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晓聪
【摘 要】一个班集体要具有自己的需要、情感、思维、个性和价值追求,要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群体心理和社会关系,要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为。根据班级产生的问题,使笔者产生对初中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研究。在了解理论基础后,制定了符合班级需要的合作小组,进行了小组角色安排,制定了小組评价制度。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小组成员们各自发挥所长、一起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同学们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提高。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初三年级,班级出现了一些现象: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各人自扫门前雪,自己埋头学习缺乏与其他同学交流;成绩差的同学过于放松自己,学习效率低。初三上学期期末成绩较上学期开学考试成绩有所下滑。早上到校后,科代表经常不及时将班级作业交给任课教师,教师们意见都比较大。对于部分教师布置的自检、自己订正等这一类型的作业,完成的数量、质量也没有得到检查。劳动卫生方面,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不积极,几乎每天都需要班主任催促才开始打扫。在课堂纪律上也不时地有讲小话、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整个班级状态非常不理想,亟待改善。
在研究了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以及向优秀班主任请教之后,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改善班级状态。
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
(一)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罗杰斯倡导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是天生就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具有通过自我完善和教育来实现自我的潜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认可,得到社会的肯定。要使这种潜能得到发挥的前提: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自我实现理论提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步骤、并通过随时监控反馈、找到差距,从而真正的做到自我发展。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一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改革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来设计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纲要从课程功能上强调,学习是一个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学会学习、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观的过程。
2.群体效应的心理学基础。在心理学中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个体之间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害怕彼别人及群体冷落。我们在班级中开展小组合作,不但让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有利于开展小组组内的合作。
3.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我们开展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4.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戴尔的金字塔学习理论。
第一种,“听讲”是学习效果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存在大脑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来学习,内容可以保留20%;第四种,采用“示范”、“演示”的学习方记住30%; 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达到75%左右;第七种,处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这样可记住90%。根据这个理论,埃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较差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是个人的学习或者说是被动的学习,而学习效果较好的都是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团队学习。
5.动机理论激励法
动机理论激励法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生有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赢得对等的地位的需要,是他们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体现;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赞美和认可、同学的夸奖、父母的表扬,心中坚定要做个好学生的信念,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则是附属内驱力的一种体现。
(二)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
1.分组原则和依据
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班级分组。全班一共四个小组,每组分五名同学,包含一名组长和四名组员。分组依据是将初三上学期四次月考成绩综合考虑,每位同学进行排名,1-4名为A等级,5-8名为B等级,9-12名为C等级,13-16名为D等级,17-20名为E等级。结合班级同学平时相处的一些实际情况,从ABCDE等级中各抽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同时还关注每组中要安排文科和理科较好的同学,至少各一名。
2.小组角色安排
五人小组中,一名为组长,职责是全组的日常管理,包括每周小组座位安排、组织每天放学后的学习活动、劳动的安排以及其他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的组织和督促工作。小组中文科和理科较好的两位组员负责安排每天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并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小组另外两位组员,一位负责每日收集组员作业,检查完成情况后上交并告知科代表;另一位组员负责督促和检查小组劳动情况。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具体的工作,做到“人人有任务,处处有人管”。
3.小组评价原则
安排了小组,那么小组之间就需要形成一定的竞争,才能使小组合作机制运转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采取小组之间互相监督、形成竞争的机制。四个小组中,第一组监督第二组、第二组监督第三组、第三组监督第四组、第四组监督第一组。小组成员负责组内什么事务,就要相应地监督另一个组同一事务。例如第一小组成员负责本组的作业上交和作业检查工作,他就需要监督第二小组的作业上交和作业检查情况,并及时等级,按一周一次汇总。有了这样的监督机制,各小组才能认真要求自己,真正实现小组合作。
4.小组合作的实施
(1)学习方面:组长根据本小组周测、月考小组的成绩,找到小组薄弱科目,安排两位文理科特长的组员组织课后学习活动。如第一小組因为上一次月考英语和数学成绩比较不理想,所以两位组员安排一三五中午强化英语,主要有单词听写、互相背书等活动;二四中午强化数学,主要有难题讲解、作业讨论等活动。形式各异,但都比较符合小组的需求。成绩好的同学作为组里的小老师,不但帮助了组里的后进生,自己也能让知识更巩固;成绩待优的同学通过交流,获得知识和解题思路,也有不小的收获。因为有了专人负责收作业和作业监督,各科作业上交及时了,得到了任课教师的赞许,同学们也和老师们的距离更拉近了。同时,作业质量也有了提高,基本消灭不写作业上交的、留大量空白上交的情况。在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上,同学们还进行了组间PK。先确定挑战对象,有组与组之间挑战的,也有各组组员之间挑战的。PK双方用累积一周的作业A+个数进行比赛;还PK周测成绩和月考成绩,有的小组PK分值,有的PK单科A+和总分A+。这样的活动,让班级的学习氛围瞬间燃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常规方面:由于班主任赋予了组长管理权限,由组长和组员商量,自行调配座位和劳动安排,所以组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组长沟通,组员之间也能互相协调。这样的操作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又使学生有了自主管理的权利,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内驱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部分组长成长得特别快,对团队管理非常周全细致。这样的良好品质也同时在学习中有明显的体现。
三、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使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一个学期以来,班级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常规工作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个学期三次月考各科分数和A+率较上学期期末相比,提高了不少。同时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减轻。
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个别小组的组员有时不愿意参加课后的小组学习活动。因为小组活动或占用他做作业的时间,他认为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组员课后想安排其他活动或者想立即回家,所以也出现个别组员偶尔不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的现象。另外,有的组长在组内协调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组内一些工作开展不够顺利。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一种新的观念和模式己经开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既要静心观摩、虚心学习又要积极反思和不断创新。将别人的优秀成果与自己的设想融为一体并付诸于实践,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适合自己的模式。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管,不是导,而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
【参考文献】
[1]刘向前,李如密 班级管理的小组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年34期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学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J]. 教育评论.1994(4)
[4]蒋曹冰.现代意义上的班级观[J]. 教学与管理2002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