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男人怎么穿

2018-04-27 05:40林阆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卡其色军服男装

林阆

近一百年来,男人怎么穿?朱钦骐先生捐赠予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三万六千余件藏品给出了答案:Form Follow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

國际著名设计师 朱钦骐David Chu

这批藏品中的大部分,来自意大利最具传奇色彩的设计师马西莫·奥斯蒂(Massimo Osti)的收藏,几乎涵盖了现代男装设计史上所有最重要的节点,也是百年时尚、科技和生活方式变迁史的一个侧证。有趣的是,这批收藏以军服为主线,并囊括一系列功能性男装,诸如猎装、警服、邮局制服、户外服、航空服和雪地装等多种形态。选择这样的线索不仅仅因为以军服为代表的功能服装凸显了男性的阳刚美,更因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那两场世界性的大战,参战国家对军服的研发和投入是巨大的,上好的面料和先进的技术都被运用到军服的设计改良之中,很多设计元素和理念,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男装时尚。

这些古着衣收藏在今天看来颇为有趣,有一件古董猎装,商标上绣了一只雉鸡,在左边腋下和肩膀上镶嵌了加厚的皮垫,用来减轻开枪时枪托的后坐力,而右臂弯和放子弹的左口袋上方,则是带有增强摩擦的橡胶材料。一个单臂匍匐托枪瞄准的猎人形象呼之欲出。有些设计直到今天依然没有退出流行,比如有可拆卸领子和袖子的模块式夹克,使用多种面料拼接并露出鲜艳的绸缎衬里,最初的设计灵感就来自荷兰警察的摩托车制服。著名的“石岛系列”“冰夹克”会根据温度变化颜色。来自空军防风护目镜的衣服,不单帽子前面安装了防风眼睛镜片,连手腕处都镶嵌了镜片方便直接查看手表时间。

一款叫作“Zeltbahn”的德意志军用披风,设计相当出彩,这是一种多用途的组合式披风,边缘处留有孔眼和扣锁,用两件三角形的披风可以拼成一个担架来抬伤员,在披风里装满芦苇杆绑紧,就变成了一个临时救生筏,把几件披风彼此扣起来,可以搭成一个容纳8人住宿的帐篷。

在因需而变这件事上,军服体现得最为直接,合理设计的军服不单能体现国家形象和鼓舞士气,关键时刻甚至攸关性命。藏家朱钦骐先生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英军军服曾是大红色的,能在两军对峙的时候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但在1879年大英帝国跟南非祖鲁王国的对战中,当地祖鲁人都穿着卡其色等适合在丛林中隐蔽的衣服打游击,而英国军队的大红军服往往一出现就成为暴露的目标,几乎是个活靶子。所以后来英军在印度作战的时候,军队制服就全部改成了卡其色。

作为华裔设计师,朱钦骐创立了美国三大品牌之一的NAUTICA,即是偏航海的生活方式风格男装,之后投资并出任创意总监的TUMI,也是以功能性见长的高端商旅品牌,此后他又联合收购了丹麦国宝级品牌GEORG JENSEN,被世界权威设计杂志Wallpaper评选为全球20 位顶级品牌缔造者之一。在接手了马西莫的男装收藏之后,朱钦骐把这批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收藏,全部捐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及其创立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以填补相关领域设计研究的空白,让中国设计师和学子可以参考借鉴,激发灵感。

一百年来男装的线索,像是一道减法题。随着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化,除了极少数场合,我们已经很难像一百年前的男人那样总是穿着一丝不苟的领带西装、戴着礼帽了。有趣的是,其实这一个世纪以来女装的演进,也是以男装的演进为线索的:繁冗的纯粹装饰在减弱,实用性和对身体的解放在增强,衣服的进化史背后是人本精神的胜利。这是穿在身上的“包豪斯”,也跟整个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学互为印证。

猜你喜欢
卡其色军服男装
“无聊”的男装
24 hours-周依然
陈海露服装设计(作品)
国防小课堂 军服标识
沙漠之花
男装流行面料
难忘“的确良”军服
男装流行面料
致中年(组诗)
法军军服改革的一场风波