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茂芬 李君强 陈国荣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 3158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现阶段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主要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1]。现为进一步了解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表现,提升临床诊断及防治水平,减少病亡,本文对近年我院诊治的1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诊治的18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组织检查。年龄28~74岁,平均(49.5±3.4)岁;已婚113例,未婚67例。
本组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作为病理标本,应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由2名高年资病理医生以WHO制定的实体肿瘤分类标准和组织学作为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本组患者的癌组织均采用免疫组化标记,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厚度为4μm,在多聚赖氨酸涂胶玻片上粘贴,标记抗体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人体抑癌基因(P53)及Ki-67等。采用S-P法,相关试剂由福州迈新生物公司提供,严格依照试剂盒说明操作。采取已知标记阳性乳腺癌组织为阳性对照,乳腺癌周边正常乳腺组织为内对照。
本组资料均应用SPSS20.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统计方法。
本组180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8~74岁,平均(49.5±3.4)岁;在年龄分布方面,30岁以下2例(1.1%),30~40岁11例(6.1%),41~50岁78例(33.3%),51~60岁51例(28.3%),60岁以上38例(21.1%)。在疾病部位方面,左侧91例(50.6%),右侧83例(46.1%),双侧6例(3.3%)。
从发现肿块到乳腺癌病理确诊时间为3d~22年,平均(10.5±1.8)个月,6个月内确诊的95例(52.8%)。临床表现主要是乳腺肿块,伴乳头凹陷6例(3.3%),乳腺皮肤橘皮样24例(13.3%),乳头溢液14例(7.8%)。
本组患者的肿瘤直径1~14.5cm,平均(3.10±0.14)cm。依照pTNM进行分类,T1期(肿瘤直径≤2.0cm)84例(46.7%);T2期(直径2~5.0cm)66例(36.7%);T3期(>5.0cm)30例(16.6%)。
本组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43例(79.4%),浸润性小叶癌19例(10.6%),黏液性癌3例(1.7%),浸润性微乳头癌2例(1.1%),小叶原位癌2例(1.1%),导管原位癌11例(6.1%)。
180例患者进行组织活检,105例(58.3%)出现转移,其中87例腋下淋巴结未分组标记或者分组标记但未明确部分,均记为腋下淋巴结转移。根据阳性淋巴结占比来分,<25%的28例(32.2%),25%~50%的25例(28.7%),51%~75%的9例(10.3%),75%以上者25例(28.7%)。18例把清扫淋巴结分组并标记,12例转移,占比66.7%,主要包括胸小肌内组淋巴结转移3例(25.0%),胸小肌外组淋巴结转移4例(33.3%),胸小肌后组淋巴结转移5例(41.7%),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项目分类分布年龄(岁)49.5±3.4年龄分布30岁以下2(1.1)30~40岁11(6.1)41~50岁78(33.3)51~60岁51(28.3)60岁以上38(21.1)疾病部位左侧91(50.6)右侧83(46.1)双侧6(3.3)发现肿块到乳腺癌病理确诊时间10.5±1.8确诊时间6个月内95(52.8)6个月后85(47.2)临床表现乳腺肿块伴乳头凹陷6(3.3)乳腺皮肤橘皮样24(13.3)乳头溢液14(7.8)肿瘤直径(cm)3.10±0.14pTNMT1期(肿瘤直径≤2.0cm)84(46.7)T2期(直径2~5.0cm)66(36.7)T3期者(>5.0cm)30(16.6)组织学分型浸润性导管癌143(79.4)浸润性小叶癌19(10.6)黏液性癌3(1.7)浸润性微乳头癌2(1.1)小叶原位癌2(1.1)导管原位癌11(6.1)转移情况有105(58.3)腋下淋巴结未分组87(82.9)阳性淋巴结占比<25%28(32.2)25%~50%25(28.7)51%~75%9(10.3)75%以上25(28.7)清扫淋巴结分组并标记18(17.1)转移12(66.7)胸小肌内组淋巴结转移3(25.0)胸小肌外组淋巴结转移4(33.3)胸小肌后组淋巴结转移5(41.7)无75(41.7)
通过检测,本组患者中ER阳性率45.5%,PR阳性率44.4%,Cerb-B-2阳性率81.4%,且Cerb-B-2蛋白表达和ER、PR表达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6.234,4.126,P<0.05),即Cerb-B-2蛋白表达随着ER、PR表达的提升而提升,随着ER、PR表达的降低而降低,说明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改善,见表2。
表2 本组患者ER、P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n(%)]
指标例数Cerb⁃B⁃2表达阳性P值ER阳性82(45.5)61(74.4)阴性98(54.5)86(87.8)<0.05PR阳性80(44.4)58(72.5)阴性100(55.6)89(89.0)<0.05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育龄女性恶性肿瘤,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中占到22%~24.5%,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已超过26%。现阶段,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发展,当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于第2位。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以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为主,特别是45~50岁与60~65岁阶段的发病率最高,占到75%[2]。