柔地抖开“心事”,星星点点。白色小花,美好而温润,带着冰凉的玉质感,不声不响地开着。吊兰的花并无香气,它心思简静,悠然绽放。

安然无言中,突然忆起母亲的一句话:“该怎样办就怎样办!”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与母亲闹别扭不愿上课。争执中,母亲突然说:“我与你爸离婚了,你应该长大了。”刹那,空气的味道都变得苦涩。我问:“那我们怎么办?”“该怎样办就怎样办!”我猛地挣开母亲的手,奔回家倒在沙发上,盯着刚到我家一年多的吊兰,眼泪“噼里啪啦”地掉落,泣不成声。

后来便没有劲再哭了,只盯着枝头那朵最饱满的花。整个下午,看着原本洁白的花,一点点凋零,泛黄的花瓣蜷起,渐渐枯萎,最终安然坠落,不悲不喜。

原来这就是“该怎样办就怎样办”。经历痛苦不需要大肆声张,只要在不声不响中慢慢消化。我们要做的,不过是“顺其自然”。因为生命从未停止,而是奔腾不息。我们总是怀着过去的苦难继续生活,幸运的是,我们依旧盼望并相信生活的美好。

几天前,妈妈有些沉重地讲,大表哥的父亲去世了,属于猝死。我怔着,难以置信。那是个正值壮年的男子,家庭美满,事业有为,怎么会遭遇这般不幸?我问母亲,大表哥和他的母亲该怎么办?母亲别过头,望着远方:“该怎样办就怎样办。”

那天中午,上学时走到一株玉兰树下,一朵正盛放的花突然坠地,像极了刚去世的大姨夫。我望着那朵花,眼睛突然红了。

林清玄说:“上一刻,我们可能幸福地流泪,下一刻,我们可能悲哀地哭泣,但路总是不断地,河流总是不停地,向前穿行。”世事无常,人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痛苦。也许,人生不过是一个不断经历痛苦再看淡痛苦的过程,就如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所有最深沉的苦痛都是无言的。同样,花的开放与凋零总在沉默中完成。该怎样办就怎样办。苦难,应交给岁月吧!

我想,良言如春。“该怎样办就怎样办”,这句话足以将所有充满苦难的寒冷冬季,变成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温暖春日。

请问:话语有温度吗?答案是:有!曾经是否有那么一句话温暖了你,让你从寒冷的冬日,仿佛一下子身处温暖的春日?曾经是否有那么一句话激励了你,让你在挫折与迷茫中,有了坚定和勇敢走下去的信心?小作者用细腻和饱含深情的文笔,道出了她对痛苦的理解。文字是从小作者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情感真挚。“也许,人生不过是一个不断经历痛苦再看淡痛苦的过程,就如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谢。”“所有最深沉的苦痛都是無言的”。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立意的确高妙。可见小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很深。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小作者的善良、乐观和自信,而这些,将是陪伴她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指导教师:陈 菊)

翻开案上书卷,读到苏轼那首《我哀篮中蛤》:“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心中凛然一惊。纵然汝有千金,也要守护悲悯之心。那是对生命苦难的感怀,对万物自由的尊重。

烟雨朦胧的时空,隐约再现:罩着青衫的布衣男子,年近半百的脸上没有沧桑浮华,没有暮气衰颓。苏轼,是那样的清绝和风雅。这天,他受邀来到友人家做客。不等觥筹交错,急急劝阻友人莫要杀鸡做食,果拒口腹之欲。他定定地看着院中家禽,眼眸中流露出不忍,叹曰:“鱼蛤虽小,皆有情;被烹刹那,亦痛惧。”后来,他写了《我哀篮中蛤》,表达对即将成为盘中珍馐的蛤蜊、游鱼等的怜惜。

笔墨似剑,泣泪含血,无声地吻上他的脖子。这首诗中的“他”与“诗酒趁年华”的俊逸才子形象大相径庭。我惊讶于他处世的慈悲与心灵的澄静,同时也享受他的文字流露出的率真情怀。句句良言,如春日般明丽,温软绵长在暮野。

我和他之间只隔了一张纸的光阴,这良言便是最好的馈赠。此后,有幸拜访一座山林,参观一处盆景园,青葱的枝丫顺势而上,屈曲盘旋。不想却见到园中聚着几只野猫,如针般尖锐的眼睛好像能看透人的灵魂。游人多少都有了些异样,或青眼横斜,或熟视无睹,或是跺跺脚想赶远它们。我朝它们微笑,怦然心动。这份心动可能是前世的情结,是今生割舍不了的挂念。蓊郁的古木“只手遮天”,形成阴凉惬意的屏障;繁多的枝丫如手执团扇的少女,互相拍闹。我立在那里,想起很多年前一个惜爱一切渺小生命的诗人,与佛结缘,写下《我哀篮中蛤》,内心惊喜。

