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带萍
【摘 要】《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的定义如下: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一些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现状;食源性疾病;监管状况;建议
一、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认知度有所提高,为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增强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广泛实施从“龙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曾在我国发生兩起食品安全事例
2.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
3.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一)存在的安全隐患
1.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
2.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
3.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二)、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成因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
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酸氢钠等等。
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8、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三)、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4、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
(三)、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四)、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21).
[2]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8(02).
[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02).
[4]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