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程(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8)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往往注重项目自身的计划、组织、控制、风险管理等,而忽视了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生态学理论能够关注到生态中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视角恰恰能提供研究工程项目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大多是以单个项目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其对建设外部性的考虑,大多仅发生在可研和立项阶段。工程项目管理似乎形成了优先考虑项目内部效益,而忽视外部效益的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习惯,不仅渗透于我国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更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常规理论中[1]。
在我国的工程实践中,项目建设破坏环境的案例有很多,这个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区域交通、民众居住、农田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单项目的成功,往往破坏了城市的固有状态,给城市功能带来正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负效益,两者孰轻孰重却无从估量。归根结底,工程项目建设的利己目的性,是问题的根源。
传统的工程建设过程,注重设计、施工、成本等方面的控制,项目一旦竣工验收,开发商完成了开发的任务、施工方完成了施工的任务、监管部门完成了监管的任务后,最终把建设成果交给运营方。项目管理的范畴很难跨越建设期,各方对工程的认识较为短视,常常忽视了运营阶段的健康和隐患。
于是,“短命”工程常常出现,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对政府的决策形象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项目的区域生长环境会遭到破坏,规划紊乱、城市功能缺失、民众满意度不高、投资商信任度不足等问题会相继显现,给区域之后的新项目的发展带来困难[2]。
工程项目的后评估理念,早在上世纪 80年代就传入我国,如今每一部工程项目管理的教科书,几乎都有此部分的内容阐述。但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却不多,对此,我国某大型房地产央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企业中进行项目后评估的项目数尚不足已交付项目数的 10%。
一方面,工程项目后评估的实践缺失,产生了项目已完成却未有可借鉴“经验教训”的情况;另一方面,已有后评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远不能够真正判断项目的成功与否。没有充分的后评估,则经验传承不能延续,那么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政策、资源情况、城市基础设施、金融法律情况等,日后都会无从考究,新项目的操作也只能再重新探索。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成。前者意为“房屋”或“居住地”;后者意为“论述”或“研究”,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博物学家索罗于 1858年提出,但其内含一直不确定。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为它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学科。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则认为,生态学是人和环境的整体性的科学等。生态学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可分为:①个体生态学,即研究一种生物的单个或多个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②种群生态学,即研究一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几种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③群落生态学,即研究区域环境中种群集合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④生态系统生态学,即研究社群生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环境所组成的体系[3]。
如果把工程项目比作一个生物单位,其就像是草地中的一棵树,不仅需要自身的枝叶生长的特性努力,也需要周围阳光、水、温度等持之以恒地予以环境支持,自身与环境之间形成融洽的成长体系,才能促进工程项目自身的健康成长,这个成长体系就可以称为工程项目管理的生态系统[4]。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表明,对于项目自身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处于关注高位,而对于环境以及与之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研究,尚较少涉及。
3.1.1 工程项目群落
群落是生态学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群体,其内部关系呈现为寄生、竞争、捕食和共生。而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往往有着类似的特征,其是由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咨询)方、材料设备供应方等各方有机组合而成的集群[5],各方又有着相互之间复杂的生存关系。
图1 工程项目群落内的种群关系
3.1.2 工程项目群落的成层现象和生态位
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互相竞争和选择的结构,它缓解了生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食物、水分等的矛盾,而且扩大了利用环境资源的范围。成层现象越复杂,即群落结构越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就越充分,生存稳定性就越强。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中的各方也依据产业链条或合同关系形成了明显的成层现象,这种层次划分带来了行业领域的分工,推进了各专业的精细发展,加强了工程项目组织的稳定性。
图2 工程项目群落的成层现象
工程项目群落的成层并不代表着各个种群生态位完全按照固定顺序排列隔离,比如材料设备的供应,不仅可以施工方包工包料,还有甲供材、甲指乙供的发包模式,实际种群生态位的宽度,取决于以“利润”作为导向的种间竞争。
自然界的环境指的是光、二氧化碳、氧气、水、温度等以及地形、纬度等所有会影响群落生存的因素,每一个环境因子都对群落中的生物个体成长起着一定的作用。工程项目的群落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区域基础设施、法律金融环境、技术支持环境、自然环境、资源情况等,它们共同为工程项目群落提供营养。表以城市工程项目为例,列举出环境的主要内容。
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输入和流出两个方向。群落的生长经历了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食物链过程,同时环境全方向地向群落输入营养;而群落一旦灭失,其流出却需要分解者的加工,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一起,重新回归到环境当中。这个循环就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工程项目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亦是如此,如图3 所示。
在工程项目群落组成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众多,这主要源于工程项目需要消耗的资源种类多、消耗量大等。施工方购买劳务公司的劳力资源、材料和机械设备供应方的物质资源,开发方购买监理(咨询)方、设计方的智力资源,两方共同形成群落的中间群体—消费者,施工方又被开发方发包,从片面的角度,它们又分别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最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消费关系。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中,环境因子在持续支持着项目运作,同时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协调信息也会源源不断地反馈给环境。建设运营结束后,拆迁报废方就会承担群落物质分解者的角色,将建筑垃圾回收处理,而建设运营周期中的营养代谢物“经验”,只能通过项目后评估来反馈回环境中。
工程项目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成长,归根结底都依靠于环境的营养供给,所以培养环境因子,可以更有利于项目的健康成长。培养环境因子有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一方面,固有环境因子需增强服务支持能力,如政府税收政策能否通过优惠税收的方式扶持项目建设,政府行政能否通过精简审批缩短项目运作时间,金融机构能否提供更有利的贷款政策,区域是否具有汇聚劳务、智力人口的能力,材料机械原材料是否能提高供应能力等;另一方面,需培养新的环境因子,扩大服务支持的范围,如开辟重点项目政府审批的绿色通道,建立产学研用的新型高教院所,创新 PPP 等新型融资模式等[6]。
表 城市工程项目的群落环境简表
图3 工程项目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模型
工程项目后评估的实践缺失,减少了项目群落反馈环境的途径。一方面,项目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开发企业,应承担起后评估责任,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加深对已开发区域的认识,便于后续项目操作,更有利于准确地找出环境因子中的不足点,通过企业的桥梁反馈到政府、金融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建立重点项目的后评估机制,对重点影响城市功能的项目,应不仅抓项目立项、投产、营业的前端,也应做好综合评估的后端,形成报告文件,这有利于汲取经验教训,创造出更加良好的项目环境。
工程项目群落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生存稳定性就越强。在固有层次企业的基础上,应培育新型企业种群,增加群落的丰厚度。比如房地产开发的业务范围包含拿地、招投标、施工、营销、物业等全流程的项目开发,开发方作为群落的优势种群,自身往往集合了除施工外的所有其他业务。其实在这个流程中,招标代理、营销公司、物业公司等如果能参与进来,往往可以在业务上做得更加专业,这也能更加丰富项目群落的内容。另外,工程项目群落还可以引入新材料、工业化建筑、科技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兴企业,增强群落实力,以便更好地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121-126.
[2]成于思,吕赛男,成虎.论科学和理性的建筑观[J].现代城市研究,2013(4):117-120.
[3]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苏州大学.2003.
[4]潘玥斐.开辟生态学哲学研究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27(002).
[5]穆诗煜,成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全球承包商竞争强度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4):28-30.
[6]Smar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New Technology.ASCE,2014:2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