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检成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主体身份和地位角度阐述了责任担当思想的内涵、本质与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律己修身的自我担当、对人民的责任:为民解忧的公仆担当、对党的责任:忠诚干净的身份担当、对国家的责任:爱国奉献的公民担当、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求和平促发展的大国担当。
关键词:习近平;责任担当;多维思考
责任是基于主体地位、身份及其使命而所要承担的职责和任务。而担当则是主体实现责任的勇气、魄力与智慧。特定的主体地位、身份及其使命的不同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与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当中都蕴含贯穿着责任担当思想,并且包含着对居于不同身份地位主体的责任担当的本质要求。因此,从多角度审视与分析习近平责任担当思想,对于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公民个人锤炼自身品格,以及提高和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自己的责任:律己修身的自我担当
每个人作为理性的行为个体,都是其人生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这样才能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对己负责,就要做到严于律己、勤于修身。首先,要有纪律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员干部只有强化自身的规则纪律意识,才能统一意志、凝聚力量,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保证党的工作事业取得成功。“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党员干部在肩负自身职责的同时,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够让人民群众信服,才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正所谓“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其次,要有底线意识。所谓底线,是社会正义、道德、法律所设定的最低要求,也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要坚守“底线意识”,就要做到志存高远,心系民众;就要敬畏法纪,廉洁自律。再次,要有忧患意识。
二、对人民的责任:为民解忧的公仆担当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的公仆意识和不负重托的责任担当。
为民解忧的公仆担当,首先意味着“亲民”。亲民就是亲近群众,主动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帮助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做到“亲民”,才能真正做到“近民”,并与人民群众达到认知与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其次意味着“爱民”。即做到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得以长久治天下,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心中有人民、服务为人民、时刻爱人民,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再次,意味着“敬民”。一方面,要尊重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另一方面,要敬畏人民。
三、对党的责任:忠诚干净的身份担当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无论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都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即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首先,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国际国内形势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着更多的困难、挑战和诱惑,这迫切需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其次,强调要对党忠诚,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条例要求,切实做到遵党纪守国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总书记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共产党人要“忠诚干净”,就必须对党和人民忠诚,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坦坦荡荡为官、清清白白做人。最后,强调要“敢于担当”。
四、对国家的责任:爱国奉献的公民担当
公民身份是涉及权利与义务、归属与伦理载体的国家成员资格。《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公民身份定义为:“指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公民身份意味着伴随有责任的自由身份”。从本质意义上,公民身份与国家、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深刻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将公民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连,公民个人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公民责任担当的爱国奉献精神,首先要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促进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其次,还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最深层次的记忆基因。公民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培育公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最后,还必须培养公民的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切实做到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将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理想结合起來,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在不断奉献社会当中实现自我价值,在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当中实现社会价值。
五、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求和平促发展的大国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国所谨遵恪守的外交政策宗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人类根本利益一致性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兼容性、相通性的科学判断。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普遍的认同。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2344号决议,也强调在合作共赢基础上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也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直以来,中国既强调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也不断推进多边外交,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既真诚友善地搞好大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既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贯通国内发展和对外关系,带动一大批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同时也随时准备对灾难国家施以援助之手。这深刻地表明,中国打破了以往“国强必霸”的大国外交定律,而积极地承担着求和平谋发展的大国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