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 雯颖
人,最擅长的就是不了了之。你现在还能想起上一次哭,是为了什么吗?
我们的大脑有自动选择性记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感受,常常会被主动忽略、遗忘,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虽然你的记忆过滤了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但它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埋在了内心最远最深处。无论多久,它都有可能在深处爆炸。或许你已经忽视了它,但是你的身体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处的不适,所以一些人会莫名地患上身体疾病,却查不出原因。有可能,就是你已经淡漠的心理伤痛带来的反应。
就像研究报告说,大部分痛经的女性都有过不愉快的感情生活。虽然不是那么绝对,但确有一定依据。
我们常听人说:“一要和老板谈个事,我的双腿就发抖。” 其实真实意思是,我很恐惧。当听说和要好的朋友接下来几年时间都不能见面,会感觉“我的喉咙发紧”,意思是我很难过。还有人疲惫地说:“我好像背着一座大山!”其实想说的是,我需要休息和减负。
每种语言中都有类似的隐喻。这些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感受,其实就是身体对情绪的反馈。
当人们拥有了这样的感知,懂得了身体的语言,就能够更好地从身体的一些不适中去发现情绪问题。
举一个我做过的案例。有一个年轻女孩总是腹泻,已经很久了,到医院检查不出问题。她来到我这儿,我发现她总是笑着,我觉得她有着过多的微笑,那么她的悲伤在哪里?
于是我让她和丝巾共舞,因为她喜欢丝巾。我们做了很多很轻柔的动作,接下来,调整加入一些情绪,比如加一些愤怒的动作,但是我不直接给她建议,只是让她尝试不同情绪的表达,她做得很好。
后来我问她愿不愿意跳一支舞,试着调节一下微笑,我们就先从这里来改变。她开始意识到她的笑其实是一种保护,当她能放下这种笑容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松弛下来了。
接下来,她尝试彻底地放下,忽然就回想起一些东西。她想到自己16岁时怀孕,去做人流,妈妈把她一个人留在那儿。手术是失败的,导致她以后再也不能怀孕。做完手术她只能一个人走回家,快到家时鲜血顺着腿流,回到家她忍不住哭泣,妈妈说:“不许哭!这是你的错。”
正因为她的情绪和悲伤无法表达,所以此后这些年,她的腹泻就是在讲述这个故事,用一种保护的隐藏的方式去讲。
当然不是所有的腹泻都是情绪问题,但这确实是一些患者问题的所在。当我们能够通过身体的不适,来探寻到内心深处真正的问题所在时,就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和措施。比如这个女孩,我们没办法让她恢复生育能力,却可以试着帮助她让整个生命活得更加完整,可以更好地承受这样的情绪。
从很多来访者的治疗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可以用身体去自发地表达情绪。
有两类主要的患者类型(其他心理分析书也会做类似分类)。一类称之为成就导向型,以男性居多,他们逃避情绪问题,否认任何软弱、疾病,他们对身体没有或者很少有觉察。另一类是症状导向型,他们不想获得什么成就,不想去迎接任何挑战,而是逃避到一个整天生病的状态。他们否认自己拥有任何的能力,拥有任何的力量,只是感受到自己很虚弱,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觉察有点儿过度了。
成就导向型的人很容易心脏猝死,治疗这类人的困难是他们拒绝承认自己有任何疾病。症状导向型的人则永远认为自己的身体是负面的,只把自己当作病人,这类人很难做治疗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认为自己一旦被治愈了就失去身份了。
面对任何一种状况,舞动治疗都能找到答案。
我们的身体和心智是相互理解的,人们曾经把身心障碍当作一种身体障碍,但是找不到医学原因。而且人们得了疾病要服药,按不同部位,比如妇科、心脏,可是身心障碍不同。
所以近几年,定义已经被改变,就是“我们的头脑在身体中,身体也在头脑中”,一些身体障碍其实是身心障碍,人们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有多少比例的人被诊断为身心障碍患者呢?德国近年来的医学数据显示,在家庭医生上门访问中,有40%~50%的人呈现出这种身心障碍,但是并没有被报告出来,所以存在很多隐藏着的患者。
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障碍。
这类患者因为身体不适,不断去医院看医生,诊断治疗的过程极其漫长,他们一直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做诊断,还会接受一些本不应该接受的治疗和手术,因为每次都找不出确切病因。
所以有些患者去看病,医生说你这方面没有问题,他会不信,然后执着地去看下一个医生,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不排除一些人没有某种病,却因为这样大量的求医问药,导致最后得了病。比如你明明没有疼痛,但是长期大量服用止疼药,可能就真的会出现疼痛障碍。
那么,为什么人们的这些心理因素,最终会表现在身体上?比如溃疡、风湿……有很多理论无法赘述,但是有一个通用病源,就是极度的压力。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身体已经陷入了防御状态,就是心理的压力和情绪是向内走,而不是向外表达。
一个人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问题有很多原因,有些是自己没有意识到,有些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心理疾病有一种恐惧感。社会是接受身体疾病的,因为觉得这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和照顾。但是当人们有情绪问题的时候,立马会被评判为这个人好脆弱、好计较。所以,人们就学会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觉察性,进而产生身体的症状。在有些家庭环境,比如军人家庭,这种不允许情绪表达的方式是特别严格的。
现在很多人已经渐渐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知道要看医生。但是很多时候心理醫生询问来访者,你之前有没有过心理上的创伤啊,他们通常回答“没有”。
所以,舞动治疗的长处就是,不需要你说什么,让身体自己来感受、来说话。整个过程会让人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身心障碍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部分人没有学到如何去调节情绪、去调节和应对压力、表达需求、建立关系和处理自己曾经的创伤。所以,舞动治疗中要教会人们这样的技巧和技能。
