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厚重

2018-05-03 16:29郭绍龙
四川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砖朱棣城门

郭绍龙

“城门城门有多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这首南京童谣,说的就是环绕南京城的明城墙。屹立在这座大都市里的城墙,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抵挡兵火的墙,而是多少游人探寻的一道寻常风景。它用沉稳的臂弯圈着城市人沉沉的睡梦,不去触摸它,不会注意到那发黄的青苔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泛出旧时光的暗黄色以及记忆的厚度。城走国,墙走方,历代中国的城墙都呈“国”字状,这个传统却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里走成了“自由化”。有道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一举摈弃了方正规矩的古代城墙形制,而大胆地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江湖为城河,融山水城林为“墙”所用,形成了一座极具创新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墙精品。

在我对城墙的认知经验中,对城墙的最简捷描绘应该是线条,一根长长的线圈起了一座城市,时光荏苒,战乱频发,让南京这座城市的“线圈”成了一个个线段。当我站在城墙上,把这些线段做意念上的连缀时,我才发现这座城墙已经残缺不全,丢失了很多。但就是这样,南京的明城墙,虽然残破剥落、千疮百孔,却终究奇迹般地留下了一个大体,成为一座我国保存得最长、最大的古代城池。如果把南京的明城墙比作一本书,这本书已经缺页少章了,那些丢失的情节,我只能在书籍和史料中作哥德巴赫式的猜想了。

在城墙根下行走,人的身影就显得非常渺小。但是,人,又是明城墙的创造者,在人们感叹明城墙的傲岸时,是在称赞人的了不起,这种称赞的指向有些模糊。朱元璋打下天下,筑城墙是为了自己稳坐江山,比他早二千年的秦始皇修长城,何尝不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历史创造者们留下的,都是那些精英的痕迹,人们记住了秦始皇,却记不住一位城工的名字。记住了朱元璋建造了南京的城墙,但他连一块砖也不曾砌过,历史写下的却是朱元璋的名字。背负着一面老城墙,贴着自己脊背的,永远是那段带血的文字。在时间的长河里,浪淘尽,千古风流都已逝去,唯有那些无言的城墙砖,还在那里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一抹夕阳映照着古城墙,这方原本寂寞的天地,将被无边的寂寞所笼罩。城墙、城砖不会说话,却实实在在记录着历史,每块砖都是历史的见证。

南京明城墙全长33公里,历时21年建成。在当时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比著名的巴黎古城墙还多4公里,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有20多公里。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古代城墙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平面形状十分奇特。有人说,南京城墙随着地形曲折合围而成,西北窄,东南宽,呈宫扇形。民间则说南京的城墙是宝葫芦形状,各种说法不一,史料也没有明确记载。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都是方方正正的,唯独朱元璋建造的都城极其不规则。南京的城墙到底依据什么而建的,为什么没用传统的形制,是因为地形地貌的影响,还是蕴含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根据元末明初道教盛行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与道家的“风水理论”有关,如果从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的钟阜门与凤仪门之间划一条轴线,将京城一分为二,那么南北两段城墙就各自呈现斗型,分别为南斗和北斗,南面从凤仪门到聚宝门的6座城门为“南斗六星”,北面从通济门到钟阜门的7座城门为“北斗七星”。南京城的布局,南斗的“斗勺”内是居民区和市区,北斗的“斗勺”内设置为皇宫区,显示着皇家的至高无上,这样也解释了朱元璋为什么把他的皇宫建在南京城的东南角上,而不是城市中央,这可能是根据星象而定的,为了体现出他的“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

