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2018-04-29 07:34茆素琼
高教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改革

茆素琼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正在成为思政工作改革的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养类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政治正确的有是非观、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优秀素养的人才,优质师资是保证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师资建设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思政课师资建设既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思政课师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支持效应,并应该把好入职关,强调教师的理想信念;把好师德关,加强教师的职业修养;以广博学识为基础,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在给学生浓厚人文关怀中,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067-04

Abstract: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literacy class.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good qualific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correctness, sense of non-sens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eachers' quality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staff is also the key of supply-side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not only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but also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hould fully use the support effec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should put the good into the post and emphasize the ideal faith of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be selected strict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rthermore,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should be enhanced based on extensive knowledge. Ultimately, the teachers' personal value will be achieved by giving students a strong humane car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upply-side of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reform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2·8”讲话)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还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无论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都理应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更是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职责的强调。作为一名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不免自觉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上好思政课。我认为在正确定位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基础上,要认识到思政课师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专业,它是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已充分说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不同的群体对于这门课程的性质与归属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教师(甚至包括思政课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理论课;听课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或政治灌输课;一些职能部门领导可能会认为这是上级布置下来的硬课程,必须开足课时;一些专业课老师则可能会说这种课没必要占用这么多课时,谁都能上,而且上课比较轻松。这些模糊认识的产生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是承担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再适合思政课教师不过了。因为思政课教师传播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思政课教师在传道时应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教师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宣传、说教和灌输的特点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从主观上来分析,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认识有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80年代,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曾先后被称作“政治课”、“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理论课”等。20世纪80年代后,增设思想品德课程,先后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称谓。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统称为“两课”。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也即我们常说的“思政课”。尽管“思政课”名称已延用十多年,但在一些教师视野中,它就是政治课,并仍然被称之为“两课”或“马列课”。

思政课教育教学这些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现状总有令人困惑之处。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深信“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必须对所执教的课程有精准的定位。

如果将高等院校的课程划分为知识类课程、能力类课程、素养类课程几大类的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属于素养类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点,不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应试,不在于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而在于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其教育指向是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有信仰、有梦想、有责任感、有是非观等等优秀素养的人才。习总书记“12·8”讲话中强调的四个“正确认识”,正是思政课教师始终要扛在肩头的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将教材与世情、国情、舆情、校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毫不动摇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靈活运用情感交流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感染力,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供给侧语境下思政课师资建设意义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进入了一个改革深化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思政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思政教育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育人能力任务紧迫,优质师资是思政课供给侧改革中能否提供有效供给的关键。因此,重视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思政课师资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加以重视。”[1]在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发展大背景下,习总书记“12·8”讲话中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人才一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则决定着人才成长的方向。中央领导人历来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我国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2]思政课教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

(二)思政课师资建设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需要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颁发了一系列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尽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是迄今第一份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似乎预示着“思政课的春天”即将到来。在既有政策和平台下,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否真正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状况。尽管近些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战线上专家名师不断涌现、教师学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教师规模逐步扩大、年龄结构正在优化,但是仍然遇到一些不能回避的困境。根据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简称《创新计划》),以及教育部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简称《建设标准》),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师生比应该是1:350~400。但是长期以来,师生比过低一直是困扰着思政课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以本人所在的学校来说,师生比多年来都保持在1:600~650左右,且专任教师中年龄老化现象明显。另外,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政治素质与育人能力有待提高、自我职业认同感不足、进修培训实践机会不均衡等等也是制约思政课教师发展的瓶颈。因此,思政课师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迫切需要。

(三)思政课师资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不同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如何看待“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等社会思潮或观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关切的理论热点和思政课教师授课中不能回避的难点。习总书记“12·8”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是党和国家交给广大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寻找社会梦想与个人理想的融合点等等。要完成这一紧迫任务,必须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三、从供给侧改革思考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独特的力量,是党和国家公共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马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环境下,理论界已对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如通过组织建设理顺思政课教师的管理体制;以学科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成为科研骨干;用质量工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以社会服务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树立先进典型,扩大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建立保障制度,形成思政课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等等。这些宏观研究,为高校思政课师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与路径参考。