本组180例患者中,41~50岁78例(33.3%),51~60岁51例(28.3%),40~60岁的患者占到61.6%。由此看出,40~60岁阶段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期,对于该年龄段的女性应定期接受体检,现阶段定期接受检查是最为基本、重要的防治乳腺癌的主要方法。具体而言,女性在步入40岁起,每1~2年需要进行一次乳房X线片或B超检查。其中,B超操作便捷、诊断准确高,无创伤,且能够反复应用,是首要检查方法[3]。临床一旦发现肿块,且超声分级在4b级及以上,行细针穿刺涂片及粗针穿刺并印片病理诊断意义大。本组180例中8例有细针穿刺涂片、粗针穿刺及乳腺癌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达到100%,但因病例少,缺少统计学意义。另外,还可进行乳腺钼靶摄片检查,每年1次。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早治疗干预,超过90%以上患者可治愈。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为主要也是首发症状,本组180例患者均存在乳腺肿块,部分患者伴或不伴肿块疼痛,乳房表面不平,乳头回陷,皮肤呈橘皮样,且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些患者还分泌黄色液体。报道称,女性乳腺癌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依次是中央区及内上、外下及内下等三个象限[4]。
临床上普遍认为,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是对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对于非浸润性癌通常有理想的预后,其次是浸润性特殊型癌,以浸润性不具特殊性癌最差。本组患者中,主要是浸润性非特殊类型癌为主,占到79.4%,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5]。当前,伴随定期体检和钼钯检查的广泛开展,大幅提升了早期乳腺癌检出率,特别是导管内癌检出率增高,这为早期保乳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肿瘤直径为(3.10±0.14)cm,以T1期、T3期居多,占到83.4%。此外,乳腺癌通常在手术时已发生转移,且主要是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本组患者中,分组转移率为66.7%,主要是胸小肌外组及后组淋巴结转移。
近年来,伴随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乳腺癌的分子预测及预后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激素受体检测和乳腺癌内分泌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有显著的内在关系,通常阳性表达者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理想。ER和PR是胞核及胞质内的对雌、孕激素有很强亲和力的一类蛋白质,雌激素和ER相结合之后转移到细胞核之内,刺激细胞生长及增殖,且PR蛋白能够强化性激素对ER的反应,达到协同、促进的效用。所以,两者可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重要指标。当前,临床上ER、PR检测已开展近20年,且激素受体是唯一应用到决定治疗方案的标记物。本研究中,ER阳性率为45.5%,PR阳性率为44.4%。对于ER、PR阴性患者提示易合并淋巴结转移。Cerb-B-2是一种癌基因,其定位在17号染色体区带之上,和185kDa基因存在同源性。临床研究表明,Cerb-B-2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表明Cerb-B-2表达能够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恶性发展及预后的指标[6~7]。现阶段,人抗Cerb-B-2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已发展成针对Cerb-B-2过表达患者新型靶向治疗抗癌药物,对于20%以下的Cerb-B-2扩增肿瘤有显著效果。研究报道[8],Cerb-B-2基因扩增能够独立地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预测指标,且还指出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价因素,Cerb-B-2的基因扩增和淋巴结转移有着相同地位。
综上而言,乳腺癌是当前危胁中老年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个主要肿瘤病变,临床发病逐步年轻化,且绝大多数患者从发现到医院就诊时间较长,在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必须重视并强化乳腺癌普查,临床医生须系统掌握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表现,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保障女性健康。
1 何向明,杨红健,封伟亮.乳腺癌ER、PR、Her-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203~205;240.
2 陈忠年,郭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00.
3 林坚,胡梅齐,彭炜,等.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中国癌症杂志,2010,20(6):462~465.
4 段瑜.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宁夏医科大学,2013,44~48.
5 黄榕权,李玉兰,庄静华,等.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2268~2269;2272.
6 肖宇明.乳腺癌ER、PR、Her-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哈尔滨医药,2013,33(4):298~299.
7 Tavassoli FA,Devilee P.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Lyon:IARC Press,2013,4(6):10~62.
8 Hassanein,Mohamed,Huiart,et al.Prediction of BRCA1 Germ-Line Muta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sing Histoprognosis Grade,MS110,Lys27H3,Vimentin,and KI67.Pathobiology,2013,80(5):21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