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教学特色研究*
——以西南联大国文课为例

2018-04-28 05:27:24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授教学

夏 彪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99)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和电信技术的发展,迎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已成趋势,给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带来冲击。学生喜欢“自由”“自为”地“学”,将大量的时间碎片用于“手机终端”,“刷屏”已然成为景观。网络的便捷,虽然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给教育带来了挑战。“教与学”日益成为矛盾。学生在教室成为“低头族”,教师苦于学生“无视”其教学。在公共课上,“学与教”的矛盾异常突出。在《大学语文》《大学国文》课堂上,这种现象令人痛惜!尤感传统的失落、经典的消失。基于这样的“困境”,本文就公共课教师的授课进行思考。

一、中西会通

据《联大八年》统计,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为西南联大时共有教授179位,其中留美97人、留欧38人、留英18人、3位留日、23位未留学。由此观之,亦见联大教授构成特点。虽然留学教授占比八分之七,但从人文学科的教授看,他们始终钟爱国学传统,许多教授还是国学研究专家。联大教授正是有着留学经历和挚爱国学情怀,教学蔚然成一道风景。在教学中,他们往往能彰显己长,将西学与中学相互融合,在讲中学时运用西学加以佐证阐释。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们的教学中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实现会通。

闻一多是系主任,著名教授、学者、民主战士,是现代诗人的代表,曾提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开创诗歌“三美”艺术。在教学中,将“三美”带入课堂。1943年秋,闻一多讲“唐诗”。课上,大讲田间《时代的鼓手》,学生一听,似有突兀,但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却聆听了一场“三美”盛宴。闻一多将西学中的“音乐美”(朗诵诗)、“建筑美”(诗词格律、韵律)与中国诗歌完美结合,实现“艺术”与“诗歌”融合,淋漓尽致展现了“三美”艺术,赢得诗歌爱好者赞誉。闻一多主要治学于古代文学,也给大一学生讲授国文课。现跟随作家汪曾祺回忆,试看闻一多授课情景。“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3]从其回忆中,亦见闻一多授课特色。第一,中西融会,视野开阔。闻一多能将晚唐诗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对比讲解,相互阐释,这种讲法是独特的。虽然中国有诗话同源理论,但闻一多却能借西方印象派绘画艺术对唐诗分析鉴赏,实属一种继承与开创,让学生大开眼界。第二,语言使用有诗词“三美”特性:思想美、逻辑美、才华美。闻一多此处倡导的“三美”讲课艺术,与上述提到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可谓是殊途同归,都是借用西方的空间艺术融合中国“象思维”,给教学渲染立体真实感,使听者穿越时空,回归场域,感受历史现场。第三,自由与传统会通。闻一多在教学中倡导的学生评价标准:创新,即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这是闻一多站在诗画艺术高点而阐发的理论,其用意较为明显——借助西方绘画点画艺术的自由性来强调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自由,闻一多一方面强调了西学艺术,但另一方面也固守了中国传统,但此二面,显然已经打通,实现了中西会通特点。尤需指出,闻一多是西学与中学会通的典范,在所讲课程的内容中亦可见出此点。闻一多讲《诗的唐朝与唐朝的诗》时,用西方的思想来比拟初唐诗的发展风格与趋势,认为:“六朝和初唐人一般的写作态度,是肉欲的(SenSual)而非肉感的(SenSous),他们的理论根据是《列子》的纵欲主义。《列子》本是六朝人所伪托的先秦子书,肉感和肉欲都包括在纵欲主义中。肉感主义者多重声律与词藻,肉欲主义者便发展成为宫体诗。”[4]讲《论史诗》提出:“史诗,原文为Epic,字源来自希腊,其后西方各国出现类似体裁的作家和作品,遂形成一种定型的诗体。这个‘史诗’名称,同我国向来所谓‘诗史’含义并不相同。"[4]13主题为讲唐诗、史诗,闻一多站在中学与西学高点,俯视唐诗和史诗,高屋建瓴地对诗歌论证讲述,听者完全不觉得“相隔”反而感觉浑然一体。其上二例,亦不难窥伺闻一多教学特色。

