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经过一轮严格的招聘测试,原为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语文教师的我,终于成为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学的汉语教师。该校校长马丁·西蒙先生是一位谈吐诙谐的长者,在我正式任教那天,他煞有介事地叮嘱我:“Ms Ma,你可要当心点儿,那些自以为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或许会给你出难题的!”
我并未把西蒙校长的话放在心上。那天,当我第一次来到汉语班时,教室里人声嘈杂。
要让这些散漫惯了的學生安静下来,显然不是老师喊一句话就能办到的。我不动声色地转过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3个足有脸盆那么大的粗体汉字——马晶晶。这一招果然见效,那些叽叽喳喳的学生很快安静下来。
“马晶晶——这是我的名字。”我指着黑板用英语开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取得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是十几名应聘者中的唯一幸运者。当然,在座的同学也很幸运,因为你们有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中文老师!”
我充满自信的开场白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们交头接耳,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拘谨的情形相反,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极为活跃,他们发言既不举手,也不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颇有个性,他们选修汉语课的动机让我大开眼界:“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正是我要研究汉语的原因……”“地球上中国人最多,所以我对汉语有强烈的好奇心。”
突然,一个叫内森的同学冲着我大声嚷道:“我想请马老师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对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我稍稍思考了几秒钟后答道:“我觉得美国人注重自我价值,强调个人奋斗,许多美国人都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内森同学接过我的话茬儿说:“马老师说得不错,但你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条,我们美国人最喜欢的一桩事——演讲!”
内森接着得意扬扬地说了起来:“演讲需要口才,在我们美国,口才、金钱、计算机被视为生存的三大法宝!我之所以选修汉语,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将来有一天,我要到中国的大学去演讲!”
鉴于11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我决定将生动形象的中国成语引入到汉语教学中。
一次,我在讲解“提心吊胆”时,迈克插话说:“中国语言也太夸张了,把心脏和胆囊都挂起来,那人肯定死得快!”还有一次,我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暗送秋波”的含义,内森一脸坏笑地说:“马老师的眼睛会暗送秋波。”让我哭笑不得。这些伶牙俐齿的美国孩子思维敏捷,他们在讲中国话时能大胆引用中国成语,尽管有些成语用得不太准确,但敢于开口、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无疑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016年5月,在马萨诸塞州“中学生演讲大赛”中,内森荣获了中文演讲一等奖。他在题为“好口才赢天下”的演讲中,多次引用中国成语,如“一言九鼎”“先声夺人”“胸有成竹”“茅塞顿开”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成语为他的演讲增色不少。“演讲明星”内森也一度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酷小子”。
在美国学校工作期间,我发现美国中学生普遍存在重“音、体、美”,轻“数、理、化”的现象。
我曾问数学老师丹尼斯,为何学校如此看重学生的口才,丹尼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道理很简单,这些孩子将来无论是当律师、政治家或经商,他们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但肯定需要口才。”我曾旁听过一堂“30秒钟训练”的语文课,对此感受颇深。所谓“30秒钟训练”,就是让学生练习在30秒钟内当众作“自我介绍”。语文老师苏珊对同学们说,无论是在社交场合结识新朋友,还是在求职时向雇主推销自己,你都必须争取在30秒内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在短短30秒钟的自我介绍中,有人称自己天生是当电影演员的料,大学毕业后会进军好莱坞;有人炫耀自己智商过人,迟早会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一个叫克林顿的同学诙谐地说,他日后会入主白宫,但不会惹上绯闻……在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苏珊始终在认真倾听,并不时以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鼓励发言者,这堂课上,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得了A。
一个周末,内森同学的父亲沃尔森先生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一见面他就夸我“教学有方”。原来,沃尔森先生经常去中国洽谈生意,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
从沃尔森先生口中得知,内森上小学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好在小学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安排能说会道的同学与内森做同桌,并经常鼓励他参与课堂讨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内森逐渐走出了说话怯场的阴影。
谈及儿子不久前获得演讲一等奖的事,沃尔森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你知道吗?在美国,那些靠口才生存的节目主持人最受欢迎和尊敬,著名女主播凯蒂·库里克年薪1500万美元的身价并不让人吃惊。”沃尔森先生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受西蒙校长和学生家长的影响,我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口才训练,我自编了一套《成语接龙》和《中国古诗名句》的教材供学生练习口语。此外,我还托人从国内寄了一套《西游记》动画片,片中滑稽有趣的对话常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成语和名句,当初把“中国银行”读成“中国很行”的汉斯同学竟然能背出100多条古诗名句,有一阵子,他总是一副自鸣得意的神态。
美国人重视口才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有关。美国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经常变换职业和居住地。医生可以改行当足球教练,大学教授可以改行当杂志主编,银行家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农场主……面对不断变换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口才的人,才能被新的人群所接纳。因此,美国人视“口才”为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