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鑫峰 王昕宇 崔然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产业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决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应该是多样化的。当前应注意研究一般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异,建立一般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途径,建立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科学的心脏和基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急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原应用电子专业和信息控制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加强基础,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电子信息基础、重视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相关产业多样性
电子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产业规模巨大。以其分支微电子为例,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所以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除了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外,还涉及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及民用电子产品、通讯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仪器等。光电子、物理电子等其它分支涉及的产业也较广泛。目前,各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调研不够,专业定位不够合理,各校培养人才的“结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目前各校的专业办学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多样性[1]。
(二)办学层次多样性
大众化教育使一般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自学性都较差,如果采用与重点大学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肯定很差。重点大学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大,学生本科毕业时转入研究生学习的比率很高(多数重点高校超过50%)。而一般高校考研录取率相对较低,多数学生毕业时直接面向社会就业,工科本科毕业生在工程技术、管理乃至跨专业领域就业等都会有所分布。但是,目前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培养方案上很少反映出这种差异。许多高校追求所谓的高起点、与名牌大学保持一致来显示其办学的高水平,不愿承认与重点高校存在的差距。一般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往往以某个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为蓝本,课程体系几乎相同,教学内容十分相似。目前不同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选取的不同,这种差异还没能体现办学层次的多样性。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为满足本地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的人才的培养,应确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传统的只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和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显然已被打破。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先应从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并拓宽专业的服务面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就业后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在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甚至跨行业的工作岗位。精、专或特殊的专业知识应依靠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学习上,学校也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就业后所需的特殊知识全部交给学生,否则本科教育就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所以,加强基础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加强基础,已不是仅对某门课程的加强,而是要在拓宽知识门类方面的加强,既学理工的学生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要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经管的学生不仅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也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在专业学科基础知识上既应包括本专业学科基础,也要适当学习相邻专业学科知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通过设立公共基础平台课,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模块课来实现[2]。
(二)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对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位置,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的必然。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只限于实验技能的培养,也不只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这其中包含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除了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以外,还必须强调政治修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处事。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并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工程素质和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上狠下功夫[3]。具体地说:一、要充分重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培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各门课程中,包括专业理论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各门课程中,在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努力挖掘提高科学和业务素质的成份,唯有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才能使学生享用终身。三、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只有在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研究和各种调研活动中,才可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发挥
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忽视个性特征。同专业的学生采用几乎相同教学计划,成批量培养一种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一种专门工作,这样一种培养方式只能适合于计划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必须进行改革。事实上,人的个性特征、先天素质和从业意向是有很大差异的,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发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另一方面,就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用人单位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刚柔相济,要有允许学生实施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坚持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相结合,要有利于优秀生、特长生的发展,有利于个性发展。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选择余地,让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和爱好选课,为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并为实施因材施教创造条件[4]。在专业方面,开设了14门专业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个人要求选学;综合设计、专业设计等独立实践环节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在多个题目中自选,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三、结论
本文从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根据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的参考格式,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伟,杨恒新,陈琳,刘芫健.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88-89.
[2]王琳基,王蘇潭,操瑞杰.应用研究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6(02):153-155.
[3]刘一婷,李新,关艳霞.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高教学刊,2016(07):74-75+77.
[4]朱祝林,鲍妍,徐玭,刁薇.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电子制作,2015(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