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丹 刘 洋 王贞佐 孟庆繁 滕利荣 滕乐生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近年来,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对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也逐年递增[1],为此很多大学设置了与药物生产相关的专业。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2],然而现有的生物制药教育体系,无论是形式或是内容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3],因此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4]。
为此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整合优质教研资源,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构建跨专业与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衔接、学校和社会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上下游结合、学研产结合、国内外结合、学科交叉结合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通过建立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组建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兼职结合团队,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创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掌握深厚的生物学、药学理论基础知识,辅之以适当的医学、化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方法,具备生物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管理的初步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能够在生物制药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目前,生物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急需新药创制、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为此,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上,按照调整的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逐年增加交叉课程的学时比例,实现理、医、药、工等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知识整合和内在融通。“三个融合”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5]。
实施“三个平台、六大模块、多向选择”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个平台”指将教学计划内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专业拓展平台;“六大模块”是指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能力拓展课;“多向选择”指必修、选修课程的选择。3个学年内完成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第四学年进入科研机构、制药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着重加强应用型开发、生产工艺设计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潜力的培养。
打通教学与制药相关科研实验室界限,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工艺路线;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科研生产实习基地,挖掘社会实习资源,拓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渠道,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
打通教学与制药相关科研实验室界限,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集专业实验、中试实训、实习实践、科研训练和大型仪器训练为一体的“三实两训”生物药学实践教学共享平台[6](如图1所示)。
图1 “三实两训”生物药学实践教学平台
该平台专业实验、中试实训、实习实践、科研训练和大型设备训练5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培养环节从基础的专业技术和方法训练,到综合性的中试实训,再到高水平的科研和生产训练,整个持续过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7]。
(1)按产品研发、生产实际设计中试实训的技术路线,吸引社会企业前来合作。根据产品研发、生产实际技术路线要求,重点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制剂和分析检测等方面,建成了从生物制药的上游到下游为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内中试实训工艺路线(如图2所示),不仅解决了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而且吸引广大制药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图2 生物技术校内中试实训工艺路线图
(2)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为平台完善出资献力。通过对企业开放平台,建立联合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研发技术难题、中试产品工艺放大、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联合研发项目和申报课题等,实现优质资源充分共享,减少企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共同营造支持和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良好环境,为学生产学研结合训练创造了优越条件。
(1)结合地方相关技术企业生产特色优势,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按照人才培养需要的技术要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特色优势,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8]。目前,已建立了8个高新技术企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工艺研究、经营管理实践提供了实践平台。
(2)与政府共建公共技术平台,扩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先后与吉林省工信厅、长春市工信局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共建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政府每年为公共技术平台投入运行经费30万元,并每年支持平台20多万元作为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经费。通过平台为社会服务、与企业项目合作,扩大了技术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前来合作。不仅为教师提供更多应用创新研究项目,提高教师实践经验和水平,而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应用创新项目研究的锻炼机会,也为平台的良性、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与政府开发区合作建立创业训练平台。通过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创新智力支撑等,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联盟,吸引政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项目、经费、政策等支持。目前,分别在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受益学生100多人,学生获创业竞赛相关奖励7项(国家级3项、省级1项、校级3项)。
(1)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资源,加强对本科生开放力度。目前,通过专业实验室、中试实训基地、国家和部级重点(工程)实验室、校内研究实验室(中心)和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等对本科生开放,鼓励与支持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的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引入学科前沿技术与方法等,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迪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近五年,科研教师为本科生开出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32项,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8项,引入学科前沿技术与方法4项。
(2)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搭建校外产品研发训练平台。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开展项目研发、为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加强密切合作,在科研院所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项目研发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得到产品研发全过程的综合训练。目前,已与国药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左家特产研究所等4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基地”,受益学生100多人。
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越条件,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管理层次与水平。为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过程。
通过调整实践课程内容,统一规划实践课程技术方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内在衔接与融通,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生产、应用相结合,促进交叉学科技术与方法的结合,将科研技术与仪器设备训练、创业规划与就业训练贯穿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9],进而构建了“4个层次、3个结合、2个贯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
“4个层次”:依据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按专业技术综合训练、校内实训、科研训练、实习实践4个层次设置实验模块。不仅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节省实验学时,而且可以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学科交叉知识、技术与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结合”: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应用的结合,加强交叉学科技术与方法的结合,加强基础、专业、实训、实习内在衔接与融通,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理解、分析、运用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个贯穿”:科研技术与仪器设备训练贯穿与实践教学的始终,创业规划与就业训练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
该体系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互相渗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
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实行本、硕贯通,使优秀本科生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1)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10],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与此相应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
(2)本、硕贯通,使优秀本科生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从大三年下学期开始,实验区优秀学生可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教学计划中,大四年级开始,设计部分研究生培养衔接的课程,并鼓励学生选择专业硕士,积极推进实验区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配备双师即能力强的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指导,进行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及综合论文训练等。
创新性是经济时代对精英人才的本质要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饯行精英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11]。中心通过建立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12]。2013~2016年学生承担创新创业实验项目148项、开放性创新实验4项,发表论文144篇,参与申请专利11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4项,获各级创新创业奖励321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1]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2]刘艳,孟威,孟令军.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66-168.
[3]刘艳,刘洋,闫国栋.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实践教学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76-179.
[4]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5]刘艳,闫国栋,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6.
[6]周毓麟,孟威,孟令军.高校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9-11.
[7]吴晓敏,张强,宋运贤.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6,33(3):121-124.
[8]李海英,张贵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141-142.
[9]闫国栋,权宇彤,汤海峰.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6-8.
[10]邓新荣.学分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1):119-121.
[1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12]刘艳,邵妍,周毓麟.高校生物学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