许国璋在《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道:“1938年,钱锺书师来昆明,在联大授‘欧洲文艺复兴’与‘当代文学’二课,都以欧洲为主线,兼及英国。每讲,总有新意,至今不忘。”“师讲课,必写出讲稿,但堂上绝不翻译,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自放,无取冗余。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5]又许渊冲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道:“钱先生1939年4月3日讲的一课是一对啄木鸟,他用戏剧化、拟人化的方法,把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化科学为艺术,使散文有诗意,已经显出了后来写《围城》的才华。”[6]51从二人的回忆中,隐约呈现钱钟书教学场景。第一,钱氏在联大上“欧洲文艺复兴”与“当代文学”课程,课程内容横跨中西,讲授领域较宽;第二,在教学中,钱氏用英文教学,从不翻译,内容既有西方文学,也有中国文学;第三,钱氏知识渊博,备课认真,皆有讲稿,不拘俗套,且变换教学方式;第四,课程设计巧妙,观点突出,话语洒脱,干净利落,语言使用娴熟,善用语言修辞,内容戏剧化、拟人化,富含故事性、诗意性,给人启迪,让人享受;其上四点,亦看出钱钟书教学大概。虽然钱氏在西南联大教学时间极短,但从徐国璋和许渊冲的回忆中可看出其教学的整体特色还是较为明显:中西融汇。钱氏的这一特色,亦可从其后小说《围城》写作和学术著作《管锥编》得到印证。《围城》中所描写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管锥编》中学术术语、论辩阐释的思想等,无不彰显出中西会通特点。据说钱钟书上课自感年轻,为使自己“变老”,特意带上墨镜,身穿一件黑色大马褂,看上去更像教授。

燕卜荪是英国著名文学家、文学理论批评家。曾两度到中国教学,一次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另外一次是建国后重回北京大学任教。在西南联大时期,燕卜逊的教学让学生难忘,学生对其授课方式亦有盛赞。王佐良回忆道:“燕卜荪是奇才,那门‘当代英诗’可谓内容充实,选材新颖,从霍普金斯一直讲到奥登,前者是以‘跳跃节奏’出名的宗教诗人。”“文字简洁精练著称。他改文章首先注重逻辑思维,找出毛病就给你一两句一针见血的评语。其次他最不喜欢可有可无的形容词等浮词,文章里碰上了准给你划了去,还要加评语,说明理由。”[7]从王佐良回忆看,威廉·燕卜荪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材料新颖,诗话教学,思路缜密,文字简洁精练,说话精准,中心突出,看问题一针见血,评语中肯。正是这种“中国化”的教学特征,赢得学生青睐。其生平最长长诗《南岳之秋》,亦是“中国化”诗作。与燕卜荪教学相似,叶公超的教学亦注重实践教学。叶公超,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和外交家,留学英国,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在教学中,叶公超“能写漂亮的英文文章,所以给学生改文章常常指点如何写文章就能漂亮一些。他改文章不但改字句,而且对通篇也有评语。"[8]关于写文章改作业这一点,呈现出英国教授和中国教授异同。随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空军援华,组建飞虎队并活跃于驼峰航线,联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翻译。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是分不开的,奠定日后中国外文教育的基石。像后来诗人学者穆旦、杜运燮、许渊冲、徐国璋、李赋宁、王佐良、赵瑞蕻等,他们是中国传统的代表,亦是西方自由思想的践行者。特别是许渊冲其后《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等不同语言的文学翻译,这些译作,无不受惠于西南联大中西会通思想和教学特色影响。

除燕卜荪,还有法国文学教授温德,讲英国诗歌、现代诗等,喜欢研究道家经典《庄子》,是中国通;英国作家白英,在联大讲英国诗歌、大四英语写作等,还用自己的日记编写《永恒的中国》(ForeverChina)、《醒着的中国》(ChinaAwake),后压缩为《中国日记》(ChineseDiaries)。他对中国唐诗尤为忠爱,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翻译唐诗,后来学生翻译的部分作品还收入《小白马》(TheWhitePony)和《现代中国诗》(ContemporaryChinesePoetry)。除此,联大的外文系亦有卞之琳、冯志型诗人、作家教授,不仅写诗,而且还翻译马拉美、艾吕雅、叶芝、奥登、艾略特、劳伦斯、海明威等作家作品。从上述例子,不难得出教师皆精通西方文学精神,亦浸淫中国传统文学,真可谓是中学和西学会通的典范。正如易社强所记载:“在外文系,具有研究但丁、歌德、莫里哀、拉辛等等的专家,也有穿着长袍马褂,在课内宣扬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在课外大讲‘红学’,提倡‘林黛玉精神’的‘雅士’。有英国‘新批评派’的追随者,也有宣扬尼采的法西斯主义哲学的人。”[9]

