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彦 巍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 南阳 473003)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救治措施,其在整个医疗临床实践与急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输血过程相对复杂,其中涉及到受血者的人身安全、血液质量等问题,为保证治疗过程的高效性,必须重视对输血的质量管理,以保证整个输血过程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安全输血主要包含临床输血安全与血液安全两个层面。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输血检验流程开展质量控制,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全部患者都是外伤所致的出血过多而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先将12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0~70岁,平均年龄(42.35±3.42)岁,交通事故引发的外伤有20例,高空坠落外伤有18例,重物砸伤外伤有12例,其他类外伤有10例;实验组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9~68岁,平均年龄(41.08±4.23)岁,交通事故引发的外伤有22例,高空坠落外伤有20例,重物砸伤外伤有9例,其他类外伤有9例。通过对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性别、年龄、外伤类型等基本信息的分析,了解到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要充分按照常规输血检验流程来强实施输血治疗工作[2];而实验组患者则要在常规输血检验流程条件下对流程中的各项内容实施质量控制,主要包含前期质量控制、样本采集、血性检定、交叉配血与后期质量控制等内容。对两组患者在输血性传染病的发生概率、医患纠纷发生概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输血治疗,了解到患者的病情都有所缓解,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通过对两组患者在输血性传染病、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上,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输血性传染病、医患纠纷发生对比(n/%)
组别n输血性传染病医患纠纷实验组601(1.67)2(3.33)对照组605(8.33)6(10.0)χ27.98927.9692P<0.05<0.05
作为临床抢救的主要方式之一,输血属于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且所属的患者都是血液类疾病或失血量过多的情况[3]。为保证输血治疗效果,在输血前应采取重要的检验手法,进而保障患者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输血之前应开展检验工作,主要涉及到交叉配血、血型鉴定、传染病确定等内容[4]。为提升输血治疗效果,必须加强对血液治疗时检测流程质量的管控,其中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多,最终会对输血技术的实施效果与实施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方面,血液制品质量是否安全、合格、高效,实验室所检测到的结果是否可靠、精准,血液的基本成分与患者输血适应证是否科学、输血操作后的具体效果等都会对血液检验流程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输血科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以保证临床实践的安全性为重要目标,还能通过输血科的具体工作来对血液管理水平进行客观性的反映[5]。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输血的相容性,加强对血液相容性的全面检测,以求为输血安全保驾护航。
为实现对输血治疗效果的控制,必须做好输血检验流程的有效控制措施,具体表现如下:
(1)强化对输血适应症的管控。需要提前了解与把握患者的输血适应证,保证患者的各项指标满足要求,才可开展后续的输血治疗工作,且输血前应对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源进行检查,要及时采取隔离与防护措施,对相关的医疗设备、器械等进行消毒与灭菌处理,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输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控制。对普通血型进行鉴定时,主要是运用相互验证的方法,以保证鉴定质量。为避免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染,要严格控制好血液的基本来源,及时对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重视检查与筛选工作,以防止发生感染现象。实施试验时,要及时对血液的溶血与凝集现象予以观察,若患者属于特殊性患者,应对血液采取不规则抗体的检验。实施交叉配血的信息化采集时,要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尽量减少一系列的输血传染病与职业暴露等所致的输血事故。输血检验时,必须加强对血液标本的保管,保证用血与输血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在输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可采取成分输血的方法,利于降低疾病传染的可能性,前提是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输血规则来进行处理。
(3)实现对输血过程的信息化监督。为严格规范输血流程,控制输血质量,在输血室内部应安装一定的电子监控设备,借助电子设备来记录整个输血的画面,以起到督促、管理医护人员行为的作用。管理者可借助电子设备来获取电子画面,对违规性输血检验操作提出严重的惩罚,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强化对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控制,为此,应充分掌握与把控患者的详细病史,借助信息化网络系统来搜集假阳性与假阴性的相关知识点与判别手段,掌握先进的医疗手段,及时判断患者在交叉配血试验中随时都可发生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以防止发生误诊的问题,对此应及时对交叉配血的结果参数实施分析、判断与确定。
(4)做好血液的科学性贮存。为保证血液质量,在血液时,应将血液放置在冰箱内,温度设定在2~6℃。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输血检验流程来实施输血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质量控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输血性传染病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67%与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3%与10.0%),对比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展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输血治疗安全性高,进而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1 赵小兵.研究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2(8):136;139.
2 刘丽娜,何林璞,毛建玉.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应用效果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7,10(2):152~153.
3 周晓颖,魏宽霞.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5(89):139.
4 闫震.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2(12):156~157.
5 武林.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中国医药指南,2013,6:68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