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雅楠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进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对于农牧区的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加快,要全面的实现农牧区的现代化进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所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就目前我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对策做了相关的论述。我国对农村和牧区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和新牧区也逐步的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深入的研究如何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研究表明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我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农牧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视,对农牧区的实际生产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在生产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纯的体力劳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所以相关的部门也就对农牧民展开了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区域性差异
目前,对于农牧区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投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牧区对于农牧民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该地区农牧民收入较低,人口流失严重,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牧民都向城市迁移,留守在农牧区的农牧民综合素质水平较差,严重制约了培训教育工作的展开和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某些地区负责农牧民教育培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农牧民文化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导致了培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培訓的内容也很枯燥,理论的灌输多于实际的操作,教学媒体落后,根本达不到培训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无法调动农牧民的学习积极性,优秀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被农牧民所吸收。
(三)教育培训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某些地区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体制不够健全,首先,缺乏严谨的管理机制,对于农牧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工程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农牧民学习缺乏动力,认为文化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可有可无,其次,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验证教育培训效果的最直接手段。
(四)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地区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工作者的年龄偏大,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固化,也无法根据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与时俱进的优化教学方式,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二.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农牧区的经济要进行发展并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科学技术能力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需要对现今的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和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表明了我国对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
(一)缩小区域间的差异
针对经济不发达的农牧地区,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扶持的力度,加大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支出,改善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大相关的宣传工作,激励当地的农牧民主动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还可以鼓励企业也加入到教育培训体系当中来,用教育培训的方式来为企业自身储备劳动资源,农牧民在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同时也有了就业的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时代的发展中,教育永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牧民教育培训的工作者,也应该加强自身对工作的认识,提高教育意识,首先要对农牧区的实际状况和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深入了解,制定出符合当地农牧民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的内容,加大和学员的互动和交流,多进行实际的操作,调动农牧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完善教育培训体制
完善教育培训的体制,首先,对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农牧民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来验证教育培训的效果。
(四)加强师资力量
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学历的教学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教育的主体力量,也能够逐步的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要全面的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