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雪 梅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佛山 528231)
血管活性药物有血管扩张、血管收缩两种,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的收缩及扩张状态,从而促进人体微循环血流灌注及血管功能得到改善[1]。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用到血管活性药物,该类药物相对特殊,哪怕是很小的剂量都会影响患者的血压和心率[2]。若要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效、准确、安全地用药,特别是心内科患者,年龄跨度很大,病情复杂多变,患者的配合程度较差,因此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3]。为了减轻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的痛苦,缓解静脉炎,我院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外周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120例,患者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洋地黄、多巴胺、硝普钠等,所有患者全部通过外周静脉给药。随机分两组:观察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35.4±8.6)岁;冠心病10例、先天性心脏病23例、心脏瓣膜病19例、其它8例。对照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36.9±7.4)岁;冠心病12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心脏瓣膜病20例、其它7例。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0例患者全部接受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另行予以观察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如下:(1)但凡有患者需要血管活性药物,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患者必须进行详细沟通,通过与主管医生的交流,责任护士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临床病情,掌握患者使用药物的大概时间段,基于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静脉治疗方案;同时,责任护士还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是否了解血管活性药物的有关知识以及了解的程度,因材施教进行健康指导,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确定静脉置管的方式;(2)在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如果通过外周静脉给药,则尽可能地选择较直、直径较粗、弹性相对好的血管,以免反复穿刺徒增患者痛苦,结合患者静脉情况合理选择留置针(22~26G),或者采用中心静脉、股静脉置管方式;(3)采取两条静脉血管交替给药的方式,以免血管活性药物长时间刺激同一条静脉通路,连续用药12h后再更换至另一侧静脉通路,尽量减轻血管活性药物对静脉壁的刺激;(4)当穿刺置管完成后,护理人员应仔细查看患者穿刺处的皮肤情况,再选择3M无菌透明敷贴覆盖住穿刺点的皮肤,沿着静脉血管的方向贴在离心脏较近的血管端,如果贴膜松动脱落或者被污染应立即更换;(5)如果药物比较特殊,不能通过外周静脉给药,必须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深静脉置管。如果需要长时间用药,可酌情考虑通过外周静脉在中心静脉中置管;(6)患者使用药物过程中加强巡视,将患者患肢抬高,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25%硝酸镁进行湿敷,症状严重的患者则需要结合不同的外渗药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按时交接班,若患者是幼儿应该格外注意是否有原因不明的啼哭现象。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临床表现,客观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以便明确停药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分级情况,经脉分级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4]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来判断,将静脉炎分级分为4级:0度:患者静脉完好无损,一切正常;Ⅰ度:患者穿刺处皮肤局部有疼痛、水肿或红肿、静脉有条索状变化但未触及硬结;Ⅱ度:患者穿刺处皮肤局部疼痛、水肿或红肿,静脉有条索状变化,但未触及硬结;Ⅲ度:患者穿刺处皮肤局部疼痛、水肿或红肿、静脉有条索状变化且可以触及硬结。
两组患者静脉炎分级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分级情况比较(n,%)
分组0度Ⅰ度Ⅱ度Ⅲ度观察组(n=60)51(85)9(15)0(0)0(0)对照组(n=60)22(36.7)21(35)11(18.3)6(10)χ229.4126.40010.1853.527P<0.05<0.05<0.05<0.05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就是静脉炎[5],由于使用的药物对血管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或者药物的浓度太高,渗透压及pH值全部高于正常值,药物中含有微粒或者留置管在静脉的留置时间太久,以上因素都可以造成患者局部静脉壁出现化学性的反应。尤其是具有血管收缩效果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太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没有按时巡视并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以至于导致血管收缩时间过长,药物从毛细血管外渗出,局部组织遭到缺氧性的损坏,从而使细胞膜有氧氧化出现障碍,细胞最终出现水肿现象[4]。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首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其病情做出全面评估,通过护理知识及护理经验找出有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针对潜藏的护理问题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控制风险事件。经外周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极有可能发生静脉炎,予以患者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一方面可缓解静脉炎症状,另一方面可以杜绝静脉炎的发生,护理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大幅提高。另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缓解了他们面对未知风险的紧张感、焦虑感,患者不必经受严重的身心痛楚,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服务的配合度提高,因此临床效果更好[5]。在选择静脉血管及注射部位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置管位置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如果必须经外周静脉置管,那么则首选股静脉、颈外静脉,可明显降低局部皮肤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现象以及静脉炎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分析,对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明显缓解静脉炎症状,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用药安全性得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首选护理方案予以推广。
1 陈中兰.思美泰注射液致外周静脉血管变化的临床观察和处理.医学信息,2013,26(6):470.
2 马莉冰,马国栋.老年肾病病人长时间输液治疗对外周静脉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护理研究,2013,27(16):1580~1581.
3 张银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14,14(2):61~63.
4 林斌斌,陆亚红,邬春娥,等.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1例的护理体会.护理与康复,2014,13(11):1110~1111.
5 夏琛,卢爱霞,孙俊伟,等.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作用.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4,22(3):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