这座城墙不仅形制奇特,而且坚固无比,有“高坚甲于海内”的美誉。

明城墙的外围,还有一圈城墙,称为外郭。南京民谣中有“里十三,外十八”之说,就是说京城有13座城门,外郭还有18座城门。

已经有了坚固的城墙,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建外郭呢?传说朱元璋造好应天府城之后,带着他的儿子和亲信大臣登上钟山,俯瞰规制奇特的南京城池和周边形势,几乎所有随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唯独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却说,钟山架大炮,炮炮击中紫禁城。意思是说,南京的城池,距离钟山太近,不利于防御,朱棣的这句话,一语道中了南京城墙设计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南京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这些制高点严重威胁着城池的安全。一旦有敌入侵,占领这几个制高点,南京城就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听闻此言后大惊失色,他心想:这小家伙的见地不得了,不但跨越这帮文武大臣,连我老皇也抵不过他啦!老皇帝感觉到了来自朱棣的压力,一个恶毒的计划正在酝酿。他回身从小太监捧的食盒里,拣了一只又大又红的蜜橘,亲手剥皮撕筋,笑嘻嘻地赐给儿子吃。

小朱棣吃了橘子,高高兴兴地回宫,母亲贡妃问他看城的事,朱棣一五一十地说了,贡妃一听,吓得魂不守舍,说:“棣儿,不好,父皇赐你橘子,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赐你死呀!你快逃命去吧!”

朱棣不信,贡妃只好把前因后果都说给他听,朱棣也吓慌了,跪在亲娘面前直哭。贡妃赶快要了一顶轿子,谎说要去城西清冷寺烧香。母子俩急匆匆来到三山门西水关一带,贡妃打发轿夫远远等着,对儿子说:“你从这涵洞爬出城,就是江边,你往江北逃吧!”

第二天大早,朱元璋派人来捉朱棣,扑了个空,气得火冒三丈,把贡妃打下牢房,这牢房就在朝天宫和三山门之间,门窗都是铁打的,还派重兵把守。

朱元璋听说朱棣逃到北京,他为了买个安心,干脆封朱棣为燕王,终身留在北京不许回来。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不过朱元璋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下令在京城外建造更大规模的外郭,包括钟山在内的南京周边一些制高点,全部囊括在外郭内,这样就形成了城郭之中既有密集的居民区,又有高山、湖泊、河流及农田的格局。

关于南京城墙的建造过程,史料记载并不多。它的规划、用材、砌筑,都没有留下任何技术报告。

今天的人们,对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的实际过程,几乎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作一些考察。许多问题仍然是待解之谜。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用糯米汁筑墙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在石灰中加入糯米汁作为城墙砖的粘合材料,才使得明代的城墙无比坚固。对于这种传说,正史不载,野史无记,不仅成了代代相传的口碑,而且一些学者也持认同态度。有人试图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光谱分析,也难以进行判断。糯米有粘性,据说南宋时期的城门就曾经用石灰浆加糯米粥进行砌筑。南京城墙的建造,是否也采用了糯米汁,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1366年朱元璋下令大规模兴建南京城墙,同年,他又颁布了辖区内当年禁种糯米的禁令。目的是堵塞造酒之源,在禁种令颁布的时候,全国尚未统一,对后来占领地以及各地造酒库存的糯米,朱元璋是如何处置的,到底是造城用了,还是给人吃了,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用糯米筑墙的传说,就是由此而来。

在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内,有一件珍贵的藏品,是一根生长在城墙缝里的扭曲的树根。是拆城墙时被发现的,它的几个侧面都印上了城砖上的字,其中一面清晰地看到窑工的名字:“金四”。这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不知多少年前,一只鸟在城墙上留下的粪便里,有一颗没消化的树种,这颗树种开始发芽,把根扎在城墙缝里,艰难地生长,没有营养,没有水分,甚至没有生存的空间,只在漫长的岁月里把一个苦难的往事烙印在自己的身上。或许,它正是想用自己身上的印记,去见证那段历史。据统计,南京城墙的砖文,是我国现在一组最大的砖文群之一,砖文的字数繁简不一,少则两个字,多则三五十字,记载了墙砖的铸造地点、时间以及造砖人的姓名,有了这些砖文,就确保了墙砖的烧造质量。