史学方面,雷海宗被认为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在西南联大,他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西洋通史”“欧洲近古史”和“欧洲中古史”等课程,从这些教学课程里,不难感知雷海宗的博学。薛进文在《声音如雷 学问似海 史学之宗——纪念史学大师雷海宗先生》中称赞雷海宗“是一位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他的学识、人品和学术贡献为学界所公认,享有‘史学宗师’之美誉。”[10]这样的赞誉,今天看来,评价也是中肯的。从何兆武《上学记》中可以感受到。“雷先生不但非常博学,而且记忆力非常了不起,上课没有底稿,也从来没有带过任何一个纸片,可是一提起历史上的某某人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或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他全都是脱口而出,简直是神奇。”“雷先生讲课十分动人。”“雷先生讲课真有意思,好像说故事一样。”[11]美国史专家杨生茂也回忆说:“一登上讲台,辄口若悬河,从其庞大的知识宝库中掏出的粒粒珠玑连串闪耀,令听众感到内容全面系统,且字斟句酌,无虚言冗语,逻辑性极强。每堂课自成段落,最后画龙点睛,有条不紊,益显其驾御渊博知识的功力和才识。”[12]从何兆武与杨生茂的讲述中,能使哲学家和史学家如此描述,可见雷海宗的学识、教学是得到公认的。同时得到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称赞,此也正体现出雷海宗学识的渊博。学识和教学是一贯的,从学识中亦可推断教学特色。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文系教授、外文系教授还是史学系教授等,因其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较好发挥平生所学。虽然讲授的内容是中国传统,但他们却能在国学的教学中运用西方文化思想相互阐释讲授,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开拓了学生视野,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中学与西学相互会通的教学,亦成为西南联大教学特色,彰显了教学风采。

二、融古致今

在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国学研究极深,受抗战影响,皆有“古为今用”特征。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但除散文,用力还在古典文学。朱自清给大一学生上国文课,其中一讲是《古诗十九首》。这一讲的内容,朱自清讲授格外动人,给学生留下极深印象。许渊冲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回忆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是说物尚有情,何况于人?是哀念游子飘泊天涯,也是希望他不忘故乡。用比喻替代抒叙,诗人要的是暗示的力量;这里似乎是断了,实在是连着。又说‘衣带日已缓’与‘思君令人瘦’是一样的用意,是就结果显示原因,也是暗示的手法;‘带缓’是结果,‘人瘦’是原因。这样回环往复,是歌谣的生命;有些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反复来表现那强度的情感。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两句,解释者多半误以为说的是诗中主人自己,其实是思妇含恨的话:‘反正我是被抛弃了,不必再提罢;你只保重自己好了!’”[6]23-24从许渊冲的回忆看,朱自清教学特色为:第一,以古启今,注重对学生当下的教育与启示。“你只保重自己好了”,此是散文式抒情的语言,其中不乏“诗言志”之味,朱自清能够将古诗中的“志”“艺术性”传递给学生,实是抒情,将古人之情与当下结合,余味无穷。第二,深掘古典文学营养,注重挖掘诗歌思想内蕴。克罗齐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朱自清名为讲《古诗十九首》,实质已将当下的思想融化于古诗中,古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是为当下朱自清的“身同感受”,这种“体验”,不限于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大部分教师和学子身上亦为适用。第三,教学如散文。朱自清将“当下”的生活与古诗“意境”相融,在讲课中,借用古诗,却传达出散文之美。用现代散文的风格讲解古诗,穿越时空,为上课营造氛围,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抓住了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朱自清的这种讲授方式,无不体现出“融古致今”的教学特色。在《西南联大国文课》一书附录附有朱自清《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一文,从这篇内容文字看,亦可佐证此特点。这篇指导大概,朱自清旁征博引,思路层次都极为清晰,具有说服力。其后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可看出朱自清在公共课教学的研究。

