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田野上的职业农民

2018-05-03 09:50
今日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藻农民职业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记者近期在山东茌平、寿光、滕州、邹平等地看到,一群年轻农民忙碌在大棚、麦地、果园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学、打工、创业多年又回到农村的职业农民。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年轻的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宝贵的土地。

新农人:田间涌现更多年轻人身影

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各项农业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曾出现年轻人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随着山东农村环境日益改善,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一些年轻人开始返回熟悉的乡村。

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曾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如今,这里的大棚蔬菜喷红吐绿,一群 “80后”“90后”农民忙着摘下蔬菜,送往村里的交易市场。

28岁的任再勇曾在威海一家水产加工企业上班,年收入5万多元。2016年,看到村里大棚蔬菜搞得风生水起,他也回到耿店村建起3个大棚,2017年纯挣15万元。他说:“种大棚收益不比上班差,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在耿店村,和任再勇一样返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该村党支部委员耿传喜最近做了统计,近两年来村里在外打工的200多人已陆续回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销售。

在邹平县九户镇见到宋学东时,他正准备动身去北京和客户对接今年的小麦订单。35岁的他看起来信心满满,近两年他从邹平县等6个县区流转1.14万公顷地种小麦,2017年卖价比市场价高出10%。

父辈都是农民的宋学东2006年从一所高校本科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后来创办了一家游戏公司。在外闯荡10年后,他毅然回到邹平老家,利用广泛的人脉,带回来上亿元投资,还与国内大型面点加工企业签下长期订单合同。

在蔬菜之乡寿光市,27岁的孟德隆两年前从一家工厂辞职返回纪台镇农村老家,他和父亲从村里流转了2.68公顷地后,种了14个葡萄生产大棚,3个试验大棚,2017年葡萄平均亩 (1亩约为666.67平方米)产超过4 000千克。父子俩一起培育出近10个葡萄新品种,葡萄苗远销青海、安徽等地。

“现在的农村环境和农业发展条件与过去大不一样,不仅能从农业种植中尝到收入的甜头,而且越来越有奔头。”孟德隆说。

新腾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山东各地农村,记者发现,一些年轻的新农人带来一些父辈从未有过的新气象。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科技带动下悄然发生改变。

27岁的曲建强是山东诚丰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机长”,最近几天正忙着用无人机给农田喷药,才3天时间,就已经作业330多公顷。他说,和过去父辈背着手动喷雾器打药不同,他可以同时用3架无人机喷药,既轻松又高效。

在滕州市羊庄镇,“80后”刘超将大数据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134公顷樱桃地管理中。他记录每天的浇水量、温度、光照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最适宜樱桃生长的指标来指导生产。看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他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超市签下了长期合作合同,原来500克10元的樱桃,现在能卖到几十元。

农村有了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在滕州正德康城蔬菜合作社,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技术人员随时可以监控到草莓地里的氮磷钾浓度和水分含量。“有了这套系统,地干了能自动浇水,缺肥了能自动施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合作社理事长李国说。

年轻人源于田间地头的科技研发为农业种植前景增色不少。在邹平县长山镇,35岁的杜青经营的蘑菇大棚里,乳白色的菌棒整齐排列,一簇簇蘑菇已破土而出。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杜青和多家农业高校院所对接,不断培育新的蘑菇品种,不仅将菌棒出口到国外,还带动周边十几个农户种植蘑菇,一年可增收4万余元。

邹平县农业局副局长卢玮说,职业农民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技元素,促进了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在他们带动下,农业生产方式更先进了,正由粗放式向精种精管转变。

新征程:在产业融合中推动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发源地,山东提出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推动农业在更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为打造一支符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的职业农民队伍,山东省制定了2016年至2020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培育50万新型职业农民。

在山东各地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创业孵化中心、“田间课堂”等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职业农民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寿光市,大学生孵化创业平台孵化培育的92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寿光市人社局副局长李益全说,这些新农人通过培训,能与资金、技术紧密对接,掌握农业特点和把准市场需求,能更好地用市场理念带动农业生产。

通过政府引导和系统化培训,返乡年轻人不局限于田间地头的简单收获,他们还用先进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六产”发展。

