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泉
平常上课,免不了有学生爱说说话或搞搞小动作,如果管理方法不当,易发生冲突,甚至被误解为“校园欺凌”。其实,只要课上得有趣,那现象必然减少,或不会发生。
可是,一旦遇见“爱讲话”乱课,老师需寻找最接近整体学生的“思想行为基础、学习习得水平、有效合作情愫和互动学习目标”的方法及时处理。特别要机智地照顾那些一不小心就会游离整体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的爱说话的学生,努力做到心中有预案而不自乱阵脚。
其实,上课爱说话的学生,基本是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而管不住自己。
我们教师要在班级内为其设定客观的约束任务,比如调整学生的座次,让爱说话的学生与自制力强的同学同座或在课堂上重点提问他们或一上课就指定几个优秀学生和几个爱说话的学生点名在下课时候交课堂笔记等,利用师生共同监控与目标压任务的方式来督促学生。
如果上课说话比较严重的学生,课后还可以和学生互动共同商定最有效的矫正办法,或许自我约法三章的自律效果会更好,我们老师和同学也可以附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做好笔记,课后就对没有笔记者要求进行补录笔记;再如小组互动评比管理法,一天下来后对表现好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太好的小组进行协助教育;更如说话实录法(高年级学生),如果发现某个同学说话,就让他把所说的内容用不同的体裁写下来,写得好的可以帮其找个媒介发表展现。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制约他们说话的次数与时间。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过:“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前者乐观;后者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后者还有希望,前者只有回忆。”其实,读书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从一开始就刻苦学习,那最后从考场中出来也将是满脸笑容,那就是苦尽甘来,欢笑永远!
总之,有意或无意地协助他们去执行,朝着希望迎头赶上,远远比我们老师的单向呵斥会更具威力。只因内在的自我互动行动力在起督促作用。
老师可以利用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给学生以“铃声”刺激效应,理清“铃声”的功效,共享其命令,遵守其规约等,而不是威力呵斥。要相信学生尊重别人而会自尊,更要有一股持久的自我控制力方可成大事的信念!
如果课上遇到精力过剩、活泼好动且成绩又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是他们的心魔作怪,无法让自己内心平静,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爱表现,特别想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而已,所以容易产生“上课说话”。面对这些挺聪明的学生,我们老师可以一上课就事先把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让他们提前思考,当讲到相关点时,就不露声色地请这些学生精心讲解,教师只需要稍稍补充就可以了,这样让他们换成老师的角色而有目的的“表现表现”,更有利于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又稳定了课堂的秩序,老师又何乐不为?
相反,如果遇到自卑的或“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我们老师则更该明白事实上這两种学生有着共性的一面心里没底气、不自信。教师也不要因为这些学生身上的弱点而嫌弃他们,而应在平时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其特长,多给表现,帮其找回自信攻心而上进。
因此,我们老师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因为没有内在的人格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外在的所谓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就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不能不说,一些高中生离校时采取的极端发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进入大学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学习,就是这种恶果的直接体现。
总而言之,师生活学活用,课才会上得更有趣,“素养”才能得以逐步养成,更因为管是为了不用管,理则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