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东明
以社会保险信息化为核心,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信息精确化管理;引入“活体信息”技术,实现高效、便捷的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认证;重构养老待遇支付流程,从根本上防范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辽宁省辽阳市让智能化真正融入到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来。
2012年,辽阳市退休人员社会化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系统的启用大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原有系统在设计上属于环节约束,但是按照社保经办内控要求,资格认证与待遇发放业务分由两个部门经办,这导致未认证信息不能实时传送到支付系统,存在支付风险监管不及时的隐患。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化信息的质量在下降,如存在退休人员“人户分离”、联系方式不准确等问题,这直接制约了退休人员资格认证的全覆盖工作。第三,辽阳市退休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经历了社区见面核查、指纹镜像比对两个阶段。社区见面核查的认证效率低,难以实现全员认证;指纹采集费时费力,尤其是指纹镜像可以伪造,使得认证真实性难以保证,而且,这两种采集模式都无法满足异地认证的需求。这些不足也会导致资格认证不全面且易伪造,而伪造的资格认证信息会造成死亡冒领、重复领取或者服刑人员冒领养老金等问题的发生。
2005年,辽阳市为全市35个乡(镇)街和161个社区配备了专职的社会保障工作协管员,负责就业和社会保险等工作。但是由于办公地点分散、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缺乏刚性管理手段等问题的存在,社区社会保险工作长期处于“推一推,动一动”“只能奖,不能罚”的无奈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辽阳市提出了退休人员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并于2016年5月启动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系统于当年12月上线运行。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社会化管理系统、资格认证系统和待遇支付系统3个子系统,3个子系统通过共同的社会化管理信息流和资格认证信息流为线索联动,从单纯的环节约束型管理,升级为生态辅助型管理,形成了“主动式”养老金支付风险防范机制。
重构管理流程,凸显智能管理的倍增效应。以有效防范支付风险为目标,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智能化管理系统重新构建了支付管理流程。今后,凡是未经系统检验、登记的人员将无法计算养老金。按照重构系统后的流程,首先,所有退休人员都要到社区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信息录入和资格认证,如果是新退休的人员,系统将为其新增记录,如果是已发放待遇的人员,系统会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校验和补充,信息不全或未经社区核实的人员将无法进行认证。接下来,登记完社会化管理信息及资格认证信息后,待遇支付系统将会自动筛选合格人员发放养老金。无需人为干预,对限期内未按时完成认证的人员,支付系统会在支付核定时自动筛选、批量暂停发放,对未及时认证的人员,支付系统会重新认证,对认证成功人员自动续发、补发,确保不多发一人、不漏报一人。2017年辽阳全市新退休人员社会化信息采集完成率达到100%;原退休人员信息更新达到65000余条,是2016年更新量的7.5倍;退休人员身份证错误信息由2016年的675条,下降到目前的3条。尚有少部分未认证退休人员养老金暂停发放,待进一步核查。
改进管理方式,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精确化管理。针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信息不够精确的问题,辽阳市从改进管理方式入手,形成社会化管理信息动态化精确管理的机制。一是将社会化管理系统嵌入到业务经办系统中,将社会化管理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数据作为待遇计发和资格认证的前置条件,解决了动态管理难以实现的问题;二是对社区协管员实行业务授权管理,将协管员为退休人员办理养老金计发和资格认证等工作与信息维护工作直接挂钩,以此来督促协管员尽职做好信息管理和维护;三是采用“人脸识别”登录、采集和修改身份信息均需通过身份证“刷卡”读取数据等方式,从源头上确保了退休人员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四是通过社会化信息管理统计模块,工作人员可以对社区资格认证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督促社区协管员主动核对辖区退休人员的信息,杜绝了“人户分离”情况的发生;五是将退休人员社区转移权限全部下放到社区,在量化考核的约束下,形成了社区自我监督和社区间相互监督的机制,提高了信息精确化管理的责任意识。
引入信息技术,开发便捷、可靠的刚性认证方式。针对过去的资格认证方式,包括社区见面认证和指纹镜像认证存在的问题,辽阳社保引入信息技术,开发便捷、可靠的刚性认证方式,建立了“双模、多通道”认证模式。一是实施“活体信息”认证,采取“人脸识别认证”为主、“指静脉纹认证”为辅的“双模”方式,对由于面部生理原因无法进行人脸识别的人员,通过指静脉纹对比完成认证。二是首次开展人脸识别认证,采取“人脸”与二代身份证数字照片对比的方法,无需在认证前采集“人脸”信息,技术实用性强,确保认证结果的唯一性,此后的认证将以上次认证的人脸特征值为比对模板,保持认证的最优可信度。三是认证可以通过社区“前台现场认证、自助一体机自主认证、手机APP远端认证”3个通道完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实现了认证的“零距离”服务。其中,手机APP具备互联网属性,认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行动不便人员和异地居住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认证。四是“活体信息”与“身份信息”紧耦合,通过“活体信息”认证,保证了认证结果的可靠性,不仅可以防止死亡冒领,还可以防止重复领取和服刑人员冒领。
明晰社区职能,充分激活社区平台优势。辽阳市社保局对全市30%以上的社区进行了调研,针对社区社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做实社区社会保险工作职能为抓手,激活社区管理平台作用。一是通过改进业务经办流程,落实了协管员在社保经办上的工作责任;二是社会化管理和资格认证实现量化考核,激发协管员的能动性;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经办效率,为协管员“减负”,激发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投入资金为所有社区协管员更新办公设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增强协管员在社会保险工作上的归宿感;五是组成系统维护小组,随时为协管员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明确协管员工作责任,解决协管员关心的难点问题,激活社区平台优势,社区成为退休人员智能化管理的核心载体。
新系统投入使用后,覆盖了辽阳市27.6万退休人员,这个数字还会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加剧而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将是所有人的大量信息数据的积累,包括退休人员的就医轨迹,体检数据、生活轨迹(如缴水电煤气费用等)以及准确的人员信息和家庭信息等。目前,我们恰恰对退休人员生活轨迹的数据缺乏分析。比如,以往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中存在很多虚假信息甚至还有恶意骗取或重复领取等现象发生,如果能够对其生活轨迹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欺诈、冒领人员的特征,从而能够更有力地监管高风险人员,减少社保基金损失。
除了退休人员的信息之外,社保经办机构还具有海量动态的关于参保人员就业、就医以及家庭等相关数据,这些海量存储、动态更新的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民生信息,而目前的社保大数据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社保大数据应用远远落后于技术。
为此,辽阳社保局将以现有的系统采集数据为基础,研发基于退休人员的待遇支付预警系统,经过一个运行周期后,将会在已领取养老金但未能参加活体认证的人员中精准确定冒领人员。冒领人员的各项数据中隐含了很多共性的特征,比如就医次数、就医时段、年龄构成、家庭构成等,这些特征的一项或者多项的组合可形成高危冒领人员的特征,我们预期将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保大数据中,通过建模挖掘冒领人员的各项可获得数据,获得高危冒领人员的特征数据模型,从而对动态更新的领取养老金人群数据实时分析。一旦发现疑似高危冒领人员,系统将提出风险预警,以防范活体认证期间出现养老金冒领现象。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和人数的上升,系统也将不断自我完善,模型也会越来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