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共同的社保理念

2018-05-05 06:40古钺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对全党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民发出的号召。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来说,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是职责所在,不容旁贷;对全体人民而言,在社保事业的演进中不断提升团结互助、明规守法、参与监督的意识,是维护社保制度健康持续运行的社会思想基础。

经过100多年发展,社会保障已成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安排,有178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至少一项社会保障计划。在我国,养老金、医保、低保这些社保概念也日益为大众耳熟能详,像柴米油盐一样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但倒回几十年,情形可大不同。就以国力最强的美国为例,大家都知道它现行的社保制度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建立的,而其中的波澜曲折却不大被人知晓。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对此有所记述:

社会保障是本届国会(指1935年的一次国会辩论)争论的焦点。共和党人坚称,如果政府法案通过,子女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会因为工资税(指以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保费)而绝望离职,总之,这项措施将抹去“生活情趣”。在国会一个委员会的会议陈述中,一个女人突然跳出来闹场,大声说:“法案是抄袭的,一字一句都是照搬《共产党宣言》第18页的内容。主席,我有原书作证。”社会保障法案获通过,但作为政治交换,参议院同时否决了其他一些议案。

事情并没有随社保法案的通过而了结。在193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围绕社保法案的政治剧斗还有续篇:

1月6日,共和党竞选人戈德华特在新罕布什尔州表示,他赞成以自愿捐献的方式(而非强制性缴费)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但谁都知道,自愿参加捐献付给退休工人的钱必然来自年轻工人,而没有人会比这群年轻人更不愿纳税的了。第二天,康科德市《箴言报》刊登了题为《戈德华特设立的目标:终结社会保障》的文章。

10月,作为共和党竞选计划的一部分,老板们在给工人的工资袋中附上纸条:“1935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以来,我们被迫扣除你工资的1%上缴政府;11月3日大选日前,你必须决定是否愿意承担蒙受损失的风险。”10月20日,工厂贴出大量标语:“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将困在每星期扣税的牢笼里。你不得不服刑,除非你在11月3日反对罗斯福当选。”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聘请的演员汉密尔顿在广播电台一惊一乍地说:“只要是工薪阶级,都必须佩带像狗牌一样的钢制身份识别卡,上面刻着个人社会保障号。”作为反击,民主党在电视竞选公告中出现了两只手把一张社保卡撕毁的镜头。

可见,80多年前,美国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是抵触的,政治家以此作为竞选筹码展开博弈。曼彻斯特的书中说:罗斯福在他的余生中,每想到为争取社会保障所做的努力,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回顾起来,社会保障法案可以说是他在立法上的最大建树。

社保公从事社保工作20余载,也是最近才看到这一史实,不禁感慨:社会保险虽然关乎民众福祉,但也并非一路风行无阻、大受欢迎,各种利益和价值观的角力伴随始终。当政者的政治决断固然重要,而公众的认知、共识也必不可少。反视我国,近20来年各项社保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迅速扩大,显示出社会进步的坚实步伐,是中央正确决策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但当初也不乏“缴社保不如自己存钱”之类的杂音,现在仍有不少用人单位以“多缴少得吃亏”为由规避缴费责任,青年就业群体中还有许多人参保积极性不高,甚至在统筹基金操作层面,一些下级政府也在对上级打着“少予多取”的小算盘。这些现象表明,提升全社会的社保意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社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提出好几年了,一般诠释为保持基金长期收支平衡、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侧重于夯实社保制度的物质基础,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思想基础,就是共同的社保理念。这个理念至少包括3点共识:

社会团结意识。社会保险从一开始就不是“自顾自”的私人领域,不是利益交换的市场买卖行为,而是针对社会成员共同的收入风险,超越个人、家庭、单位乃至区域局限的社会化制度安排。在这里,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是核心理念。比如,普遍价值观认同在家庭内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把它放大到社会层面,养老保险制度确定工作者缴费、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代际赡养关系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通过代际财富平衡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医保中健康者援助患病者、在失业保险中就业者援助失业者等,遵循的都是同样的社会互助精神。如果人人都只为自身着想、罔顾他人风险,让拒保、逃费等“见利忘义”之事大行其道,不仅社保体系无法顺畅运行,对社会的凝聚力也是极大损伤。因此,社保制度改革在强调激励性的同时,要始终高举公平、互济、社会团结的旗帜,使之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行为取向。

风险意识。成语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民谚如“饱带干粮暖带衣”,讲的都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我国人民从老祖宗的经验教诲中培育了较强的储蓄偏好——每个家庭但凡有一点收支结余,都或多或少会作些防范经济风险的储备。这是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良好文化基因。身处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收入风险要比自然经济形态下大得多,既有短期的失业、生育风险,又有难以预测的患病、职业伤害风险,更有因年老退出劳动领域、丧失收入来源的长期风险。面对多种风险,把家庭储蓄这种微观、纵向的防范行为聚合成大范围、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化解机制,正是社会保险的功能所在。要反复向社会宣示、向公众申明这个事实和道理:及早参保、融入社保体系中,加上必要的家庭储蓄,是防范收入风险的最佳结构;无论单位或个人,自认为风险不大而游离于社保之外是不明智的选择,在弱化制度总体保障能力的同时,也把自己置于不确定环境之中,一旦风险袭来再后悔没早参保,潜在损失就变成现实,不可挽回了。还有句老话出自《黄帝内经》:“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规则意识。社会保险是法定制度。所有参与者——用人单位、职工或居民个人、待遇领取者、相关服务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直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须遵章守法,接受规则约束。比如社会保险待遇,大都具有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属性,有的与缴费多少关联(如养老保险),有的与缴费期长短挂钩(如失业保险),即使是带有一定普惠性质的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制度设计也有规定缴费期限的“门槛”。又如医保付费,规定有起付线、自付比例、封顶线和药品目录等,目的是节约资源,防止少数人滥用基金,更好保障全体参保者利益。讲清、说明这些规则和机制,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并变成依法参保、依规享有的自觉行为,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做。人民群众对社保制度,除了有知情权、参与权外,还有监督权。政府机构要加强信息披露,透明运作,把权力置于公众监督的阳光之下;对违规套取、欺诈、冒领社保基金的丑恶现象,要严查力纠,同时用好群众举报、社会监督这把利器。社保公最近看到另一则域外信息:

据《朝日新闻》消息:日本规定丈夫死后妻子可领取遗属补贴金,但她如果再婚便失去资格,应在14天内向养老金机构申报登记。会计审计院对2014至2016年丧失资格的登记人员进行审核后发现,有950人逾期申报登记,多领取约17亿日元,其中还有逾期50年继续领取的案例。已有数百人的8亿多日元超过追索时效期(5年)。

社保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尚且有此类监管漏洞和道德风险,我国社保制度改革、重构不过20来年,尚处于发育成长期,更需着力提升监管能力、培育公众规则意识。

社会保障是典型的众人之事,当应众人之愿、汇众人之智、集众人之力来办。培育社会团结、预防风险、遵规守纪这些社保理念,不但要靠广泛深入、坚持不懈的宣传,更要靠长期扎实的社会实践,当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社保制度的普及和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服务体验,众望所归,云合影从,积极参与,主动维护,共同价值观得以形成和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稳固和持续发展就有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某些单位的制度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