笔者以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以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结构变化,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供给端,是解决供需矛盾的主导方。因为思政课的“配方”“工艺”与“包装”等都是供给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只能是教师。改革的关键就是打造优秀师资,提供优质教学供给,引导学生需求调整,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满满的获得感,而不能仅仅迎合学生的需求。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最终目的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效供给。

(一)把好入职关,理想信念是根本

把好入职关,强调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是体现思政课教师特殊性和专业化要求的第一个环节。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明确提出:“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而在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则提出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无论是否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做到心中有国家有民族,肩上有责任有担当,“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学习者和优秀传播者。”[4]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党员教师,则更应该深谙“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鉴于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的主要任务是开好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抓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工作,其在师资建设规划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潜力,更要考察教师的理想信念是否符合要求。引进或培养“只专不红”“入党不为党”“在马不信马”“在马不言马”的教师是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大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应付式宣传是有前车之鉴的:以赛亚·柏林在作了深入调查后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对自己的专业(他们都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表现出一种毫不掩饰的厌倦态;他们既不相信也不怀疑他们所讲的观点——发表这样的观点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只是竭尽全力地去完成。”[6]

(二)把好师德关,职业修养是关键

无论是从教师的职业性质还是思政课内容特点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习总书记“12·8”讲话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并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好“四个坚持”。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想成为受学生喜欢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老师,首先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的楷模。身教胜过言传,德高才会望重,师德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德之不存,道将不附,师德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者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传之道便更容易被接受。因此,把好师德关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职业修养即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政课教师更加需要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认识到本职工作就是要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让大学生在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其形成终生受益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教研能力,广博学识是基础

具备扎实的业务理论功底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持续推进思政师资建设,“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活动”等正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思政课教师的快速成长,培养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中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然而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并不能成为计划资助者和影响力人物,这不是不公平待遇,而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写照。如果教师个人存在着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缺乏广博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没有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等等“短板”,便不可能有过硬的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思政课师资建设,应该从营造重视研读經典著作氛围开始,夯实开展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在实际工作中,实然与应然往往相距甚远。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专任教师中,专业背景一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是一把双刃剑,从业之后各人的学术兴趣亦不相同,如何扬长避短是个难题。但是,无论身处何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研读经典;无论所教何课,思政课教师都应该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不能只盯着自己所教的某一课程。因为本科生四门思政课程的设置是非常科学的:“原理”课解决的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问题,“概论”、“纲要”和“基础”课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内容体系之源,而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两者不可偏废。”[7]

(四)实现个人价值,人文关怀不可少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密联系。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压力更大,归属感不强,并且个人成就感不足。由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度与个人精力的付出不对等,往往在工作中会出现疲于应付或者心浮气躁,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如果说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追求是成为“好老师”或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老师的话,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比较容易统一了,因为这也正是思政课师资建设目标。除了具备坚定信仰、高尚师德、广博学识,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即真正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习总书记“12·8”讲话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政课教师应该以此为指导,把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根本价值取向,通过真诚关怀学生拉近师生距离,通过真正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真心理解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既能成就思政课教师的个人价值,又能让思政课春风化雨般取得教育实效,是师资建设应该倡导的思路。

自习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以来,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呼声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也理应如此。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师资建设无疑是关键。近些年来各级各界都更加关注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发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备受重视,这是非常鼓舞思政课教师的好局面。无论是“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还是“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师资都是关键。或者说无论怎么改革,没有广大教师参与的改革都不可能真正成功。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升师资水平,因为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永远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主导者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

参考文献:

[1]江涌,姜建成.十六大以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4]黄蓉生,李栋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有特质”的时代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6]以赛亚·柏林.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119.

[7]白显良,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典著作研读培训心得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试析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改革创新(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