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军
摘要:社会行为伴随着经济学的原理产生,反过来如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行为。论文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交通堵车背后的社会秩序,分析确立产权在社会交换中的经济意思,面对稀缺与稀有的社会物质资源时,如何正确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维持市场关系,从消费与需求新社会现像论述供给则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稀缺;稀有;供给与需求;供给侧
关于经济学这一名词,最初接触时应该是大学阶段,有一门课程叫“政治经济学”。至今脑海里既模糊又清晰的印像,他讲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资本家的本质剩余价值剥削以及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等等。这些似乎高大上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没有直观体现。而最近几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和“猪周期”等热门词汇,直逼生活成本。互联网膨胀后,海淘又一次冲击大家的钱袋子。这些名词最简单和粗暴的理解就是供需关系,在我们认为增加消费,拉大内需为国作出贡献时,供给侧改革似乎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一系列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如何用简单的经济理论解释,或者有一个经济理论是结合社会问题,来澄清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让我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理清了社会中很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看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
首先,要明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社会理论家创造出来,是为了解释人与人之间产生秩序和协作的原因。因为从表面看来,群体间的合作不甚协调,人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利益。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从高峰期的交通堵车现象出发,认识秩序与社会协作的理论规则前提性,进一步理解产权的重要性。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充分认识产权与经济自由是当今社会的双重基础,是安定的社会秩序的柱石。只有充分产权的确立和保障才是维持社会协作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篱笆不好,邻居就会加倍窥视他人的财产,挑起并加剧纷争,通过掠夺、欺诈、特权等取得,就无法通过交换增加双方的机会和财富,以及激励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财富的创造。
所以我们掌握的理论基础是不可以脱离经济学家分析的理性,人和社会正常秩序的假设基础。在合理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每个人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里的自身利益并不单纯局限于金钱的概念,而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再谈供给与需求:协调交换的过程,提到交换是一种相互协作的活动。买卖双方通过竞价或者其他非货币手段争取相对自己的稀缺品,反应到市场行为就是双方争夺利润,在市场发过剩的时候,他们一般会争相降价。这一协调的过程和结果,颠覆了正常传统经济学观点,特别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在社会制度批判中,我认识到资本家对社会价值剩余产品处理,为了保护市场价格,宁可倾倒多余牛奶,也不同意降价出售给低层的劳动人民。而这一垢病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然而这一过去的理论,并不影响我对自由市场经济学的认识,剩余价值经济学,扩大了对稀缺产品私利的控制性,利用的仍然是供求关系理论。商品过剩不代表稀缺性的消失,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计划缺乏协调的结果,是社会对资源配置制度性的缺陷。而有效的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不断演进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自愿的交换。这就是展开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条件,有充分的产权为基础,有自由的交易方式,理性的处理方式。如果采用计划配置方式进行市场经济行为,成本订价权就控制在计划委员会手中。供方和需方就缺少沟通机制,出于对双方自我利益追求,对于市场需要的商品,由于价格供需双方无法协商,导致供方对商品价值的判读,基于单方面权益出发,越稀缺的东西,会给予高的预期收益,但是在计划定价时代,让他失去利润的争夺权,就会挫败其生产的积极性,稀缺变为短缺。需求一方出高的价格也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从价格和资源供应方面,都产生了矛盾,市场失调。但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房产调控政策一无是处呢?我们通过限购,限价政府进行市场干预,但是价格始终达不到一些人的预期。如果松开那双市场无形的手,价格就能平稳,满足双方要求吗?明确的说,我从中理解,结果肯定不能够满足市场双方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以产权的明晰为前提,展开各项社会活动的经济论述。同时,理性的需求是经济学研究的假设前提。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不是完全由开发商来控制,政府作为土地供方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也不可能。土地资源是稀少的,不是稀缺的,不能通过市场来创造更多的土地,满足市场对土地的需求,而开发商利用的是稀少的土地,开发出商品:住房,对外供应。就会出现供需不平衡性,无法有效满足对住房的需求。同时,货币市场,并不按照规则进行流动,人是在没有理性的追逐最大利润,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会夸大供方的利润预期,从而产生非理性后果。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基于供需方不对称的市场资源前提,是有效的遏制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当然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如何触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成本因素,是供需平衡的方向。
同样,在我理解供需平衡的协调时,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的过程,也会加剧局部供需矛盾。比如:“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了,中央曾9天内4提“供给侧改革”。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是如何理解这一现象。首先不必上升到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大的逻辑范围。从普通信息量结合社会现像去看,这也是供需之间的调整。我们习惯于靠需求拉动生产,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理论。认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生产势必陷入停滞;生产一旦停滞,就业不保。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经济来源,消费不足又导致生产停滞。如此循环,最终结论是需求决定供给。但自然规律,发现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国产马桶盖,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但是他满足不了人们的追求。在需求没有发现好的商品时,是供方引导需方的方向,从而在新的交易过程中,达到双方的平衡。习大大的供给侧改革,简单的说就是提高供方生产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产出更优的产品不仅是满足的是需求,而是引导需求朝更高的品质。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剖析解释,可以引申为,购买者对价格变化究竟有多敏感?某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替代品的供应。替代品的供应越好,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日本马桶盖虽然比国产的贵好多倍,但是由于替代品的品质好,其价格超过国内的商品弹性需求。
从经济交易的背后,认识到供求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学的主线,我们不局限于此。引申到产品定价、企业的利润与亏损,扩大到竞争与政府政策,以及市场与政府,包括整个经济系统的绩效等等。从社会个体行为,拓展到货币理论至全球经济协作。可以从浅显的社会现象,最基本的内容,拓展我们认识社会的经济学思维空间,犹如打开了另一扇认识社会现象的窗户。
(作者单位:无锡科睿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