同是讲授“游子”,闻一多对此也有不同讲法。郑临川在《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中言:“先生在课堂上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煞尾两句留下的深刻印象,当先生无限深情地念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诗时,接着就分析说:‘这一片摇情的落月之光,该是诗中游子(扁舟子)情绪的升华,也是诗人同情怀抱的象征。它体现了这个流浪者在思想中经过一番迂回跌宕,终于把个人迫切的怀乡情绪转化为对天涯旅客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他多么愿意像落月一样用这最后的光辉照送他们及早赶路回家。在这里,诗人就把他前面复绝的宇宙意识跟后面这种强烈的社会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了。’是呀。像落月一样用最后的光辉照送天涯游子及早还家,这难道不就是5年以后、祖国黎明之前先生为民主运动舍生殉难所作的预言吗?”[4]8-9闻一多将古时“游子”与当下“游子”同时提及,欲借助古人游子情怀浇胸中“块垒”,这种以个体的感受上升至群体经历的阐释,道出闻一多“经世致用”情怀。在闻一多的授课中,这种“发古人之思,倾吐胸中块垒”的例子不胜枚举。闻一多《楚辞》的研究就是明证。对屈原的挚爱,可说超过常人。考察闻一多后期的民主运动,对屈原的赞扬就是情理之中。这种“经世”情怀,在钱穆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钱穆在写《国史大纲》时,酷爱儒家思想,在写作中亦将儒家思想写得栩栩如生。这种高扬儒家思想的书写,与战时相关,钱穆也强调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社会功效。钱穆学生余英时为此说:“钱穆毕生所发挥是整个中国学术传统,不是个人私见。”[13]此亦道出钱穆《国史大纲》成为经典史学著作精要。尤需特别提及,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教材,书中篇目选录《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汉书·李陵苏武传》《世说新语·新亭对泣》《金石录后序》《史可法传》《诗经·小雅·六月》《楚辞·九歌·国殇》《咏荆轲》《从军行》《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等,这些篇目的选入和讲授,亦可看出编者“融古致今”思想。从中摘录几句,以示佐证。“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4]23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4]258这些诗句,可谓是大展爱国蓝图。无论是编者用意或是教师讲授,无不相连抗战,激发爱国之情。联大似朱自清、闻一多专注于古典研究,但教学中却能古为今用者甚众。

在西南联大哲学系,教学和做学术尤为明显。汪子嵩回忆:“当时哲学系的教授有清华的金岳霖、冯友兰、沈有鼎、王宪钧,北大的汤用彤、贺麟、陈康、郑昕,南开的冯文潜,洪谦当时是外文系教授,也在哲学系开课。”[15]63哲学系的这个教师阵容,今天看来也是望尘莫及。为了窥视这一教学特色,我们不妨试看金岳霖和冯友兰两位教授。金岳霖是清华哲学系的创始人,可说是集大成者。“清华注重‘思'的学风,我想应该是由金岳霖先生培育而成,不仅因为金先生是清华哲学系的创始人,而且有金先生的经历和文章为证。"[15]65“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16]哲学是“爱智慧”的学科,注重思想的引领,金岳霖教学便是注重引发学生奇思。给新生讲“逻辑”课,金先生也讲曹雪芹《红楼梦》。讲《红楼梦》,最终得出“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的结论。冯友兰的教学和研究也可谓融古致今。汪子嵩回忆道:“为了讲清一个哲学观点,冯先生还常常讲一些中国哲学史中的故事,既可以引起听者的兴趣,打破课堂的沉闷,又让我们容易领会和记住,常常博得学生们会心的微笑。冯先生讲课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很值得学习的。”[15]69从回忆里,不难感知冯友兰讲哲学时让学生“会心一笑”,这种微笑,在哲学的思辨课程里,若没有让学生产生“同感”,学生是不会微笑的。今天研读《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贞元六书”著作中可以得到答案。其《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书中内容,是对中国哲学的浸淫,但却用“新”来“接着讲”,欲创建中国哲学的“新统”,此也誉为中国“新儒学”,这种融古致今的学术研究,赢得学者共识,得到同行高度赞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贞元六书”虽是学术著作,但在当时,冯友兰亦是作为讲义给学生讲授,从这角度对其推理,亦不难得出冯友兰融古致今的教学特色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起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地处西南边陲,战争对西南联大的影响依旧巨大。这所在抗日烽火中铸就的大学,不免带上抗日的烙印,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对抗日的情怀伴随联大读书生活。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国学,但是他们在教学中时常流露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中同学生产生了共鸣,一度成为“叫座”的课堂,教授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也成为联大教授教学的特色。

