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袁枚的《苔》

2018-05-07 15:56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苔花袁枚青苔

郑朝晖

春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一群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唱了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下子这首诗成了网上的热搜。

其实在《苔》这个总题目下,袁枚一共写了两首诗,除了孩子们唱的这一首,还有“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这两首诗,如果只从“其一”看,当然有赞美苔花自信、自强的意思。但是如果结合了两首诗一起读,情感上就不那么简单了—说老实话,我以前并没有读过袁枚的这一组诗,但是在以往的“郑老师读诗”里,我曾经提到要格外关注诗词中的“虚词”,所以,一读之下总觉得袁枚所说似乎并没有那么单纯。首先是“恰”字,很是刺眼,这里的“恰”,当然是作“恰好”“正当”讲的,但是如果结合“白日不到处”来看,这个“恰”字里面就有某种“恨恨”的意思在了。青春自来,这是生命的规律,但是最需要阳光照耀的“青青的春色”,恰恰在没有阳光的地方到来了,所谓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最美好的事情,这足以让人神伤啊。而后两句中的“也”字,则意味深长,一方面“也”字体现出的执拗,和白日不到的严酷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充满张力的矛盾,另一方面,诗人也想指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苔花虽然如米粒一般微小,但它一样是一朵花啊!所以在这个“也”字里我们似乎能够读出同情甚至哀婉的意思来。

因为大家一致都在赞美这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的疑虑也就只能放在心里了。不过,这种执拗的想法,让我还是作了一番探究,而探究的结果,则是发现了袁枚的这首同题的诗“其二”。这首诗大意是,由于阳光的偏爱,青苔红叶各有暖凉不同的待遇,也因此青苔和红叶各有自己不同的心情。青苔问红叶,究竟什么是“斜阳”啊?—这基本是对阳光不能做到“普照万物”的指责了。诗中青苔那怯怯而又执着向往的神情,读之令人悯然。如果我们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理解,则应该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青苔的悲悯之心大概是大于对苔花自强不息的赞美的。

读诗就是读心,总归要读出那个吟诗之人的所思所感才对,要读出这里面深藏的情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更要理解诗句蕴含的意思,而且还要懂得诗歌抒情的视角。古人咏物诗大多是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而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莫过于直接将自己代入其中,所谓“托物寄怀”,如何“托”呢,就是将自己托身其中,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了“石灰”里面,以石灰的口吻说话(其实是借石灰说自己)。但是这一组诗却不是如此,诗人一直是一个旁观者,在关注着青苔、苔花的生命状态,虽然也体察青苔的心情,但是从诗歌主旨上说,则是旁观式的、评论式的。尤其是“其一”中的“恰”和“也”,都只能够是从作评论的角度才讲得通的。如果改成“白日虽不到,青春偏自来。苔花如米小,要学牡丹开”,完全从青苔的角度抒情,那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有时候,我总是会有些偏执,在《苔》这首小诗里,我心里的不忿是指向“白日”的,面对如此执着绽放的青春,你为什么不能有哪怕一点点的照拂呢?甚至我会对那些赞美苔花的自强与执着的人产生一些怨怼:是不是大家道义上对自强不息的苔花的赞美,会给予“白日”无视这些草芥般的生命以正当的理由呢?—心灵鸡汤,有时候最大的不好就是会让“恶”的存在有了必然的理由,这或许也是我不太喜欢心灵鸡汤的原因所在吧。

在那个专制的封建时代,袁枚笔下的青苔也有对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它越是执着,越是努力地绽放自己,实际上就越显出周围环境的罪恶。袁枚对这个自強不息的小小生命的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环境不公的谴责,这种观念或许是从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里衍化出来的,也可能产生于朦胧的人权意识,不管怎样,他对于不能够得到阳光照耀,但却兀自执着生长的青苔的同情与悲悯,恰恰是他美好人性最好的展示。

猜你喜欢
苔花袁枚青苔
我变成了苔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的班导情怀
生如苔花之绚烂
青苔小巷中的情书
雨天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