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晶晶
【摘要】顺应理论是从语用学角度提出的一种语言综观学说,本文在阐释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三维教学法分析了该理论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顺应理论 三维教学法 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00-02
1.引言
顺应理论(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这一理论提出从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人们不断地对语言进行选择从而实现理想交际的过程。语言选择的前提是语言的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语言的顺应性涉及到四个方面: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动态和顺应过程中对语言选择的意识程度[1]。Verschueren指出,语言选择和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人是语言的选择主体,这个主体既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因素、交际环境或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心理活动、情感因素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的选择是个动态的顺应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及时的调整来适应语言交际中的变化。顺应理论科学地、全方位地描述了言语交际的过程,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合理有效的理论指导。
综观语法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以语法翻译教学法为代表的外显性教学方法到之后以交际法为代表的内隐性教学方法,我国的语法教学一度从一个误区走到另一个误区——从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交际意义到只重视交际中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了语言的准确性。语法教学急需一种将外显型教学方法与内隐形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交际机会,使其在不同场景中吸收并输出所教授的语法形式[2]。因此,理想的语法教学模式应将语言的形式、意义与使用自然有效地结合起来,顺应论中的语言结构顺应强调了语言形式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语境顺应则凸显了语义理解与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仅从这两方面讲顺应论即已实现了语法教学应具备的三维性,这又与美国语言学家Diane Larsen-Freeman提出的三维语言教学法不谋而合,而语言的动态顺应性又为三维语法教学提供了策略制定的理论依据。
2.语法教学的三维化
美国语言学家Diane Larsen-Freeman在《从语法到语法技能》一书中提出了三维语言教学法,其中交际语言被划分为形式、意义/语义学、使用/语用学等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同时存在且相互关联,语言教学应实现这三个方面教学的完整结合。研究证明,三维教学法遵循二语习得规律,可有效加快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并自然输出之目的。通过三维化方法进行语法教学不仅能加深学习者对语法形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十年语法教学经验、以顺应论为指导原则探讨语法教学的三维化策略。
2.1语法形式的呈现
据Larsen对于语言的定义, 第一个维度就是语言的形式,其中包括可见或可听的语言单位: 声音(或符号语中的符号),文字符号,词素,虚词(如of)和句法结构[3]。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仅是将语法形式强加于学生的记忆之中,忽略了学生最初对形式的认知状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压力山大。在交际中,人们作出语言选择和对语境顺应要涉及认知心理因素,即意识程度。 因此,人们的意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意识突显程度取决于语言意义生成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的顺应程度,即在一般情况下,交际者的认知程度越高,语言使用時的意识突显程度越高。语法课堂为师生创设了一种特殊的交际语境,在此种语境下,老师与学生的交际目的为对某一具体语法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据此,老师可先扮演说话人的角色,通过自身语言的选择为听话者(学生)设置对某一具体语法形式的认知语境,提高听话者对于此语法项的认知程度,这样就自然强化了听话者在以后的相似语境中选择使用这一语法形式的意识程度。例如在讲条件句虚拟时,教师可先将一般条件句与虚拟条件句同时呈现给学生,先让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再创设语境为学生呈现教师自身在这一语境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之后通过图片、视频、文本等媒介为学生提供使用虚拟条件句的不同语境,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听话者会逐渐对课堂语境达成自然的高度顺应。在这些内隐性学习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所学语法形式进行外显型学习,例如引导学生凝练虚拟条件句的语法结构,并做相应的从一般条件句到虚拟条件句的转换练习。这些策略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输出阶段对所学的语法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语言习得本身就是一种顺应过程,此种策略下的语法形式的呈现是这一顺应过程的良好开端。
2.2 意义
第二个维度是意义/语义,Larsen将其定义为脱离语境的语法形式所携带的根本的外延意义[3]。语义学被认为是研究潜在意义和一个单词或短语在交际中所实现的不同于字典中定义的意义,这种意义的生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语境即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某一语法形式意义的理解脱离不了语境的暗示,正如顺应论所谈到,语言选择与语义的生成和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因此,对于同一语法形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或创设不同的语言语境或交际语境,帮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同一语法形式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如在讲解情态动词shall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法律文书和表示命令、威胁或建议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shall一词表达的不同意义。在讲开放词类时,不同语境下对单词意义的理解尤为重要,如get, have make等动词。第二阶段体现了学生在顺应语境的前提下对语法形式进行意义解析的过程。
2.3 使用
第三个维度是使用/语用学。这一维度的组成因素是社交功能(如允诺、邀请、同意、不同意和道歉)和话语模式(如篇章衔接手段)[3]。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使掌握了语法的形式及意义,却在将语法知识投入交际使用的环节不知所措,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枯燥而无用的负面评价。而这一环节可以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足,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法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顺应理论中的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任何能够提供不同意义框架的话语行为和活动中都存在动态顺应现象,它与语境和语言结构共同作用促成话语意义的形成。但是,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各种语法教材看,教材上的单句或篇章练习对语法学习者的帮助大多只是停留在形式和意义的层面,而且只是针对某一语法点的专项练习。再者,教材中的文本或练习所塑造的语境,只是一个静态的语境,和实际交际语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停留在基于静态语境的教学方式,学生就无法将所学到的语法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无法用它们来恰当精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的语法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因此,笔者认为第三个维度上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动态语境的创设。在此阶段,教师可借助任务型教学方法组织课堂交际活动。Ellis. R.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在以意义为中心的、凸显目标语法结构的交际活动中比只是专注于复杂的语言形式的练习表现更为出色[4]。据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语法项给学生布置形式多变的任务目标。例如,在讲被动语态的使用时,教师可先针对性地准备几幅图片,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以小组成员对话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描述。要注意这些图片应将学生自然带入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境之中,而学生对图片做出描述的过程就实现了选择语言时对交际语境的顺应过程。此外,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主动创造了动态的交际语境,这符合现实中交际的动态特点,交际双方依据语境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而谈话者对语言的选择又反过来不断影响着语境的生成。
真实的语言交际是多个语法项的有机结合,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对各个语法项的综合使用能力。据此,笔者建议教师可阶段性地组织复习活动。例如,教师将学生已学过的几个语法点列出来,再请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剧本,要求剧本语言包含列出的语法知识,再请学生以role play的形式进行表演,其中教师负责评判表演中对所要求的语法项的使用的正确性与恰当性并提出修改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维度的语法教学中,笔者建议教师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因为“外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了大量动态变化形态(语言、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动态是外语教学过程最本质的性质”[5],而这些活动都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动态语境,促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会对已认知的语法知识不断做出选择、以达到对不断变化的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转换语境的真实交际特性。
3.结语
以上所述是在順应论指导下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策略的一些设想,笔者本着语境顺应和动态顺应的原则提出了语法教学在形式、意义与使用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策略,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前两者是基础,相辅相成,使用是目的,也是传统语法教学缺失的关键一环。然而,受时间和笔者能力所限,此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还有待实证研究来进一步论证;第二,此文只针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因学生认知状态、英语语言水平和原有的语法基础存在差异,这些策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是否适用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9.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5 (2): 92-99.
[3]Larsen-Freeman, D.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05.
[4]Ellis, R. Task?鄄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郭雯静.顺应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