三、个性与自由交融

在西南联大,个性之人尤多,而刘文典教授似恃才自傲的猾介狂人。正如许渊冲回忆:“他讲《圆圆曲》,如数家珍……’他讲曹圣《典论·论文》,一边讲一边抽烟,一支接着一支,旁征博引,一小时只讲了一句。文中讲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讲得头头是道,其实他轻视作家,公开在课堂上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有一次跑空袭警报,他看到沈从文也在跑,便转身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啊!’。”[6]27-28从这个回忆文字中,不仅描绘了刘文典的形象,也描绘出其个性及授课场景。其一,讲课个性十足,底气也十足;其二,讲课声音独具特色,让人听后难以忘怀;其三,讲授内容如数家珍,内容娴熟,独具特色,观点鲜明;其四,讲授洒脱自如,旁征博引。除此,刘文典在授课内容、环境、场地等也与他的个性自由有极大的关联性。一次讲《月赋》,刘文典带着一壶茶,口叼烟斗走进教室,还未讲授三十分钟,便宣布下课,将课改在下周三七点半。等规定的时间,刘文典和学生如期而至,开讲《月赋》,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欣赏空中明月。这样的讲解,何其美哉!刘文典亦是留日教授,但通晓英、德、日等语言。由此观之,深受西学影响,深得自由浸染。其学术著作《淮南鸿烈集解》是其代表,亦自称懂庄子之人。在讲课之余,刘文典的招牌是《红楼梦》的演讲,此最见上课艺术。当讲至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命运时,将听者带入其中,尤有身世飘零之感。

无独有偶,清华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知识渊博,是“导师的导师”,在教学中也独具特色。曾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17]这种“四不讲”,彰显出教学个性,亦显其风采。唐宝民在《陈寅恪的课堂风采》中道:“陈寅恪先生每次上课,都用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在课前匆匆走进教室,从不迟到。他总是先把要讲的内容满满地抄到两个黑板上,然后坐到讲台前的扶手椅上,开始讲课。他讲课的时候,总是能自己营造出一种境界来,带着你穿越数千年历史,置身于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中。他喜欢闭着眼睛讲课,让自己也沉浸在那种历史语境中。”“他记忆力特别惊人,讲课时所引用的知识,从不用翻书,张口就来,如数家珍,而且连出处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好奇的学生记下了他所引用的资料,过后到图书馆一查,果然一点不差。”“陈寅恪先生讲课,提出所讲专题后,逐层展开,每堂课都以新资料印证旧闻,或于平常所见史籍中发现新见解,对于外国学者的见解,也逐次引用,有时一堂课上要引用多种外国文字。”“陈寅恪先生讲课,并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有意为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思考一些问题,燕大历史系学生雍国泰回忆:‘先生讲的内容是唐史,他声音细微,语音不清之处,或者一些中心词,都由讲师板书在黑板上。我注意细听他的每一句话,也作了笔记。概括来说,他讲的章节,无系统,想到哪就说到哪里,这一周讲了半截,下一周又讲到其他方面去了,留出巨大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填补。’”[18]从记述中不难发现陈寅恪教学特色。第一,注重对内容背景引入,描绘出一个场景,让学生进入场域,穿梭于所讲内容,经受一次别样的体验和感受;第二,讲课注重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留下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第三,对上课内容、材料、时间、数据、术语等极为熟悉,内容精准;第四,以专题讲解为主,所讲知识逐层展开,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第五,教学中讲解材料时力求“装新酒”,并能将最新和最前沿的理论和材料介绍给学生。上述五点特色,“场景”的预留,能让学生穿梭于时空之中,能使学生遨游于中西文化中并有身临其境之慨,让听者独立于内容之外而神游于精神之中。此教学,深得自由之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著作是陈寅恪学术的代表,亦是其联大时期的讲稿,现阅此著作,依然不乏真知灼见,观点独到,论证严谨,亦显其教学功力,内容尤显其个性与自由融通的典范。这一点,陈寅恪为王国维碑铭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可见其思想。虽是为王国维题铭,用至陈寅恪身上亦为适用。在教学中,陈寅恪是此思想的践行者。另值得一提的是皮名举教授,是皮氏乃朗格(William L.Langer)的得意门生,在教学中留下“不读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历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的名言,从其内容,亦知其思想个性。