枣庄云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华带着 20多个“80后”“90后”,正在滕州市北部的山脚下平整土地、搭建暖棚,为现代农业生产打基础。他说,现在农业生产并不仅仅是满足口粮等物质上的需求,依托农业可延伸出民宿、休闲娱乐、文化、科普教育等多种业务形态。

宋学东计划将1.14万公顷小麦地逐渐全部采用订单生产模式,并将公司转型成可为其他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提供良种培育、采购、烘干和仓储等一体化服务的公司,既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也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他说:“未来的农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只要掌握技术,理性面对市场,投身乡村振兴就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

(席 敏 邵 琨)

“海归”时尚潮人变身新农民

“我们这种‘海藻苹果’是全国独一份,在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海藻生物肥,果型更好,上色更匀,口感也更好。”日前,记者见到李明潭,刚一落座他就开始全力推介自己的 “海藻苹果”。

出生于1988年,在美国学习、工作5年,李明潭回国前在一家国际知名时装公司任职,如今已是国内最大海藻生物肥企业的当家人。从时尚潮流一线的“弄潮儿”到投身农业的“新农民”,从时尚界的满口英文到如今用方言俚语与老农对话,这个刚至而立之年的80后 “海归”,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蜕变。

李明潭出生于荣成沿海的成山镇,家里是海带养殖大户。“几十年来,我们这里很多人家辛辛苦苦养海带、收海带,大多数海带不经过任何加工就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出售,最多做成海带结、海带丝,附加值很低,挣的都是辛苦钱。”他说。

2014年,李明潭的父亲决定投身海藻生物肥的研发。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明潭主动要求回国,“在原先低端生产的情况下,我回来没有用武之地,转型生物科技,我可以助一臂之力。”

回国之后,李明潭才发现,创新创业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才匮乏是最大的“拦路虎”。李明潭家里养了几十年的海带,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渔民,搞这么高端的生物科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李明潭陪同父亲跑高校、访教授,拿出最大的诚意来争取专家的支持,并利用多年在美国留学工作的经历,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美国一所高校的支持。

2015年,海藻生物肥的研发和生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科技鉴定,新型海藻生物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然而,任何新兴事物被接受,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农业方面的新科技、新产品,要改变农民的“老脑筋”更是难上加难。厂区里有203棵苹果树,李明潭决定用这些树做试验品,完全施用海藻生物肥,通过对比来印证海藻生物肥的功效。

2017年秋天,首批“海藻苹果”问世了。李明潭请来周边的果农来品尝他的苹果,很多种了大半辈子苹果的老果农,对这个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有些人尝到苹果后,由衷地说:“很多年没吃到味道这么正的苹果了。”

(彭 辉)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强力技术支持

4月10日,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黑沿子镇成人学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授课。

此次培训历时3个月,主要为养殖户系统讲解“小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为该镇养殖户探求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打开科技的大门。培训聘请唐山市农牧局高级水产工程师李向新、区农牧局高级水产工程师马云聪、曹妃甸区农牧局高级水产工程师王文斌、北京渔经公司金牌讲师王金秀主讲。培训班共招收学员31名。

开班课上,马云聪为学员讲解了 《如何选择南美白对虾健康苗种》,为5月1日前后放苗的养殖户提供了选择健康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支持,养殖户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据唐山政府网)

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培训

4月13日,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农技农机站联合武进区农教科、水产站,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此次培训班邀请了苏州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的培训师刘强进行授课,全镇近百名水产养殖户参加了此次培训。

湟里镇农技农机站站长毛程亮作了开班动员,他要求各位学员要珍惜本次培训机会,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培训,熟悉政策,增强信心,提高本领,在推动我镇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再立新功。会议特邀刘强讲师对河蟹生态养殖作了全面的讲解:从河蟹的脱壳、早期肥水、水质底质水草问题分析、饵料的投喂等方面一一详解,并为膨化沉性料和保肝料做了推广,从而逐步实现生态化养殖,将“263”专项行动细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保财险湟里分公司的韩经理针对水产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了告知,确保农户全面了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农技农机站高级农艺师郁国芳为学员讲解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农业投入品如何购销及安全使用、追溯管理查询平台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通过案件视频让广大农户较为直观地了解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了养殖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生产源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老百姓的餐桌安全有了更牢靠的保障。

通过培训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一批有文化、技术精、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该镇的农业产业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海藻农民职业
海藻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海藻与岩石之间
职业写作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