山中雨果落,灯下草虫鸣。野猫在阳光下跳跃,倏忽间又消失了踪影。它们是山神的脚步。我尊重这样的存在,亦不去打扰。我唯有注视,想象“树深时见鹿”或“风细柳斜斜”的奇妙之景,小心翼翼从它们身边走过,心中默念“护此一蚁缺”。

吟诵诗篇,企盼与苏轼抒发的情感有所共鸣,与他有一份淡淡的心意相通。我喜欢他的良言,喜欢那份心境带来的美好。湿润的情感,温暖的情怀,如春日般温软绵长。

一次诗词的阅读,年近半百的苏轼与小作者在时空中猝然相遇。语言碰撞语言,佛心感怀少女心,激起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万物的多情。当苏轼的悲悯厚重遇到小作者的敏感轻灵,打动我们的便是这份遇见本身的美好与神奇。以小作者有限的经历,或许还不能体会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性转变——以自然为家的深刻感怀。但是谁能说苏轼的“良言”不是雕琢她心性的天然契机和电光火石?雅致的语言,幽曲的心绪,巧妙的剪裁,流畅的行文,体现了小作者较强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指导教师:朱国慧)

寒冬将至,水杉树退去了绿意,泛着寂寞、清冷的褐黄色。一成不变的,是水杉那挺拔的身姿,像凝固的水墨画一样。树叶摩挲发出的低低的“沙沙”声,仿佛在传唱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抬起头吧”,隐约听见类似的话语。

但于我而言,那枯败的褐黄色却格外温暖,似寥寥低语,鼓励着我,使我有了前行的动力,仿佛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之中。恍惚间,眼前一片碧绿,记忆的匣盒忽然打开,一一浮现,时间回到了那个初春。

我静静地站在桌旁,微微弯腰,低埋着头。桌上那赫然写着分数的试卷刺伤了我的眼。猩红的色彩竟是如此狰狞,仿佛在轻蔑地鄙视着我。我不敢抬头,害怕看到那清瘦、笔挺的身影,就似水杉树一般,那样正直、伟岸。良久,耳边传来幽幽一句:“抬起头吧!”诧异、不解顿时涌上心头,曾无数次想过这个时刻会是怎样的难堪,却得此结果。初春的阳光浸透着余寒,却悄然滋生出了丝丝暖意,那种想要摒弃一切而换取的暖意。

抬头望去,水杉树竟已洋溢着生机。尽管没有长出多少枝叶,绿,却正在溢出。至今都无法形容那种奇观,那是一种怎样的绿!说是浅绿,却多出一份明快的韵律;说是翠绿,可那抹温润的气息又从何而来?说它是技艺精湛的画家的杰作,却不像画那样死板,浮动着清脆悦耳的生机;若称它为随意泼在画布上而洇开的随笔,可流动的欢乐与细致的笔调又如何解释?我的心也随之跳动、流淌,欢歌起来。这些绿的精灵,在我身边萦绕,默默低语:“抬起头吧!抬起头吧!”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水杉林。水杉挺立的姿态既不像槟榔树那样秀颀,又不似白杨那样伟岸,更像是斗志昂扬的战士,坚守着那份永不弯曲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一片水杉叶悄然落在手心,细细的叶片排列整齐,柔软的叶片像雏鸟蓬松的羽翼。抬起头来,那些叶片竟一簇簇地拥着,躲在枝丫间,小心地打量着,仿佛在喃喃自语:“抬起头吧!”

置身于此,我的心宛若大海一般,刚开始的惊涛拍岸已隐匿,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上,一点点沉淀,而后归于平静。忽然间,向海面投掷一块石头,水波纹便一圈圈荡起,忽明忽暗,渐渐消失在无边的尽头。目光随着水波一寸寸地看向远方,竟觉得一片豁然开朗,心境也开阔了起来。

再回首,萧条的水杉林依旧挺拔,与记忆中的那个英姿渐渐重叠。“沙沙”的回声在耳畔萦绕,轻轻地却不厌其烦重复着:“抬起头吧!抬起头吧!”熟悉的暖意涌上心头,牵动着我的心,那是春日的阳光么?

我将这份回忆仔细折叠,锁进记忆的匣盒。但那如春阳般的感觉,必将嵌入一生的记忆。

“抬起头吧!”又是谁在诉说呢?

小作者巧妙地将自己考试失败由沮丧的寒冬到豁达坚强如同春阳的心路历程与水杉树的景象变化相结合,借水杉树的“沙沙”之声道出良言,写得委婉而曲折动人,可谓构思巧妙。另外小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也很细致生动,并与心理描写相融合,体现了扎实的写作功底。

(指导教师:张丽莉)

猜你喜欢
饭桌茉莉
一鸣惊人
管好“小饭桌”不是小事
我妈
茉莉雨
小茉莉
小茉莉
爸爸出差了
米粒在饭桌和卫生间
茉莉情
饭桌上拼出来的代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