西南联大国文课,选录多篇《世说新语》:《言语篇》《文学篇》《方正篇》《雅量篇》《识鉴篇》《容止篇》《任诞篇》。这些篇目的选入,欲可见联大教授追求的艺术精神。《论语》,选录《言志》篇,不难推断编者旨趣。经典著作《论语》,由陈梦家讲授。“先生讲《论语·言志篇》,讲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霉,咏而归’。他挥动双臂,长袍宽袖,有飘飘欲仙之慨,使我们知道了孔子还有热爱自由生活的一面。有一个中文系同学开玩笑地问我:‘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有几个结了婚?’我不知道,他就自己回答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三十加四十,正好七十二个贤人,《论语》都说过了。’‘五六’二字一般指‘五或六’,有时也可指‘五乘六’,从科学观点看,这太含糊;从艺术观点看,这却成了谐趣。”[6]26-2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如徐复观言:“‘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孔子之所以深致喟然之叹,也正是感动于这种艺术境界。此种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可以相融和;一个人的精神,沉浸消解于最高艺术境界之中时,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可以用‘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这类的话去加以描述。”[19]从徐复观的论解中,结合陈梦家的教学场景,不难推断《论语·言志》篇中艺术思想——自由,又从陈梦家回答孔门弟子结婚者“三二”,亦不难看出陈梦家的个性特点。这种集思想与个性的教学,亦是联大教授的特色,传为佳话。再看闻一多,被人戏说“长胡子”,抗战伊始,闻一多便不再修剪胡子,扬言要留至抗战胜利。这种“不修边幅”,在教学中却成为了彰显教学风采的方式。《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中记载:“上课铃一响,就立刻收拾好烟斗,从口袋里抽出讲稿,温文地打开,开始了妙语连珠的课堂教学。那美髯飘拂的丰姿,恰似一座神采奕奕的绝妙的诗人艺术塑像,特别是讲到得意处而掀髯大笑的时候,那光景更动人了。”[4]210闻一多授课时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不正是“个性与自由交融”?抗战胜利,闻一多剪掉了胡子。以陈梦家、闻一多为代表的这类教学,是艺术的写照,亦是教学境界的期冀,也是西南联大国殇流离中仍当坚守的情怀,更体现“个性与自由交融”的教学特征。

西南联大教育的成功,原因众多,主要是有大师之故尔。西南联大的教学,主要继承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正是在这一传统基础上,西南联大的教授在教学中彰显了个性。联大所倡导的学术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形式的自由等,这些内容,给联大教授和学生提供了教育的温床,最终使得教授在教学中既能展现个性,又能发挥自由。在教学中,教授们较好地发挥、运用了“个性”“自由”的张力,最终在教学中融为一体,成为教学特色,惠及联大学子。

四、余论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书写了教学风采,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对联大教授教学特色的研究,亦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从教学的艺术而言,联大教授所呈现的教学特色,可成为解决公共课教学所遇难题的示例:第一,中西会通,不仅是西南联大的一种教学特色,也是一种教学视野。如今教室中“低头族”的普遍存在,归因可以有多种,但与教师、学生的知识视野有相关性。西南联大教师正是站于西学与中学会通之路,讲法独特,视野开阔,成为“叫座”课堂,让诸多学子受益。第二,融古致今,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倡导,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西南联大教授教学,极少逗留于“书斋”,总是融入“抗战”中,现身说法,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知识、文化和技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培育了人才。第三,个性与自由交融,这不仅是西南联大教授的“专利”,亦是“因材施教”的需要。西南联大教授教学,虽然是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却孕育了众多英才,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从其教学特色中,不难发现联大教授教学皆是个性教学,一般讲解皆是研究心得,在教学中能够融入“角色”,彰显个性。西南联大的这种“个性化”的教学,从一定意义言之,不正是最好的“因材施教”?西南联大的教学资源犹如一座矿藏,需要进一步挖掘。引言中所诉及公共课教学现状,希望能从深入研究西南联大教授的教学特色中获得应对之策,随教学艺术和理念的改变,“教与学”的矛盾将迎刃而解。联大教授授课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成为教学中教师追溯的教学泉源,所留下的思想精核,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法宝。

参考文献:

[1]易社强.易社强:中国当代学术成就本应比民国强千百倍[J/OL].澎湃新闻,2015-11-13.

[2]方龄贵.西南联大见闻琐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55.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卷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99-301.

[4]闻一多讲述,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81.

[5]许国璋.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209.

[6]许渊冲.追忆似水年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7]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465-466.

[8]周景良.杂忆二哥周珏良[N].文汇报,2015-03-06.

[9]易社强著,饶佳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3):136.

[10]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雷海宗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11]何兆武.上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49-150.

[1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M].中华书局,2005:56.

[13]余英时著,沈志佳编.现代学人与学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0.

[14]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刘东导读.西南联大国文课[M].译林出版社,2015:228.

[15]汪子嵩.中西哲学的交会——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一)[J].读书,1999.

[16]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卷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4.

[17]陈鲁民.陈寅恪的“四不讲”[N].杂文报,2007-12-20.

[18]唐宝民.陈寅恪的课堂风采[N].江淮时报,2015-03-31.

[19]徐复观.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教授教学
西南联大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刘排教授简介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奥秘(2020年10期)2020-11-06 07:36:19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38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