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曾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你选择过一种自律的生活?
朋友会问我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在她心里,有个“自律很苦”的刻板印象。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过上自律的生活,正是因为我是一个吃不了苦的人。把高倍数浓缩的苦分摊到每天中去,是我的最优解。吃不了熬夜的苦,于是选择早起;吃不了生病的苦,所以饮食清淡;吃不了节食的苦,所以经常锻炼;吃不了无趣的苦,所以喜欢看书……
我感觉,自律前和自律后,我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我读小学和中学时,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考分普遍中上。尤其六年级和初三时进步飞速,分别考上我省排名前三的中学。别人觉得我学习轻松,但只有我知道每逢考前必自残的苦。争分夺秒地猛学猛背,夜里睁不开眼睛就往眼皮上擦清凉油,早上起不来复习就使劲掐大腿,心里饱尝极度焦灼心慌、紧张紧绷的劣质滋味。
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发挥失常,高考是我考得最差的一次,其实横向比较也不差,但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了。高考失利没有让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却让我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算冲刺时再苦再拼,依旧敌不过世事无常。
好在大学时遇上了我的贵人,同寝室的台州姑娘。我后来的自律三宝,早睡、早起、爱奔跑,都是那时她教给我的。她几乎每天早上5点起床出去读英语,晚上七八点去操场跑步,晚上11点寝室熄灯时她已入睡。
我原先觉得她的自律,肯定伴随着枯燥和苦涩,但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她笑起来上扬的嘴角,聊天中高频的幽默,考试前坦然的自信,让我怀疑枯燥苦涩的生活,解释不了她开朗有趣的性格。
我人生中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打破“自律很难”的定势思维,跟着她早睡早起、看书学习、护肤锻炼。于是,没考上理想大学的我,却过上了理想的大学生活。起初确实需要一些自制力,坚持到过渡期后,就完全上瘾了,至今还兴高采烈地到处分发着“自律很爽”的小传单。
我的亲身感受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大致吻合,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我越长大越发现,喊苦喊累的并不是自律的人,反而是管不住自己的人。平时我听到最多的自责声音,来自于那些总是喊着要减肥,却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的人;晚上说好早点睡,又玩手机玩到一两点钟的人;知道随便发火不好,情绪上来就易燃易爆的人。
王小波说过,生气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理解这里的“无能”,不是没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是连自己都管不住的无力和挫败。
我很佩服只减了一次肥就瘦到至今的人,比如古同学。以前她因70公斤的体重感到自卑,高考完的那个假期,她给自己定下规矩:每隔一天就去长跑45分钟以上,米饭只吃原先的一半,过午不食除了坚果和水果之外的零食。此后,她稳定在50公斤的体重,陪她度过了在上海的大学光阴,在伦敦的读研时光以及之后的打拼岁月。
最近一次碰面,她说依然每周运动三四次,不喝含糖饮料,很少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当我问她12年如一日地管住嘴迈开腿是种怎样的体验时,她回答,“如果放任自己的懒和馋,那么注定活在自卑与自责当中,而自律让我越来越有信心。持之以恒的自律,让她有发光发亮的自信,因为一个能掌控体重的人,她能做到的,绝对不止控制体重这一件事。
自不自律是个分岔口,不自律让人自责,变成了真正的难;而自律让人自信,变成了真正的爽。现在很流行“越自律,越开挂”的说法,开不开挂那是结果,其实自律的过程本身就很爽。它真的会让人从内到外地获得一种高级而持续的愉悦感。身体里住着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自己,是你发光发亮的原生动力,是你行走人间的通关文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