从制造地的统计上来看,这些城砖来自33个府、12个州和150个县,可见当时工程之浩大,朝廷要求从政府官员到造砖工匠,都必须在城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城砖90%以上有铭文,从府、县级官吏到乡村级的甲首再到窑匠和造砖人的姓名都烧在砖上,最多达11级。不合格的城砖追究造砖人的责任,一次不合格的,要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要被杀头。这种“责任制”虽然严酷,却保证了城墙建造的高质量。

令人惊奇的是,在明城墙的城砖上,还发现了当时明代字典上查不到的简化字,如“刘”、“邓”等,这为研究汉字的简化和异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除此之外,在鸡鸣寺以北的城墙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洪武元年”字样的城砖。在古代,人们对前朝的年号和皇帝的姓名是避讳的,明代之前是元朝,理应避讳“元”字。朱元璋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元”字,更加需要避讳。因此,明洪武时期将“洪武元年”中的“元”字用“原”或“宣”代替。这些“洪武元年”字样的城砖,它们如何能够保留下来呢?这种情况确实很奇怪,人们有多种猜测。有人说可能是百姓对朱元璋不满,所以故意冒犯龙颜。也有可能是造砖人不懂规矩,不小心触犯了朝廷的忌讳。但这是不可能的,朝廷如果出台了避讳政策后,一旦了出现了这样的字词,会有专门人员去涂抹掉,并追究责任。最有可能的是,因为当时刚刚改朝换代,还没有确定“元”字的替代字,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砖文。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史学猜测。这些刻满了文字的城砖,书写着南京城墙的历史,经历600年风风雨雨保留至今,它不仅仅为城墙增加了额外的文化价值,也平添了别样的美。

古代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可古代的设计师们,在建造城墙时,考虑的项目非常齐全,并且非常久远,远非现代人所能及。当然,防水系统也作为重中之重。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实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

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还设置了毛竹做的排水管,同时在墙体上预留了排水缝隙;墙体顶面设置了排水槽,这样一来,不管雨多大,雨水都能及时排出。

2016年7月1日,南京遭遇强降雨天气,南京明城墙的排水系统,不仅经受住暴雨的考验,而且令现代建筑师们汗颜。瓢泼大雨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且不会损坏城墙结构。一股股清澈的水柱从错落有致的墙眼中喷出,形成一道道晶莹的弧形,异常美丽,吸引了众多摄影家前往拍摄。一名的士司机干脆将车停在城墙下,让飞泻的龙吐水来洗车,可谓物尽其用。

城墙13座城门的守卫也非常严格,城门早晨开启,晚上关闭,从不例外。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得知一个叫唐之淳的人颇有文采,于是连夜召其进京,唐之淳一行紧赶慢赶,到了中华门外,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人对他们说:“有旨,令发布裹从屋上递人。”城门一旦关闭,即使是皇上召见,也不能开启,只能将人用布裹住,吊进城去,这也算当时的一个奇观了。

在明城墙上远眺,最显眼的景物是鸡鸣寺和玄武湖。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它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梁武帝于南朝梁大道元年(公元527年)在此兴建同泰寺,始为佛教圣地,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重建寺院并命名“鸡鸣寺”。玄武湖,方圆五里,已有1500多年历史,六朝為皇家园林,明朝为皇家禁地。如今它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春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满湖飘溢清香,景色迷人。漫步在明城墙上,举目远眺,鸡鸣寺楼台烟雨,玄武湖烟波浩渺。

给城市加上一道墙,在古代意义重大,特别是抵御外敌,可在今天,城墙变成了一种阻碍,但社会的加速发展已不是用一堵墙所能阻隔的。而我们的内心呢,恐怕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会有一道墙,或者是一座城堡,那是一种向内的力量,是封闭的,不容外人窥视。而我们表露在外的,可能就是墙外面的世界了。

猜你喜欢
城砖朱棣城门
朱棣“魂牵”建文帝
黑夜过桥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晨钟暮鼓”怎么敲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