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恒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进一步膨胀,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大运量、快捷、安全、节能、舒适、低污染的城市公共客运方式,成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骨干交通运输系统随着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走廊式等的转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也得以快速发展。而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合理与否,对整个线网的运营效果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作了概述,对其作用与特征进行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超长线;衔接模式
1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的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利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服务于城市市区内部中短距离的客运交通系统。
城市郊铁路与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在服务范围、客运性质等方面都比较相似,且与城市轨道交通都有着较大差别,因此,笔者将本文中提及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做如下定义:它连接于城市与郊区或者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主要服务范围在城市中心的外围地区,负责城市中心与外围组团副中心之间长距离的联系,是一种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一般铁路之间的客运交通模式,其基本功能是为城镇人口(包括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大众化的通勤出行服务。
2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系统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和区域轨道交通的系统制式可按运能、线路敷设方式、路权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从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城市轨道交通
(1)地铁
地铁,是大容量的快速客运系统。地铁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区,主要承担城市中心区主要交通走廊中居民的出行,线路一般埋于地下,也可在地面或高架运行。
(2)轻轨
轻轨,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容量中速客运系统。与地铁相比,轻轨的线路半径、坡度等限制相对宽松,因此适用性较强,同时其建设工期较短,造价也较低。
(3)单轨系统
单轨系统是指以单一轨道梁支撑车厢并提供引导作用而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依据支撑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跨座式与悬挂式两种。单轨系统适用于中运量及短途、低运量的城市客运交通。
(4)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实际上是轻轨的最早形式,也是最便宜的轨道交通运输工具。有轨电车适用于城市居民的短距离出行,一般在混行车道上运行,属于开放式系统。
2.2区域轨道交通
(1)市郊铁路
市郊铁路是利用大铁路线路联系城市边缘与市郊地区之间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运行密度较低,客流运量往往集中在几个主要出行时段上,是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一种主要通道。
(2)区域快速铁路(区域快线)
区域决速铁路(区域快线)是在市郊铁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容量快速客运系统。区域快线主要承担城市市区与市郊以及卫星城之间居民的中长距离出行。
3.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的作用
作为城市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有很大作用,为城市居民在市区范围内的中长距离出行提供快捷、安全、准时的大运量客运服务,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城市发展也有诸多益处,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车后,原来沿线不发达的地区会由于交通的方便而逐步发展起来,随之带来土地的升值、各种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
4.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衔接模式
4.1对接换乘
`将轨道交通区域线的终点站与市区线的终点站对接,两者间形成对接换乘,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衔接方式,如图4-1所示。
两线的终点站共同构成换乘站,可以让乘客很直观地在城市轨道交通市区线与区域线之间进行换乘。对接换乘这种衔接方式適用于开行区域轨道交通线的换乘枢纽功能已较为完善,且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情况。而且由于基本是直接将两线的终点进行对接,因此不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站后设备,较大程度地节约了区域线引入市区的工程投资,其运输组织也相对简化,运营管理各自独立,这些都是对接换乘所具有的优点。
4.2多点换乘
多点换乘是指将区域线引入城市中心区,并在市区线网中与多条市区线相交,形成两个及以上的换乘点,可以给乘客提供多种选择,同时也增大了区域轨道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如图4-2所示。
这种衔接方式适用于区域线列车开行在城市内部,且区域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大致平行的情况,此时区域线将具备一定的市内旅客运输功能,通过在两条线路的多处重合点设置联合换乘枢纽来完成二者的合理衔接,它特别适用于中短距离的以城市组团间旅客运输为主的轨道交通区域线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市区线路与区域线路的多点衔接可以使旅客在市区内部多个换乘站进行换乘,更方便于旅客的出行与转乘,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衔接方式。
4.3直通运转
直通运转是指轨道交通区域线列车直接驶入市区线,与市区线共线运营,如图4-3所示。
共线运营,即是指在相邻的两条或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中,运营列车交路从一条线路跨越到另一条线路,存在着两条或多条列车交路共用某一区段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俞展酞.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纪实闭.现代城市轨道通,2006;
[2]张越.城市轨道交通“超长线”行车组织优化[D].长安大学,2008;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