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芬 范春雨
【摘要】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支架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疗效。方法 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支架术的患者, 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9.73%(11/37), 明显高于研究组的8.11%(3/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低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32%(9/37), 高于研究组的5.41%(2/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支架术后患者而言, 替格瑞洛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心血管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发生, 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健康。
【关键词】 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支架术后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2.063
支架术多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该种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以血栓形成为基础的一系列综合征[1]。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 临床该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临床支架术的运用率也得到提升。该种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冠脉状况, 降低死亡率。但是, 在置入的过程中, 会改变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 使得凝血反应发生率较高, 从而形成微血栓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后难度较大。同时, 也有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受阻, 从而使得其术后出血的可能性提高。为了改善其治疗效果, 预防术后出血, 临床会对其进行一定的用药。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是临床支架术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优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2]。但是, 氯吡格雷在用药后, 药效发挥较慢。多数状况下, 其药效发挥时, 已经发生了不良心血管事件或者出血事件, 且该种药物很容易受到患者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 临床认为氯吡格雷的运用效果欠佳。而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其相关研究虽然较少, 但是从药效上而言, 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作者结合本院支架术后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案加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支架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7.32±
4.39)岁。研究组中男20例, 女17例;年龄57~77岁, 平均年龄(67.39±4.78)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
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
准[3];②患者以及其家属知情, 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无其他组织出血症状, 且无器质性疾病;⑤患者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以及手术后, 均给予了常规用药, 即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从而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
1. 2. 1 对照组 患者在术前1 d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410]300 mg, 口服, 同时, 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浙江万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3023762)300 mg, 均于手术前1 d的清晨给药。患者术后解除禁饮食限制, 需要继续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阿司匹林100 mg, 1次/d, 口服。连续用药3 d。
1. 2. 2 研究组 患者在手术前, 给予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片(瑞典AstraZenecaAB, 国药准字H20120486)180 mg与阿司匹林300 mg口服, 在手术前1 d清晨给药。在解除禁饮食后, 给予替格瑞洛90 mg/次, 2次/d, 口服, 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连续用药3 d。
1. 3 观察指标
1. 3. 1 血小板抑制率:采用美国唯美血液技术公司TEC5000血栓弹力图仪,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12 h静脉血加以分析。
1. 3. 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9.73%(11/37), 明显高于研究组的8.11%(3/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低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32%(9/37), 高于研究组的5.41%(2/3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 使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 从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與生活质量。临床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 主张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支架为主, 从而扩张血管, 促进其血流循环。然而, 该种手术在运用的过程中, 会改变患者原本的血流动力学, 从而使得其血小板功能降低, 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4-6]。为了提升手术效果, 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临床主张围手术期采用药物治疗来改善其血小板状况。常用的有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
2种药物。氯吡格雷代谢产物, 能够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 从而对血小板产生一定的活化作用, 降低其聚集所形成的血栓发生;而替格瑞洛则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 从而使得其药效发挥更快。同时, 该种药物的运用具有可逆性, 能够及时的降低相关风险的产生[7]。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用药效果比较, 无论是出血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还是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率,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 替格瑞洛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降低预后难度, 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对于支架术后患者而言, 替格瑞洛的运用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心血管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发生, 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牛进国.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 38(14):
1648-1649.
[2] 李超, 李毅, 李晶, 等.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治疗ACS择期PCI术后患者效果分析. 心脏杂志, 2017(6):667-671.
[3] 任琦.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山东大学, 2016.
[4] 朱华强.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5):5-6.
[5] 周建岭, 李大告, 倪浩. 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中外医疗, 2017, 36(16):99-100.
[6] 张玉惠, 刘俊, 陈金国, 等.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对比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733-735.
[7] 赖则存.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23):
4474-4475.
[收稿日期: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