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姣
随着生猪价格下行,猪周期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热点。何谓猪周期?历史上出现过几轮猪周期?为什么会产生猪周期?本轮生猪周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记者对此进行了探析。
何谓猪周期?
“2006年以来,生猪价格进入剧烈波动期,其运行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业内称之为猪周期。”农业部畜牧业司畜产品国际市场和贸易首席分析师朱增勇介绍说,“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户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学术界将这个运行周期称为“蛛网理论”,即在养殖亏损期淘汰产能而养殖盈利期增加产能。之所以能出现产能调整,主要是由我国生猪市场的特征决定的:一是生猪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政府价格调控作用有限;二是生猪生产调整不能同步反映到价格上;三是生猪都是活体出售,养殖户无库存。
生猪价格的周期长度由生猪生长周期决定。后备母猪补栏到增加商品猪供应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生猪价格完整的运行周期为3-4年。
猪周期的核心指标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价格呈负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在母猪存栏量上升后的10-12个月,生猪价格开始下行。生猪价格下跌后母猪存栏量随之减少,造成生猪供给减少,而后价格上行。
在实际运行中,生猪价格除了受周期性因素影响,还受趋势性因素(居民收入、人口增长、消费习惯)、季节性因素、偶发性因素(疫病、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因素)、货币因素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会延长猪周期或增加波动幅度。
“生猪价格起起伏伏,成本收益是贯穿于生猪价格运行中的内在规律。养殖利润一直是养猪户行为决策的‘指挥棒,历史数据显示,每一轮猪周期的最低点都接近当时的养殖成本。”朱增勇说道。
歷史上的猪周期
朱增勇介绍说,2006年以来,生猪价格经历了两轮明显的周期。
2006年6月—2010年4月,持续时间46个月。从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生猪及猪肉月度平均价格连续直线上涨23个月,生猪价格从5.69元/千克涨至16.87元/千克;随后便一直持续回落至2009年5月的9.24元/千克。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尽管价格有所反复,但波动跨度相对较短、幅度相对较小。此轮周期内上涨时间22个月,下跌时间24个月。
2010年5月—2015年3月,持续时间59个月。2010年10月,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态势再次出现,并持续到2011年9月;2011年9月至2015年3月,生猪价格震荡下行,期间季节性涨跌互现。这一轮周期内上涨时间为12个月,下跌时间为42个月。
本轮猪周期的新特点
关于这一轮猪周期,东海证券刘振东分析指出,由于2014年养殖行业的大规模亏损,能繁母猪淘汰加速,加上环保政策的出台淘汰了一定产能,生猪价格从2015年4月起开始上涨,至2015年8月达到当年高点,上涨了47%,随后开始季节性下跌。由于2015年冬季疫病多发,死亡率高,猪源短缺,导致2015年11月生猪价格不断上涨,至2016年6月达到历史高位21.2元/千克,涨幅达 31%。随后进入下行通道,并伴随季节性调整。目前此轮猪周期已持续了近36个月。
虽然本轮猪周期还未结束,但从目前运行情况看,此轮猪周期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与生猪价格出现背离。过去我国生猪养殖中小散户占比大,容易在猪价高位补栏低位淘汰,使得产能变化与生猪价格走势相似。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推出,养殖规模化进程加速,在此轮猪周期内,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14年开始一路下行,并没有因为2015-2016年猪肉价格上涨而回升。在母猪存栏量低位的情况下猪价从2016年5月开始大幅下行。本应与生猪价格呈负相关的生猪存栏量,走势与生猪价格趋同。
二是猪周期时间有延长趋势。典型的猪周期为3年,但2006年之后的两轮猪周期延长到4年。目前来看,这轮猪周期时长应该会超过上两轮周期。“近年来,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提升。在生猪整体价格下行时,相对小散户而言,大型养殖企业进入与退出成本高,不会轻易停产,这会延长猪周期时长。”朱增勇解释说。具体而言,当生猪价格上行时,规模化养殖场还需要经过前期猪场建设投资,补栏速度慢于散户;当猪肉价格下行时,规模化养殖企业融资能力强,沉没成本高,不会直接退出市场,这都会延长猪周期时间。
三是下跌期或将延长。此轮猪周期内,可以明显地看到,生猪价格下行期远大于上升期,截至目前,生猪价格上行时间约12个月,下行时间大于24个月。“在2016年的生猪价格上涨期,养殖户获得了相对充足的利润,现金流较为充沛,一定程度上具备抵御行业整体下行的实力,可能会延长生猪下行时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助力研究员李梦希解释说。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蛛网模型下的猪周期失效,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在环保政策新规的严厉调控下,虽然生猪禁养限养区生猪养殖场无条件拆迁导致中小散户退出市场,但与此同时,养殖龙头企业纷纷以此为契机在生猪养殖潜力增长区布局新的养殖场。伴随着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扩张,行业养殖效率大幅提升,生猪出栏量走高,这使得产能仍然较为充裕。
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受环保限制,该公司部分合作农户退出,公司在发展新合作农户的时候,提高了合作农户的规模“门槛”。新建农户养殖规模与老合作农户相比有明显提高,并且在设备方面更加自动化,生产效率更高。“合作农户”平均规模的提高有效弥补了退出养殖户对该公司育肥产能的影响。
其次,进口猪肉对国内猪肉市场影响加大。“尽管我国猪周期由国内猪肉生产决定,但进口生猪产品的大幅度增加,进口猪肉占我国猪肉供给量的比例由2010年0.4%提高至2015年1.4%,尤其2016年进口猪肉达到309.6万吨,占比上升至5.8%,进口冻猪肉替代了加工消费所需的国产猪肉,提高了市场上热鲜肉的供给量,间接影响了猪肉市场。”朱增勇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