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婷,张彦丽,邓喆轩,杨 光
(北京燕山石化职业病防治所,北京 102500)
作为机动车保有量较大的城市,北京市尤其是位于北京城区的加油站普遍具有加油量大、工作时间长等特点。为了解北京地区加油站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对北京市区年加油量较大的加油站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为促进加油工的职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市区车流量大,年加油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相对大。选取北京市区中国石化下属的137家加油站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2017年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共两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于柴油组分重、不易挥发,目前国家没有柴油相关的标准检测方法,故本次检测时只对加油站内汽油的加油操作位进行检测[1]。
按照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要求进行现场采样,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短时间采样;按照GBZ/T 160.4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分别对汽油、苯、甲苯、二甲苯和噪声进行检测;按照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进行结果判定。
经调查,加油站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产生于加油、卸油作业过程中,接触岗位为加油岗。加油工手持加油枪向油箱内加油、卸油时或汽油滴落到地面上都会使加油工被动吸入油气。统计得知以上137家加油站的年加油量为2 000~25 000 t,作业人员实行三班两倒,每班12 h工作制,加油工每班每人接触有害物质的累积时间为3~9 h不等。加油站多为一顶四面无边的敞开式设计,加油机处设有油气回收装置,站内均设置有职业危害告知牌及警示标识,配备有应急个体防护用品。
采样时段选择在加油量较大或卸油中的时段,此时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场所中累积的有害物质浓度较高。化学毒物采用短时间定点采样方法,采样点尽量接近加油工,空气收集器位于加油工作业时的呼吸带,采样频次为一天3次;噪声测量时传声器指向声源的方向,放置于作业人员工作时的耳部高度,每个测点测量3次。
对137家加油站的加油操作位和卸油操作位共1 644个样品的汽油浓度进行检测,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及各岗位8 h等效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2007中规定的相关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
表1 工作场所中汽油检测结果 mg/m3
对137家加油站的加油操作位和卸油操作位共1 644个样品的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进行检测,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及各岗位8 h等效检测结果均小于最低检出浓度,符合GBZ 2.1-2007规定的相关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表2 工作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检测结果 mg/m3
对137家加油站的加油操作位噪声进行测量,定点测量结果及岗位8 h等效测量结果均符合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中规定的相关职业接触限值,见表3。
表3 工作场所中噪声测量结果 dB(A)
2016年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的GB 17930-2016《车用汽油》中明确规定汽油中苯含量不大于0.8%。北京市油品质量普遍高于国家标准,且加油站均设有油气回收装置,敞开式作业方式通风效果较好,挥发到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能迅速得到扩散和稀释,作业人员实际接触到的有害物质浓度较低。由近2年检测结果来看,汽油的定点检测结果为1.4~61.1 mg/m3,最高浓度的超限倍数为0.2,远小于国家超限倍数限值1.5。仅13个汽油的样品检测结果大于15 mg/m3,占总样品数的0.8%,分析得出这13个样品主要来自于3个年加油量大于1×104t的加油站,总体来说汽油对人体的危害也较小;苯系物的检测结果均小于最低检出浓度;噪声定点测量结果为67.6~74.6 dB(A),结合现场分析加油站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加油工作业时加油机几乎不产生噪声,故加油工不涉及噪声作业。综上所述,加油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汽油。
加油工作业多为半露天作业,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高温、热辐射等。加油工平均每班的工作时间约10 h左右,在车流量大的加油站,加油工的劳动强度更大。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加之倒班制度的实行会导致作业人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等症状[2]。
尽管加油站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限值要求,不属于职业病危害重灾区,但有研究表明长时间吸入低浓度的汽油也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3]。从北京疾控中心开展的加油工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来看,加油工患有白细胞低下症、神经衰弱综合症、记忆力减退、皮肤病等概率均高于不接触汽油的人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a)加油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销售苯含量合格的油品,从源头上降低职业健康风险。
b)定期检查油气回收装置,确保其正常使用。提高鹤管、加油枪、管道、阀门、法兰等部位的密闭性,防止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
c)尽量减少每人每班接触汽油的时间及频次,降低加油工直接接触有害物质的量。
d)调查过程中发现加油工均未佩戴防毒个体防护用品,少数加油工未佩戴防护手套。用人单位应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管理,为加油工配备舒适、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并要求加油工作业时正确佩戴,避免吸入或皮肤接触有害物质,且应定期检查更换防护用品确保其有效性。
e)应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加油工遵守操作规程,减少加油、卸油等操作过程中油品的滴漏。加油工在下班后或吃饭休息时能及时洗脸、洗手、更换干净衣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f)应严格按照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做好职工岗前、岗中、离岗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有职业禁忌的职工应及时调离本岗位,并进行治疗。
g)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加油站大多未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建议用人单位每3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卫生现状评价。
[1] 郭建华,薛晓航,刘宝刚,等.天津市汽车加油站行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5,41(5):367-368.
[2] 赵楠,钟茂耀,唐旭东,等.汽油对人体的慢性毒性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26(5):296-297.
[3] 任迎娣,李海生.汽车加油站行业从业人群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7,11(23):2039-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