2014年,11位舞动心理治疗师共同参与一个课题,在门诊治疗中进行干预,并记录这些做法和患者症状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身体接触的即兴舞动能够有效减轻身心压力。翻阅身心障碍者的病例,会发现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恋问题。身体接触,给患者机会去感受亲密感对其是有帮助的,空间上的舞步调频能够帮助他们治疗情绪的问题。
舞蹈是有治疗性的。通过舞动治疗来探索你的行为意义、动作意义、你到底是谁。然后可以找到一种对自己来说更真实的方式来生活,或者对一些创伤做一些复原。
我接触了很多有创伤的女性,通过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感知到自己是不被允许有愿望的。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孩子、家庭以及老公,自己完全不重要。
我让她们试着练习在空间中走动,然后任何时刻,当你想坐或者是躺在地上,都可以,也随时可以帮助那些躺在地上的人,让她们起来,都很随心。
之前这些女性,是从来不会让自己躺下来或者接受别人帮助的。所以,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然后反思为什么我是这样的反应,是什么导致了现在这种行为?当人们开始有这个意识,再回到这个环节,就能以一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继而清晰此刻我做的是什么,然后就可以发展出来一种想要改变的愿景。舞动疗育(治疗和教育)只是提供让她们改变的这些机会,并不会强迫她们以某种形式来做什么。
在这么多年的治疗实践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人的东西,而且我也经历过很多碰触人心的时刻,比如人们发现了自己潜在的能力或者通過调整战胜了自己的疾病。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虽然是治疗一个人,却是整个家庭都受益。
我有一个即将退休的男性来访者,他的妻子对他有一些不满,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有抑郁产生。然后我就请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舞动,他们都会做。当时的状况是,丈夫把手臂一直向前撑着,跟妻子保持距离,但是他握妻子的手非常紧,所以妻子离不开他,却也无法靠近。
之后我就邀请他做一些比较放松的动作,他跟妻子的空间距离变得有点儿近了,我就根据他的状态改变,把更多的东西探索出来。
他们的问题就是需要对家庭新的情形做一个重新调整,因为以前丈夫是上班的,现在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需要对这种情形重新适应。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这种动作练习,比如说让他们分开,再让他们在一起,然后观察他们分开时想要待多久,在一起时想要待多久?接着我们会再探索一下,这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反射,是不是就意味着丈夫可以去外面多参加一些运动或活动来缓冲这种问题。
很多情况下,当来访者以动作的形式做出来的时候,跟单纯的言语治疗是不一样的。上面提到的夫妻,之前也做了言语治疗,什么都没有发现,但是通过舞动疗育,我看到一些情况并且知道了问题所在。
我们举一个身体症状的小例子,比如高血压,其实就是很多东西在身体里卡住了,没有把它表达出来。比如这类人可能害怕说我爱你,害怕说不……这个压力或许是你的工作、婚姻,或是创伤。试想一下,当我们被狮子追的时候,我们会立马感受到这种压力,身体就会呈现出这种症状来。
所以关于高血压,不是说吃药就能把这个压力立马去掉,而是要真正地探索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时候,会愿意讲述更多。如果人们感到治疗师只是说,你跟我说说你的问题,好吧,我们现在来做改变,做这个做那个,很模式化的,这种改变就很难形成。
当然,身心疾病有很多类型、表现,比如有人问妇科疾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吗?
有些是,比如阴道瘙痒,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没有伴侣,或者是性生活不是很好。这个症状的产生就是在提示有一些东西是不正常的。当你来挠它的时候,有些类似于自慰,所以如果治疗方案只是治疗瘙痒,而不是针对两性关系的话,那就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治疗。
近几年提得越来越多的童年创伤或是原生家庭的问题,都是会延续很长时间的。想想很奇怪,我们开车需要学习,但想生孩子不需要学习,想成为父母也不需要学习。所以,其实社会应该对夫妻、父母多一些培训,以便于人们不让创伤一代一代地持续下去。
在德国,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多单亲母亲,那边就有一个项目是针对这个群体的,来教会她们做一些防御,不要把自己过多的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比如说因为自己失去伴侣,就把这个孩子想象为自己另一个伴侣一样。而且这个项目是在这些单亲母亲孕期就开始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小动作对情绪的治疗,比如在路上,大家的表情基本都是嘴角向下,这时你试着很小幅度地调整自己,让嘴角呈直线,不让它沉下去。你会发现,当你还没有达到微笑程度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种正面积极的感受了。
还有当你窝在车里情绪不高的时候,把身体打开一点儿挺起来,你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些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调整的。有的时候当你观察到这种感受的时候,并不是说让你立马把它消除掉,更重要的是,你观察到了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我有点儿伤感,嗯,我知道了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能更相信自己的感受,就可以选择是用自己的认知把它给压下去,还是愿意跟随自己的直觉来做事?我会把它称为一种真实性,当人们以这种真实的状态把自己呈现出来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舒适,并且人们会被有这种真实呈现感的人吸引,这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