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作者系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研究生)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魅力纪录》栏目首播,在连播7天后,其收视率与网络点播率均超过同档期节目的电视剧,最高收视率达到0.55%。6月15日,在百度词条的相关搜索就达到12,327,000条。豆瓣评分也达到了9.3的高分。
2014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同时也与线上平台合作,共同创造了良好的收视率,第一集《时节》收视率达到1.57%,第二季《心传》收视率1.28%,全国排名第一,其中《秘境》的收视率则高达2.01%。
2018年2月19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同样延续了高话题性、高收视率,前三集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7%,收视比肩同期收视率较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这些数据都说明受众对该纪录片的喜爱,同时也显示了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用审美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去解析这部“视觉盛宴”很有意义。笔者认为深度解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通过对它的成功因素的总结能为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审美结果应该不仅仅是个体的,现实的,更应该是历史的、社会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为我国纪录片品牌的成功典范,对审美特征的形象美、意境美、真实美的追求,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和学习。
纪录片所展示出来的真实不是简简单单的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与升华的艺术真实,
尊重真实的同时又高于真实,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富有意义的生活哲理。纪录片在情节与画面的选取上不同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更加注重对生活的真实再现,从这一方面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关于食物与人的联系,在形象美的表达上具有丰富性,同时题材也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趣味性。
在形象美方面,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导演充分展现了食物的“形态美”和“味道美”。在拍摄的画面构图时,遵守艺术的对称、均衡、节奏等。如在第二集《难忘家乡小吃滋味》中,对乐山麻辣烫的拍摄中,通过食物本身红彤彤的色泽,特写拍摄的麻辣烫和小孩吃串串的满足,让观众通过视觉的冲击激发对美味食物的向往。在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方面,纪录片的取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论是人物还是环境,都要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纪录片也如同其他的影视作品一样,需要提前艺术构思、画面挑选、后期剪辑,这些都是需要创造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作者需要通过纪录片来传达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等美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纪录片的形象美又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正如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总导演陈晓卿所说:“在影片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忍痛割爱删减了很多精美的镜头,很不舍得,但是必须要删”。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仅具备形象美还应该有意蕴美,换句话说,形象美是一部纪录片的皮囊,而意蕴美就好比是它的灵魂,是真正让人爱上它的理由。纪录片的意蕴美,就是纪录片的主题。创作者在构思一部纪录片时,就已经在心中有了一个主题,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作为依据,即使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也隐藏了纪录片的中心主题,并且始终贯穿其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通过8个主题“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疗”、“时节”、“融合”,通过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来传达出浅显易通的“食物、人物、文化”的人文哲理。
在第五集《串起食物与美味的有“心”人》 ,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显著特色和独特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在这一集里,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在第二集《难忘家乡的小吃滋味》中,在外地开出租车的司机交车后,会念念不忘家乡味的“胡辣汤”,解说词说到“生活可以是别处,但是味道永远是故乡的才是最好”,这句话描述得很准确,我们可以变换很多种身份,唯独这与生俱来的“家乡胃”改不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家乡的美食最诱人,从侧面也可以反映了,这是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所致,每个地方小吃都会把最好的食材、最好的技巧、最深的情谊放在一个个小吃里,通过美食传递出最美的情感祝福和精神境界,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陷入了美食带来的乡愁,尤其是远赴他乡的游子们对故乡亲人深深地思念和牵挂。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让观众在纪录片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有种民族自豪感,一道菜讲述一段普通人的故事,也包含了一种当地文化,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隐藏的是生活习惯中最质朴的文明,饮食背后的地域风俗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对于前两季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被许多网友批评,虽然收视率不错,但是评价却远不如前两季的良好口碑。我们可以从豆瓣评分中看出,截止到3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有9.3的高分,再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8.3分,也算不负众望,而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评分却低至4.1,导致低分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重人物故事,轻食物溯源。如在第三集《古今宴席大荟萃》的8分48秒至17分50秒里,占了一集的约四分之一的时长里,主要讲的是张修林如何收徒、传承武术,以及对武术的传承的看法,在片中还有几个慢镜头展现武术的魅力。但是武术与美食的联系在片中并无直接关联,甚至有网友对这一集评论到“这一集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都不超过2秒,水八仙、鸡头米、八宝葫芦鸭……都没有讲清楚,却用了大量篇幅讲武术”。美食主体不明确,人物故事牵强的问题在其他几集中也出现了,观众评论到“仿佛看的不是美食纪录片,而是一部关于人间百态的励志片”。
第二,内容误导,剪辑混乱。在第四集《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中出现了“中药口红”,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生产者甚至连卫生手套都没有戴,更不用说生产化妆品需要的无菌环境了,在这种无卫生保障的环境中生产的口红就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虽然讲的华裔留学生对中国药膳的创新,将其制作为化妆用品,但是这种类似于小作坊的生产制作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也应该慎重考虑播出,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平台。另一方面,剪辑混乱的问题也出现了,在第五集《“厨人”用美食传递温暖》前大学教师林囧问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松鼠鳜鱼是怎么来的,小朋友刚刚回答了“就是松鼠鳜鱼本来就是一条鱼的”,很明显,接下来小朋友还有话要说,但是画面就切换成了正在烹饪松鼠鳜鱼的画面,然后又出现林囧给小朋友们讲松鼠鳜鱼的典故,但是林囧才刚说“(相传)松鼠鳜鱼一开始不是松鼠鳜鱼,有一个故事就是说,它其实是松鼠鲤鱼”,当林囧刚说完这句话,画面又切到了松鼠鳜鱼的制作上,画外音也没有继续将故事讲完整,这就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松鼠鳜鱼的典故到底是什么,怎么从松鼠鲤鱼变成了现在的松鼠鳜鱼?”。这种有上没有下的剪辑方式,在片中并不少见。
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系列纪录片开播,到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收官,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承载了对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对中国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与关注也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更多的内涵。在未来,中国纪录片走上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需要我们业界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开拓一条非凡的创新之路。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指挥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以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还有变化着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