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该过“度”

2018-05-07 08:17王必闩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考学校发展

王必闩

何为教育?《辞海》(1999年版)这样解释道: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换言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显而易见。正因如此,作为教育本身,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太过,从而尽可能地与社会发展同行、与时代脉搏同步。

第一,不能“一刀切”。如今教育集团化甚至产业化等现象,诸如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民校等,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暂不说其利弊得失,单从共享现有资源、推进教育均衡的角度,其有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尝试与总结的。然而这不能进行简单的“一刀切”管理。比如理念,做法,模式等,集团内所有学校必须一致,有的甚至在一个县域内推行,完全不顾学校实际、年段实际、生源实际,如此行事未免太过武断与简单,实不可取,而且贻害不小。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差异的生命个体,具有可变性与可塑性等特点。因此,教育不应该“一刀切”,也不能“一刀切”,否则就是对“教育”一词的矮化与亵渎。

第二,不人为放大。先打个比方,如果你从50楼往下看,看到的或许都是美景,若从2楼往下看,也许就是满地垃圾。其实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并无什么不同,关键取决于你所在的位置与心态。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若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若没有胸怀,看到的都是危险。前不久某省某中学在另一省内办分校一事,受到当地有关部门抵制,引起了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似乎有口诛笔伐之态势。赞成者有之,但反对声更甚。如此关注,恰说明了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全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对现有教育的不满。笔者并不赞成或完全同意“存在即合理”,但这至少能说明某中学之所以能存在,肯定有其合理的因素。社会是多元的,教育也应该是多元的。缺乏胸怀与宽容,稍有“风吹”就容易“草动”的人是办不好教育的,也不能办教育。更多时候,教育需要的是等候与守望,而不是人为放大、自我封闭,更不是指手画脚、兴师问罪。多一些耐心与等待,静观其变。

第三,不能太功利。鉴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现行教育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还会在一定时间里继续存在。既然如此,家长、学校甚至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该过分看重,更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毕竟中考和高考不是教育的全部。任何行为倘若发展过度,最终都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其实,真正丰满的教育既要有下里巴人的憨厚与脚踏实地,也要有阳春白雪、春暖花开般的灿烂与憧憬。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是的,真正自信阳光的教育应该是不为中考和高考,最终却轻松赢得中考和高考。

第四,不畏首畏尾。教育回避不了问题与困惑。如校园安全等教育固然重要,但也无须谈虎色变;再如课堂改革,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成功、立竿见影,但也不能就此因噎废食、瞻前顾后、原地踏步。办教育既要有审时度势的眼界与精准判断力,也要有充满激情的实际行动与强大执行力,切忌以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办教育,那样只会束缚教育的手脚与前行的动力。

第五,不流于形式。如今学校、教育部门举办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学校自身开展的校园活动或管理举措也是五花八门。必要的活动与管理举措必不可少,但是活动或举措有多少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哪怕是一半的效果?很多活动或措施基本上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做做样子,其结果就是要做的事情没完没了,师生抵触情绪明显。其原因就是管理者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度”。诚然,教育本身很复杂,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正如古人所云,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只要认准了几件事,并矢志不渝地坚持做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教育會有所变化、有所起色。

从事教育的人与教育本身都不能、也不应该走极端,不能太任性,不能过于敏感,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事事过“度”,也不能简单地停留于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自我判断上,而应该沉下心来深入探索与无悔追寻。关于教育,也许多一些思考、等待与观察,就会多一条发展思路与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带给我们更多的意外与惊喜。

猜你喜欢
中考学校发展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