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巧 邓小娟
摘 要: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也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所以提供旅游产品的不同行业组成了一个链状结构。其中,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上各种类型企业的结构尚不合理,所以构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无论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都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旅游产业链;问题;现状;管理与创新;实践
旅游产业链内各行业结构和管理均存在不合理之处是产业链不完善的原因。以产业链为基础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的集聚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以及旅游产业链在区域内的接通。所以必须将旅游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连接好,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不足之处,也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才能予以改正。
(1)“吃”—旅游饭店餐饮业
随着旅游业和餐饮业的迅猛发展,饭店餐饮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其问题越来越为专业人士和学者所关注。作为旅游住宿机构中的餐饮供给,饭店餐饮对饭店业的营收有着重大的贡献。饭店餐饮,是旅游业中三大支柱之一——饭店业的一个重要的盈利点位,同时,也是餐饮业的细分业态。但是,相对于其硬件投入额度和在饭店中的空间占用比例,甚至人力资源占用情况来讲,其在餐饮业中的营收贡献比重和在饭店也中的利润贡献比重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固有管理不善,门槛过高的原因,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行业独特性、动态发展的餐饮业市场的大格局以及饭店的星级评定标准对其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我国的饭店餐饮业在运营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也是餐饮业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市场定位的矛盾,经营内容流派兼容的需要与风格不鲜明的形象并存。比如许多饭店,如果没有多个中餐厅分别经营独立的菜系类型,那么其中餐往往会融合各系代表菜式外加本地餐饮的面貌出现。西餐也往往是呈现出大杂烩的格局。由此,在成熟的城市餐饮市场形成风格定位不鲜明的形象。
其次是市场处境的尴尬,对当地时尚餐饮的引领与其天然客源群的缺乏并存。一些特色的高端饭店餐饮会成为所在城市餐饮文化品位与时尚的代表性符号。但是这类餐厅在当地的餐饮市场上往往缺乏天然客源群,在对引导、培养消费者所需要的周期、成本考虑不足的情况下,无疑会使这些餐厅的可持续性经营面临极大障碍,呈现出掉在半空中、名不副实、难以维系的尴尬局面。
最后是经营上的困难,对餐饮结构类型数量的讲究与对单体餐饮空间容量合理性的忽视并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餐饮业的发展,所以管理者也必须想出应对方法。例如餐饮定位要明确、餐饮品牌的独立化、客源定位的社区化、经营内容的主题化、服务的优质化等等。
(2)“住”——酒店服务业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酒店与旅行社、旅游交通一起,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是旅游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酒店业是旅游业的核心行业,旅游者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酒店业反应最为灵敏。随着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的加快,符合大众市场的经济型旅馆从中获益。像是如家快捷、汉庭、锦江之星等经济型酒店的排头兵,其盈利水平大大超过了全行业平均水平。但是,酒店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困难,虽然近两年的住宿率有所上升,但是价格任然保持较低水平,因此总体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未见大幅度上升。随着旅游的持续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将逐渐进入民众的生活,度假型酒店适应了目前中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目前看来,酒店行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1)理念上,缺少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2)经营上,酒店业务单一,服务质量和星级级别不匹配;(3)管理上,缺少科学的酒店管理方法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缺乏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对营销部门不重视,营销手段简单落后,财务管理水平低。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也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是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酒店文化体现在酒店环境的布置中,体现在客人的宣传中,更体现在酒店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中。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酒店要做好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员工行为规范。还要创造酒店独有的品牌,突出酒店文化特色,加强酒店文化经营。其次是要有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经营,例如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店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风俗文化,打造主题饭店,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提供更加多样和富有个性的服务内容。最后是做好财务管理,严控成本,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具体就是加强财务决策分析和请购、报批、订货、验收、最后核准付款的内部控制,并且大力拓展网上预定房间和餐饮业,这样既能降低成本也能提升酒店的知名度。
(3)“游”“娱”——旅行社、景区景点的管理
中国“入世”以来,旅行社业作为中国旅游行业中最后一个未完全开放的领域,其发展情况引起各方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中国的国内旅游发展迅猛。中国旅游业也逐步实现了由入境旅游单点支撑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相互融合、互补互促的时期,中国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中国旅行社业也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旅行社也通过市场化运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营意识和管理经验。而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规模与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大体上是相适应的,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如商务旅行代理领域还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现象。
2.从市场结构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三大社为代表的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在不断下降。在此过程中,市场结构先后经历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阶段,现在从总体上看处于比较完全的竞争态势。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双百强”前列的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现出基于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态势。
3.从企业行为上看,中国旅行社业的专业化程度是逐年升高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是主导产品经营型企业,并且正在日渐强化这种专业化经营的色彩,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旅行社横向扩张的冲动。
参考文献
[1]《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游出版社1988
[2]《西方企业战略》 中国人名出版社1999
[3]《旅游绿皮书》 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2008
作者简介
姚方巧(1996.04-),男,汉族,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方向:管理科学
邓小娟,指导老师,当前任职邵阳学院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